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正>法律起源问题是传统法理学框架的重要基石,近年来被冷落,与其说是变得相对不重要了,还不如说是问题的解决有相当的难度,进展艰难。从某种意义上说,法律是何时起源的?原始社会有没有法律(或原始社会规范是不是法)?这种争论已不完全是对事实的争论,更多的是解释标准的争论。然而在这个问题的背后,无疑还同时存在一个至少是同等重要的问题,即社会规范是怎样起源的?

  • 标签: 社会规范 家庭的起源 性禁忌 社会控制 社会群体 社会起源
  • 简介:一问题的提出和性质约翰·洛克(JChnLOCk,1632—1704)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法律思想家,是近代英国最大的思想启蒙学者,而且是对整个近现代西方政治法律理论发展具有十分深远影响意义的人物。”虽然,他所说的在今天已成为常识,在当时也不算深奥,但重要的是他在恰当的时候、恰当的地方说出了恰当的话。纵观自然法学说发展史,在洛克之前,虽然也有不少思想家在阐述其自然法观念时把自然法与自然权利相联系,主张“人们之所以能够享有某种权利,就是因为他们是人”,②但自然法学说却主要是与公平、正义联系在一起,认为公平与正义的“真正所在是人类的本性”即自然理性,“与人类理性一致的,才能称其为公平”;

  • 标签: 财产权 理论评析 自然权利 自然法学说 约翰·洛克 亚里士多德
  • 简介:在上篇全景性描绘中国法文化起源与发展的历史长卷中思想家、统治者、一般人民以及法律专业人士的角色与作用的基础上,本文从法律、制度、实践和法理四个方面概括了中国法文化的特点,提出并回答了诸多问题:为什么中国传统法典里有“律”和许多其它名目的条文?为什么刑法里既有许多非常繁琐具体的条文,又有若干内容极其概括抽象的“补遗条文”?为什么允许“比附援引”?为什么民事法律极为简略,人们的民事作为都以什么为依据?为什么强调自白、服辩、认罪,允许刑讯,却不允许律师辩护,禁止“越诉”而又允许“京控”和“扣阍”?“秋审”、“勾决”的意义何在?民间援用的民事规范是谁,依什么程序订立?为什么政府允许民间团体的存在?州县数量有限的司法人员是否能够胜任司法?程序法不够严密时何以救济司法权的滥用?证据法不完备时案件的真相怎样才能理清?民事案件的审理依据何在?道德与法律、家族、社会、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如何定位?传统中国有没有“人权”与“法治”的观念?“情”、“理”的具体内涵及其冲突解决机制、道德、情理与法律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 标签: 法文化法律 制度 实践 法理
  • 简介:本文旨在探究古代中国专职法司的起源。所谓专职法司,就是在统一的王权体系之内专门执掌刑事审判职责的机构或职员。他们不是独立的司法机关或职官,仅仅作为从中央地方各级政治长官在审判事务方面的专门助手或僚属。从中央而言,这样的专职法司先后有“李”、“理”、“士”、“士师”、“大理”、“司寇”、“廷尉”、“刑部”等。本文对这些专司审判的机构或职官的起源做了详细的考察。进而以考察结果进一步说明:司法是国政一部分、君主近臣执掌真正司法、兵刑合一、非程序化等四者是中国传统司法的四大主要特征。

  • 标签: 专职法司 大理 司寇 廷尉
  • 简介:“自然”和“是”在西方语系的词源上有着紧密的联系,自然法思想必须在形而上学的视野中来思考。古希腊人对Themsis、dike、nomos和physis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考提供了自然法理论的思想来源。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希腊思想家对它们进行了卓越的思考。并由晚期希腊思想家斯多各学派,特别是西塞罗进行了第一次系统的明确的表述。

  • 标签: 自然 约定 正义 自然法 古希腊
  • 简介:《李大钊与北洋法政学堂》一书以李大钊在津求学及社会活动为中心,对李大钊法治和社会思想的形成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研究,丰富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和法制现代化理论,对于增强公众宪法意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以及研究中共早期成立史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史均有一定启发意义。

  • 标签: 李大钊 北洋法政学堂 史料考证
  • 简介:本文力图开拓罗马公法之一的罗马税法新领域,分析了罗马人承受的公共负担的类型,他们承担的直接税和间接税,以及罗马法中国税和地税的划分,得出罗马人的税负不重的结论。进而探讨罗马国库收入的税外来源,最后质疑了罗马人“螺丝钉论”。

  • 标签: 公役 直接税 间接税 战争税 进出口税
  • 简介:大学法学教育国际化,是近20年来中国教育界一直在探索的热点,既是中国法学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也是贯彻实施当前"一带一路"之国家倡议的必然要求。总结历史上法学教育国际化的经验和成果,是开展好这一事业的重要途径。11世纪前后出现的"罗马法复兴"运动导致了中世纪大学的诞生,英国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的兴起推动了大学法学教育国际化的开展。尽管在英国法学教育中,罗马法的传授经历了曲折过程,但仍是唯一自中世纪教授至今的科目。罗马法教授在英国法学高等教育中的发展过程,体现了法学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即在吸收欧洲大陆法学研究成果的同时保持了英国本土法律教育的特色,从而使英国成为近代以后法律教育的强国之一。

  • 标签: 罗马法复兴 大学法学教育国际化 牛津大学 剑桥大学 律师会馆
  • 简介:实践中,人们非常关注国际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国家奥委会及奥运会组委会等强势权力主体的利益,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处于弱势地位的运动员的权益.事实上,无论主体强或弱,他对利益的诉求总是能动的,忽视其权利的实现必将带来利益秩序的紊乱.本研究在分析奥林匹克法律体系的基础上,对运动员的基本人权、身体健康权、公平竞争权、教育权及职业保障权、听证、申辩等权利救济的程序性权利进行了阐述,并从奥林匹克运动的立法行为、裁判行为、经济与合同行为、金牌追求的"异化"行为五个方面探讨了奥林匹克实践中侵害运动员权利的现象,最后提出了维护运动员权利,保障奥林匹克运营秩序的建议.

  • 标签: 奥林匹克运动 运动员 权利 研究
  • 简介:自远古到西周时期为中国法制起源时期。这一时期的法制和秩序,虽为后世中国法制和秩序肇定了雏形,但不无原朴、草创、蛮昧、多禁忌的早期特质。这一时期的中国法制和秩序的基本旨趣与特征,可以概括为彰显天命天法、追求天人沟通,重视血缘纽带、注重敦睦亲族,注重庶人参政、忆恋原始民主,强调顺俗为治、注重礼法习惯,以政治法律为兵戎之延伸等五个方面。进一步阐析中华法制与秩序的早期特质,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民族个性或民族精神的认知。

  • 标签: 天法天罚 敦睦亲族 庶人参政 兵刑合一
  • 简介:商法的起源问题是商法理论的基础问题.关于商法的起源有多种学说,但独立的商法起源于中世纪.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商人阶层的产生及力量的壮大是商法产生的必要条件.打破传统、勇于创新,扶持商人阶层是研究商法的起源对振兴我国商法的重大意义.

  • 标签: 商法 起源 中世纪 城市 商人阶层
  • 简介:<正>神话思维作为先民的集体无意识,对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的形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它是后世该民族文化心理发展的“基因”。这种既深且巨的影响,往往也会在社会制度层面保留下明显的痕迹。本文的主要旨趣,就是试图根据流传至今的反映先民法律文化心理的文字符号及其他传说资料,破译与揭示中国古代法律起源中的若干问题,以祈方家教正。

  • 标签: 中国古代 神话思维 法律起源 若干问题 “法” “正义”
  • 简介:一般认为,格老秀斯(1583-1645)被誉为近现代“国际法之父”是基于其在1625年发表的、蕴涵着开启“新时代”国际法思想和原理的《战争与和平法》一书;实际上任何一个理论均有其发展的轨迹,格老秀斯的国际法思想也不例外,也有一个缘起、形成和逐渐成熟的过程。结合他个人人生经历前后的巨大反差,特别是1619年发生的重大变故,导致他晚期国际法思想的发展结果与早期的起源在内容上似乎有所偏离,在逻辑上也似乎有所跳越。但也许正因为如此,他才有可能在国际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从作为其早期的代表作之一的《海洋自由论》产生的背景及其中包含的国际法思想入手,试图探寻其国际法思想的起源和发展变化。

  • 标签: 格老秀斯 国际法 自由论 起源 海洋 《战争与和平法》
  • 简介:一陪审制度的起源和发展陪审制度起源于古代奴隶制国家的雅典与罗马时期,尽管当时的雅典和罗马国家正处于奴隶制阶段,由于民主共和国的建立,司法领域民主气氛比较浓,为了防止法官的专断,便产生了陪审制度。当时,在雅典设置了被称作“赫里埃”的公民陪审法庭,参加该法庭审理的有500名陪审员。罗马共和国末期也设置了类似的陪审法院,专用处理刑事案件。参加审理一个案件的陪审人数是300至450人。这一制度经过演变一直延用至今,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封建社会时期,推行纠问式诉讼,陪审制度遭到封建制国家的扼制和摒弃。但是,由于推行纠问式诉讼,使法官独断专横,当事人不过是消极地参与诉讼,根本没有陈述理由进行辩解的权利。

  • 标签: 陪审制度 陪审员制度 起源和发展 小陪审团 大陪审团 刑事案件
  • 简介:学术界一般认为,宪政最早起源于西方的古希腊与罗马。然而,通过对古代近东地区传世法律文献和考古出土泥板等史料的阅读,笔者认为,近现代宪政固然直接起源于古代希腊罗马,但其因子却可以追溯到古代西亚两河流域。这种宪政因子是在古代两河流域苏美尔城邦国家的诞生和发展过程中,

  • 标签: 古代希腊 两河流域 法律文献 宪政 起源 神权
  • 简介: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和启蒙文学不是通过单一的形式发生的,而是具有多种质地和多种展开形式。各国启蒙思想、启蒙文学不仅具有一组家族相似特征,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还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分歧和不可通约的差异,这些分歧和差异决定了所谓中心国的启蒙运动无法置换其他边缘国的启蒙运动。启蒙文学与启蒙运动的关系在不同的国家亲疏不同,启蒙文学内部既存在现实主义、古典主义等相互矛盾的文学形态,也存在与总体化的表述和同一化的文化普遍主义相对抗的本土形态。为此,启蒙运动、启蒙文学应当通过复数的形式去思考和得到描述。

  • 标签: 启蒙运动 启蒙思想 启蒙文学 复数 差异
  • 简介:<正>本文叙述美国法学者努力获得关于法律制度同社会、经济和政治大规模变革过程两者的相互关系这方面的认识的简史。我将重点讨论为确定“法律”和“发展”这类笼统的术语的涵义所做的努力,以及为创立理论结构去指导学术调查所做的努力。我还将追溯为创建“法律与发展”研究的学术领域所做的(不很成功的)尝试的历史,并简略陈述这种努力所引起的学术争论。

  • 标签: 相互关系 学术争论 学术领域 法律制度 第三世界 理论结构
  • 简介:在描述法律文明的起源时,由于文字尚未诞生,因此仅凭法学的文献是不够的,必须借助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对人类经历的游团、部落、酋邦和国家四个不同阶段法律的萌芽、诞生、成长和发展等起源过程进行探讨,是法律史研究的重要领域。而存世之传说(神话),出土之遗存,尚存之原始部落人群的生活调查,以及从最早的文字记录下来的习惯法汇编文献中,逆向往前追溯这些习惯更早的形态,来梳理人类法律规范的起源等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则构成了我们了解、把握法律文明的萌芽、诞生、成长和发展的基本路径。

  • 标签: 法律文明 起源 跨学科研究 法律史
  • 简介:为推动本地区的反腐倡廉,香港廉政公署在具体贪腐案件调查和打击的同时,更注重开展针对性的腐败预防和全社会的廉洁教育,在过去四十多年里开展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改造运动。香港的经验对中国内地正在进行的反腐败运动提供了借鉴,提醒我们在监察制度改革中不仅要强化国家机构的反腐,同时也要重视开展社会反腐,在完善制度的同时更应推进廉洁文化建设。

  • 标签: 腐败 廉政公署 监察改革 民俗
  • 简介:李大钊《蒙古民族的解放运动》一文,发表于《北京民国日报》,其发表时间却常被注为1925年3月,甚至被注为1925年。《北京民国日报》出报仅13天(1925年3月5日至17日),李大钊在此文中又提到“孙中山先生遗留给我们的手写国民政府《建国大纲》”,故此文的发表时间应在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至3月17日该报被查封之间,或曰在3月15日前后。此文中提到的“耶邦丹藏”,应为雅布丹增,又被称为巴丹增、B·丹增,时为蒙古人民革命党领导人,来华访问。

  • 标签: 李大钊 蒙古民族的解放运动 北京民国日报 耶邦丹藏 雅布丹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