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6 个结果
  • 简介:<正>韩非(约公元前二八○——二三三)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和政治理论家,也是先秦一位优秀的散文家。他继承和发展了前期法家的法治学说,创立了一套完整的法治思想体系,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韩非把文学看作现实斗争的工具,坚决反对虚言浮辞、华而不实的文风。他那笔锋犀利、富于文采、战斗性很强的论理散文,就是他宣传法家革新进步思想的锐利武器。因此,韩非无论在政治思想方面或文学方面都有着重大的贡献,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

  • 标签: 法治思想 《韩非子》 新兴地主阶级 历史观 散文 先秦法家
  • 简介:基于对语言形式自身审美价值的关注,周作人对现代散文语言的理论思索是颇为独特而深刻的。与当时其他论者相比,周作人并不因强调白话传达现代思想意识的功能而轻视其自身的“艺术之美”,而是认为语言是有生命、有灵魂的,所以,他提出现代散文的语言要在白话口语的基础上古今杂糅、中外互补、雅俗共赏、骈散结合,使现代散文在走向通俗易懂的同时,并不乏东方古国的神韵和灵气。

  • 标签: 现代散文 语言 理论
  • 简介:邪教是当代社会不容否认的客观存在,而且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一种必然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必须面临的、不能回避的挑战。为了能协同一致对付这种挑战,对邪教应当有明确的概念界定。在目前大量新兴宗教与少数邪教并存的情况下,应当使用NewReligion指称新兴宗教,用cult一词指称邪教。新兴宗教的主要特点是反传统,怀疑传统权威而向神秘主义复归;邪教是新兴宗教极端化的结果,它具有毒化心灵、聚敛钱财、残害生命、危害社会的反人性、反社会、反人类的邪恶特点。邪教是人类社会的公敌,世界各国对本国邪教(组织)都是通过立法予以坚决打击的。

  • 标签: 邪教组织 当代 邪教本质 宗教 法律控制
  • 简介:一、法学的理论认识功能在我国法学界,人们多把功能、职能、作用三词混同作用。认为分开使用无多大实际意义。我们的认识正好相反。当然,任何事物的功能、职能、作用是密切联系的,不能截然分开。但是三者并非完全等同。功能多是指事物本身固有的功用和效能。职能多指事...

  • 标签: 法学 法律文化 法律实践 法律规范 法律现象 法律运作
  • 简介: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中,如何对待法传统,这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长期以来,人们为此争论不休。肯定者认为,中国的法制现代化不能抛弃法律文化传统,中国法传统可以成为中国法治社会的文化资源;否定者则认为,中国法传统与法治文明格格不入,它不但不能为法治社会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而且会阻碍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它是必须被抛弃的文化糟粕。

  • 标签: 法律文化传统 中国法 法制现代化 法治社会 法制建设 当代中国
  • 简介:当代中国宪法与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代中国宪法尊重习惯的客观存在,当代中国宪法在序言、正文中对习惯进行了肯定和明确的认可,确认了习惯的正式法律渊源地位。当代中国宪法通过基本权利的规定、国家结构职责的规定,具体保障习惯,使宪法认可的习惯能够予以实现。当代中国存在许多宪法习惯、宪法惯例,我们应当更全面、更理性的认识当代中国宪法的习惯,更重视内生规范的总结。

  • 标签: 当代 中国 宪法 习惯
  • 简介:<正>本论文的目的是探讨英国的法社会学研究领域现状的各个方面。其日的特别是,说明近年对法社会学和对社会与法律的研究的兴趣显著地增长,这件事是同英国把法律看作职业和学术领域的某些特殊情况相关联的。此外,本论文将阐明英国法学研究现状。此项阐明反映:作者对于当前法学研究和法律教育的争论所抱的态度,远不是中立的。因为我的观点不

  • 标签: 法社会学 英国 研究领域 法学研究 学术领域 法律教育
  • 简介:继“外国法律文库”之后,我国法学界的一批青年学者又推出了一套翻译丛书:“当代法学名著译丛”。这套侧重法社会学与法理学的丛书的出版不仅使中国读者可以读到一批近二十年来在国际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的名著,对于推进中国法学向纵深发展,乃至为中国的法制建设提供借镜和思路也必将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中国的比较法学研究从中获益也是当然的。作为主编,季卫东博士为译丛各书分别撰写了一篇导引性的评介,这些评介文字建立在作者对各派学说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因此,不仅有理论上的深度,而且也照应到各派学说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很有价值的评论作品。本刊征得季博士及当代法学名著译丛编委会同意,选出其中五篇在本刊先行刊出,并附登译丛总序以及第一批十种书目,以便读者了解丛书概况。该译丛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精印出版。

  • 标签: 布莱克 波斯纳 现实主义法学 译丛 回应型法 正当化
  • 简介:刑法教义学的发展,是当代中国刑法知识转型的重要标志。理解当代中国刑法教义学,既要从法教义学的普遍立场和一般方法论出发,也要充分认识中国刑法理论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刑法教义学的引入不意味着学术主体性的丧失,应当区分法教义学知识与法教义学方法。要仔细甄别域外教义学知识与中国刑法语境的兼容性,积极引入没有语境障碍的教义学知识,并运用教义学的一般方法创造立足本土的新教义。中国刑法教义学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加强体系性,同时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体系封闭和僵化保持警惕。社科法学的研究不会对法教义学形成挑战,而是提供了资源和助力。法教义学有能力回应和解决疑难案件,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并充分考虑利益、价值等因素的同时,仍然保持法律场域中法教义学论证的独特性。法典化国家的历史现实,决定了法教义学是法学研究的主流范式,但绝非法学研究的全部;法教义学应当充分尊重其他法学研究方法,虚心学习、共同繁荣。

  • 标签: 刑法教义学 教义学知识 教义学方法 解释论
  • 简介:西方当代文学阅读理论的多向度展开首先表现在对阅读本质的不同理解上,并产生了多种看法:阅读即解码、阅读即对话、阅读即意义空白的填补、阅读即品味的区隔、阅读即“互文”;当代西方文学阅读理论中关于阅读心理的研究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并形成了多种文学阅读心理理论:认同论、完形论、同化论、内摄论、极乐论;对读者类型的研究在当代西方文论中才真正进入到一种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并形成了多种有关读者类型的看法,主要有:虚构读者、真实读者、隐含读者、理想读者、冒牌读者、模范读者、超级读者、内行读者、抗拒的读者。这些理论的划分目前还未必十分成熟,但无疑都体现了不同的价值追求,对它们的了解有助于推动我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实践和批评理论的建设。

  • 标签: 西方文学 阅读理论 文学理论 文学批评
  • 简介:自20世纪60年代马普案以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开始适用于各州。然而,在美国,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歇。而且,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判例法发展,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不仅在理论基础方面发生了实质性变化,该规则的适用范围也在不断受到限缩。近年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关于哈德逊案、赫尔英案以及戴维斯案的判决尽管都是针对具体问题的判决,但是,这些判决不仅进一步限缩了排除规则的适用范围,而且,其论证逻辑也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命运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 标签: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善意例外 成本-威慑收益
  • 简介:在现代民主法治社会中。立法难免对性道德问题进行回应。在理解道德立法方面,我们可以从西方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有关论述中得到启发。在论证道德立法的正当性问题上,结合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性道德领域内的判例,我们将道德纳入立法的表现形式归纳为社会秩序、公共道德和社会环境。我国目前正处于一个道德回归和社会价值观重建的时期,立法无法避免要对性道德问题进行回应。我们一方面应当谨慎对待立法的道德化,防止立法对私人道德的过度干预;另一方面需要发扬民族传统道德,发挥公共道德对社会价值整合的力量。

  • 标签: 道德立法 同性恋 伤害原则 崩溃论 自由主义
  • 简介:<正>当代行政法的发展动向,可以归纳成以下几个方面:一、观念的更新在当代,行政法上观念的变化比其他法律领域显得突出。依法行政,是行政法领域的总观念。它在近代主要包含三层意思:(1)行政活动由法律圈定范围,行政权的行使受法律约束。(2)行政规章和条令不得有损于公民的财产和自由权利。(3)严格遵奉三权分立原则,行政纠纷由专门机构仲裁处理。依法行政的观念最初反映着近代资产阶级对封建君主直接操纵行政权、实行虐

  • 标签: 行政法规 当代行政法 依法行政 发展动向 行政诉讼 行政权
  • 简介:本文试图在当代中国的法治文化研究中区分出三种类型的法治文化概念,它们分别是作为领域或对象的法治文化概念,作为方法的法治文化概念,强调法治文化整体意蕴的法治文化概念,分别对应三种文化概念,即为强调外延的文化概念,作为意义之网的文化概念和作为一种整体生活方式的文化概念。三种类型的法治文化概念也是三种典型的研究进路,本文试做简单述评。

  • 标签: 当代中国 法治文化 文化概念
  • 简介:继承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而近年来学者们对现行继承法提出的许多修订意见,大多是借鉴国外立法例中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法律制度。但这些立法例多为20世纪中期以前的立法经验总结,一些国家和地区自80年代以来在继承法上又出现了新动向,以解决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继承法已经一改过去被动适应的从属法律地位,主动向企业法、破产法、信托法法领域渗透,同时在法理上借鉴了合同法的解释原则,从而拓展了继承法的发展空间。

  • 标签: 当代 继承制度 发展趋势 企业法 破产法 信托法
  • 简介:在法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上,我们理论上习惯于强调法之道德基础性,而常常忽视了法治所应背负的伦理使命。我们当下所进行的全面法治构建,应该是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基础上的理想法治,德治与法治应该是相互促进的,德治应为法治提供伦理根基,同时德治也需要法治的有效支撑。当代中国法治应该背负起的伦理使命,主要体现在:弘扬核心价值理念;塑造良好公民与文明社会;铸造良好政府。法治所背负的伦理使命是三位一体的,弘扬理念、塑造良好公民、构建文明政府三者统一于法治理想国的构筑实践之中。因而任何忽视和背离法治之伦理使命的法治,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法治。

  • 标签: 法治 伦理使命 弘扬理念 培育信仰 铸造良好政府
  • 简介:伴随时代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当代青年因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价值观发生相应的变化。当代青年的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运用物质、精神、政策、法律、舆论、教育及自身修养等各种手段和途径方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 标签: 价值观 培育体系 对策
  • 简介:本文论证了非刑罚化运动发端的刑事观念基础,分析了非刑罚化运动的方式和途径,主张我国应当实行“轻轻重重,以重为主”的刑事政策,在以严刑惩治重大犯罪的同时,适时地对轻微犯罪进行非刑罚化。

  • 标签: 刑事政策 非刑罚化 刑法 刑罚
  • 简介:以孟子为代表的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最具进步性的永恒的思想主题,它是以人民为国家政治本体的一种思想体系,是近现代民主的原初观念形态。民贵君轻、民心向背决定政治成败是孟子民本思想的基本理念。孟子为提倡民权提供了一条很好的思路,并提出了以保民,养民,富民,教民为基本内涵的民生主张。从这些政治理念中心得出具有政治实践意义的结论:为政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政治措施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归宿,否则就是离

  • 标签: 孟子 以民为本 民贵君轻 民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