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类型作为法学方法论能够弥补概念法学抽象涵摄方法的不足。将商行为作为类型而非法律行为那样的抽象概念,是因为商行为符合类型的一系列要求:商行为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性,将其作为类型能区分商与非商行为,还能肯认商行为的正当性,引导商行为的理性;商行为的构成要素具有灵动性,它们丰富且具体,有时无须全部具备,商行为的边界也具有开放性;商行为的不同构成要素之间还具有维系性。将商行为作为类型,能实现其与民法法律行为制度的协同,并能实现商行为体系的逻辑自足。

  • 标签: 商行为 类型 法学方法
  • 简介:刑法类型思维并非局限于规范的犯罪构成要件要素,它包含着刑法立法类型思维和刑法司法类型思维.在刑法立法和刑法司法中有着广阔的运用空间。刑法类型思维有着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运用:在宏观方面,刑法类型思维关联着刑法典的章节结构和刑法渊源,并提升着刑法的结构合理性与和谐性;在微观方面,刑法类型思维关联着犯罪构成的主客观要件、罪状设置与具体的刑法解释,并在保障人权和保护社会两个层面提升着刑法的实质正义性。刑法类型思维是一种基本的刑法方法论。

  • 标签: 刑法类型化思维 构成要件要素 犯罪主体 犯罪主观方面 刑法解释
  • 简介:西方的法律大同观念由来已久,它经历了自然法、万民法、世界法、法律全球几个发展阶段.而在这些不同阶段,西方人对法律大同的具体理解是有差异的,这些概念记载了其中的异趣,也反映了他们在这个问题认识上的曲折过程.研究这些概念,探索法律全球观念的思想渊源,这于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其涵义,显然是不无意义的.

  • 标签: 自然法 万民法 世界法 法律全球化 历史渊源
  • 简介:方法制概念上不同于法治或者地方法治,它指的是在法治统一原则下,地方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的需要,在应对宪法法律实施所产生的各种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规则与制度的总和。当前我国地方国家机关在整个权力体制下拥有完整的独立权力,地方在实践中衍生出的各种次级规则和制度因此也对整个国家的法治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合理把握次级规则与制度和国家法律的关系正是理解地方法制的关键。地方法制并不是一个与法治相割裂的本体概念,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方法论视角,将地方作为分析单元,观察地方在法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确信地方能够为中国的法治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 标签: 地方法制 次级规则 方法论 地方 法治
  • 简介:<正>我国传统的量刑方法是综合估量法,或称经验量刑法。根据这种量刑方法,审判人员首先审理案件,掌握案情,在法定刑范围内,参照司法实践经验,大致估量出对现在案件应当判处的刑罚,接着再考虑案件中存在的加重、从重、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情节,最后综合估量出对犯罪人应判处的刑罚。综合估量法简单易行,而且在当前条件下适合于我国的实际国情和我国刑法本质的特点(指简单、概括),还可以充分发挥审判人员的个人智慧。

  • 标签: 多种量刑情节 法定刑 我国刑法 量刑基准 量刑幅度 审判人员
  • 简介:裁判方法固然能促进法治的发展,但也有可能摧毁法治的根基:以形式法治论为导向的裁判方法可能消解法治的权威,而以实质法治论为导向的裁判方法则可能瓦解法治的基本宗旨。因此,在维护法治能真正得以实现的基本前提下,能动主义的裁判方法固然重要,但传统的逻辑涵摄裁判方法不能丢;同时,现代法治社会公认的基本价值不能丢,应该以其作为衡量裁判方法运用是否得当的一项坐标。

  • 标签: 裁判方法 法治 基本价值
  • 简介: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刑法中刑罚、犯罪的成本与效益的关系、探求怎样用有限的刑罚资源,发挥最优的刑罚威慑效果,从而达到以最少的刑罚资源达到最优的社会效益。

  • 标签: 法律经济学 刑法学 刑罚 犯罪心理 社会效益
  • 简介:我是一个普通的职工,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最后选学了法律,并成为北京人文函授大学的一名学员。一个偶然的机会,人们对一个案件议论纷纷,有的同志说:'你不是在学习法律吗?给我们讲讲清楚。'这难住了我,我真说不清楚呀。于是,我认真翻阅、钻研了教材的有关章节,而后向他们阐述了

  • 标签: 益深 社会主义法律 权大于法 法学理论 “一切向钱看” 流氓案件
  • 简介:保留死刑、严格控制和慎重适用死刑,是我国现行的重要刑事政策,在现行法律框架下,掌握和运用正确的法律适用思维方法、死刑条款解释方法、死刑情节选择方法和死刑裁量控制方法,对于实现死刑控制目标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 标签: 死刑控制 司法方法 中国 刑法
  • 简介:当下,有关法学方法的讨论已经成为法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在那种以意识形态为导向的研究以及以移植西方制度为目的的研究双双走向衰落的背景下,中国法学终于迎来了本土建构的时代。而在法学方法上,法学界出现了“法教义学”与“社科法学”的两大流派。一时间,信奉不同方法的学者俨然加入了两个学术阵营,相互之间发生着对话和争论,其中还不乏一些较为尖锐的批评之声。

  • 标签: 法学研究方法 反思 法学方法 意识形态 中国法学 本土化
  • 简介:公安部门实施"金盾工程"以来,公安信息的网络应用水平和规模明显提高,公安信息的过程必然要涉及信息共享问题.公安信息共享,就是要将公安工作整体性、完整性反映出来,将分散、无序的信息,按照信息的要求和规则进行重新组合,进行改造和优化,使公安机关各部门、各警种密切配合、高效运转,充分发挥现有警力资源的作用,及时、有效地履行打击犯罪的职能.

  • 标签: 金盾工程 信息共享 三台合一 方法
  • 简介:近世以来,对法律不确定性的认识引发了对传统法治理论和法律方法论的广泛怀疑.在这种学术背景下,对法治与法律方法问题进行了重新研究,以阐明维护法治的态度,指出法律理念、态度与方法对于法治的意义.虽然在此理论建构中可能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但在当下中国的法学语境中,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法治做出了富有成效的诠释.

  • 标签: 法治 法律方法 法律的不确定性 法律的客观性
  • 简介:市场经济为各主要国家所采用,通讯、运输和信息等革命性技术的广泛运用,以及战后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等,是经济全球的必要条件。它是国际社会相互依赖关系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的表现形式,具体体现在各国经济上的高度相互依赖、国际组织间合作进一步加强、非政府组织影响力急遽增加等方面。经济全球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国际规范,这些国际规范对列国的立法、行政和司法行为具直接作用,其进入内国法具有高层次、具体、强制性的特点。这从世贸组织的实践可窥一斑。国际规范以强制性的拘束力进入内国法,从而导致列国的法律规范、执法原则和标准以及法律价值等不断向趋同的方向发展。这一趋势的持续发展又势必导致国际社会成员的法律和制度逐步达到法治社会的要求,即全球法治

  • 标签: 全球化 内国法 国际规范 法治诉讼模式 犯罪控制 正当程序
  • 简介:民法方法论不等于民法解释学,民法方法论的核心内容不仅包括法律解释的方法,也包括法律适用的方法;法律关系分析法和请求权基础分析法是民法学方法的两种具体表现形式,但两者在方法论地位上应有主次之分;两者不同的运行模式,为民法学研究提供了不同的分析方法和解决途径。

  • 标签: 民法方法论 法律解释与法律适用 法律关系分析法 请求权基础分析法
  • 简介:文书立卷的两个基本原则是保持文件之间内在有机联系和便于保存查找利用。同时还根据机关公务文书的六个特征确立了公文立卷的六种具体方法及利用六个特征的综合组卷问题。

  • 标签: 公文 立卷原则 立卷方法 档案工作
  • 简介:在推动人类知识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数学呈现出一般方法论的特征。在法律论证过程当中,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推理、演算和分析,论证案件中的法律命题,形成特定的解释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可以实现司法说服。数学本源于人类生活的特性决定了人类可以运用数学方法解释法律现象。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法律论证,是数学作为方法论的本质展现,也是法律论证的理论升华。在司法实践中,数学方法在法律事实论证和法律适用论证当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但在司法当中,过度强调数学论证可能会忽视必要的价值考量,偏离法律理性和司法规律,从而导致司法不公。司法经验和法理反思两方面的研讨表明,法律论证应当谨慎对待数学方法,特别是要注重考查关联性,有效发挥数学方法的正能量。

  • 标签: 数学方法 法律论证 司法规律 价值考量 关联性
  • 简介:侦查阶段查明和认定的案件事实,是运用证据“重建”的法律中规定的案件事实,“重建”的案件事实是对客观事实的虚拟性再现。“重建”案件事实的方法主要有:搜集材料,识别案件的事实特征;分析案情,在思维上建构案件事实;查证核实,重新评价建构的案件事实;完善证据,确认案件事实。

  • 标签: 侦查 证据 重建 案件事实
  • 简介:目前在我国,行政罚款基本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在罚款数额设定上还不同程度存在任意性,"过罚不当"现象大量存在。针对现实中存在的"过罚不当"问题,基于经营者利益与公众利益实现适度平衡的理念,给出一种确定行政罚款数额的新方法,以期为维护法治秩序、规制行政罚款及引导经营性行为提供些许智力支持。

  • 标签: 行政罚款 过罚不当 处罚数额确定方法 经营者利益 公众利益
  • 简介:随着我国向法治社会的全面转型,法律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满足法律实务部门的需求,更要适应经济建设、国家治理、和谐社会建设以及走向世界的需要。本文在对以往我国法学教学方法进行检讨和对影响教学方法的因素进行探讨的基础上,结合西方的成功经验,研究法学教学方法改革的路径所在,提出了教学方法多元的改革目标及其落实的具体方案。

  • 标签: 法学教学方法 社会需要 改革
  • 简介:刑法教义学是刑法科学的核心部分。只有将“刑法的任务是维护法规范的效力”作为刑法教义学的基本互场,才能合理地解释刑法的有关规定,才能使刑法教义学的解释结论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一种规范论的刑法教义学,要重视解释者个人的先见,更要重视解释者群体的经验,要让解释结论符合实践理性的要求,使解释结论建互在不可辩驳的法律基础之上。

  • 标签: 刑法教义学 法规范的维护 法律根据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