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命案必”是一个规范命题,承诺命题,同时又是一个必然模态命题。“命案必”之因,产生了公安工作发展之果;公安工作发展之果又不断促进“命案必”目标的实现;“命案必”目标的不断实现必然促进社会治安秩序的稳定;社会治安秩序的稳定又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因此,无论从逻辑上对命题本身的解读,还是对命题与实践结果的因果分析,都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命案必”命题的提出不但是科学的,而且具有十分积极的社会意义。

  • 标签: “命案必破” 命题 逻辑解析 社会治安秩序
  • 简介:<正>程树德先生在《九朝律考·汉律考序》中评价李悝《法经》“其源最古”,并将其列为“律系表”的首位。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史料所限,关于《法经》一直争讼不休。原因之一是现已发现的文献史料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澄清。对此,一方面,有待于出土文物的发现;另一方面,可以深入挖掘现有文献史料,寻找出一些鲜为人注意的史料,利用近年来出土的云梦秦简、银雀山汉简和张家山汉简,继续进行研究。本文正是基于后一种考虑,试图在总结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法经》的亡佚及其名称、《七国考》所引《法经》的真伪问题进行探讨。

  • 标签: 文献史料 刑法志 张家山汉简 唐律疏议 银雀山汉简 云梦秦简
  • 简介:由于种种原因,《物权法》确立取得时效制度。这不利于财产秩序的稳定、交易安全的维护、与遗失物等制度的衔接以及时效制度的完善。我国未来民法典应规定取得时效制度.以补《物权法》之不足。未来民法典对取得时效与诉讼时效应采分立并存的立法模式。知识产权和已登记之不动产不应包括在取得时效的客体范围之内。占有人之善意不应作为取得时效的构成要件.但可影响时效期间的长短。未来民法典应明确规定取得时效期间的起算、中止与中断。并处理好取得时效与诉讼时效的冲突问题。

  • 标签: 取得时效 立法缺失 未来民法典 补救
  • 简介:当前,我国的涉诉信访形势严峻,已成为困扰法院工作、影响社会稳定的一大现实难题。虽然司法实务界对解决涉诉信访问题进行了诸多改革的尝试,但由于信访与诉讼分属不同的权力体系,法院处理涉诉信访仍面临着一系列的制度困境,现行的解决机制也存在着严重的失衡与缺陷。为摆脱涉诉信访的制度困境,应当加强法院与党委、人大、政府的联动处访,将涉诉信访统一纳入司法轨道,合力维护司法权威,构建涉诉信访终结机制,堵塞无理缠访。

  • 标签: 涉诉信访 司法公正 司法权威
  • 简介:外国法的查明是国际私法领域中最为复杂的问题之一。我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规定了法院和当事人分担查明责任,但由于认定标准的缺失,司法实践中仍然频繁出现法院在当事人提供了外国法资料时不当认定当事人“提供外国法”从而拒绝适用外国法的消极情形。这种现象或许是法院无法准确判断当事人所提供外国法资料的性质所致,或许也存在滥用这个拒绝理由的嫌疑。为此,未来司法解释应当明确当事人提供外国法的民事证据标准。

  • 标签: 外国法查明 未提供外国法 《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 司法解释
  • 简介:回首走过百年历程的中国刑法学,是一段向异域学习的历史,是一段移植的历史,这段历史的轨迹也是很清晰的:德日一前苏联一德日。在“大历史的视野”中,去考察“犯罪论体系”这一中国刑法学理论在近现代中国一百余年的命运,把握中国刑法学理论在近现代一百年间演变的脉络,从而可以看出所谓“竞的循环”,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是在痛定思痛后,所做出的理性抉择。

  • 标签: 刑法学 犯罪论体系 犯罪构成理论 体系建构
  • 简介:我国现行刑事审判制度的设计,是以“国家——被告人”双方关系为中心的诉讼模式。它所指向的发现真相、控制犯罪.强调的是国家对被告人的刑罚权更为便利实现;它所鼓吹的权利保障、正当程序,也不过是遏制国家对被告人合法利益的不当侵害。啦这里,被害人基本上是“缺位”的。虽然1996年修订《刑事诉讼法》时,

  • 标签: 刑事审判制度 被害人 审判活动 《刑事诉讼法》 人参 被告人
  • 简介:本文主要探讨了在美国商事仲裁中,运用揭开公司面纱理论使仲裁协议的约束签字人的有关法律问题,如管辖权,法律适用,仲裁协议可约束的签字人和揭开公司面纱的标准等,以及美国的有关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 标签: 商事仲裁 仲裁协议 法律效力 未签字人 揭开公司面纱理论 美国
  • 简介:近年来,中国法制史学科在很多大学、法学院面临被边缘化甚至被吞并的命运,作为法律史的一支--革命根据地法制史,更是冷门之中的冷门,甚少人去关注,相关研究成果对现实法治影响也微乎其微。以当代中国司法中极为受瞩目的司法调解为例,学者们宁愿去找在西方也是非主流的ADR,或"能动司法"作为理论依据,却忽略了扎根于新中国革命法制传统中的充满着乡土气息的"马锡五审判方式"。就此而言,新作《历史与现实的选择--陕甘宁边区法制创新研究》[1]的主题具有重要的意义,也表现了作者独具匠心的眼光。

  • 标签: 中国法制史 陕甘宁边区 历史与现实 创新研究 史学 革命根据地
  • 简介:我国合同责任的体系正趋于完善,缔约过失责任、违约责任以及后合同责任三者共同构成我国现行的合同责任体系.但对少数合同而言,其生效滞后于成立,有一个成立而生效的阶段,这一阶段是前述三种责任都无法提供保护的特殊阶段,需要一种新的责任来规制这一阶段当事人的行为,这种责任便是合同生效阶段的法律责任.

  • 标签: 合同责任 缔约过失责任 未生效阶段 违约责任 中国 合同法
  • 简介:<正>热闹非凡的明瓦廊位于新街口西南,是一条横贯城中心区,南北走向的大街,从明代开始为南京的主要街道之一,也是以集市贸易发达而闻名的街巷之一。南京解放前夕,社会秩序十分混乱,物价一日数涨,街头巷尾银元贩充斥,伤兵到处闹事,流氓地痞乘机杀人越货,粮店被枪日有新闻。1949年2月16日在新街口闹市区的明瓦廊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杀人分尸案,被害人何晋琯被谋财害命,将尸体分解8块装入箱子抛尸于街头。国民党当局为此案仅凭被告王斌的一次口供,抓获犯罪嫌疑人十多人,(其中3名被告被首都地方法院检察官免予起诉)引起嫌疑人的家属控告、上诉、拉关系、开后门,一时闹的乌烟瘴气,此案一直到1953年方告结案,其破案之复杂、情节之曲折、时间之长,曾在南京市民中引起极大反响,当时南京各大报纸争相刊登新闻,《南京人报》连续报道了该案发案、侦破、结案的全过程。

  • 标签: 市人民法院 刑事案件 王斌 南京市民 被害人 市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