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5 个结果
  • 简介:我国《物权法》对于动产善意取得例外情形的规定规避了盗赃是否适用该法,而把该问题的解决让渡给了刑法。作者对动产善意取得的例外规定范围、原权利人的回复请求权期间及有偿回复问题进行了探讨。

  • 标签: 善意取得 有偿回复请求 回复请求期间
  • 简介:迁徙自由原则一直以来都是国际移民法的重点原则,也是世界公认的一项基本人权,对迁徙自由权可以从一般性规定。限制性规定和保护性规定三个方面来阐述,其中后两者即例外性规定是政策制定与司法实践过程中的焦点,其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保障公民的迁徙自由权。本文通过对《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各国特别是美德两国关于迁徙自由权限制性,以及限制之限制规定的立法模式和立法内容的分析,给例外规定的中国化提供了借鉴,以更全面地保障中国公民的迁徙自由权。

  • 标签: 国际移民法 迁徙自由原则 立法例外规定
  • 简介:合作作品就是两个以上的人根据合作协议创作的作品。按照合作协议的约定履行义务,并将其贡献融入合作作品的当事人,即为合作作者。合作作品著作权由合作作者共同享有。判断一件作品是否为合作作品,须考虑三个条件:当事人之间是否有合作协议、当事人是否按照合作协议约定履行义务并将贡献融入合作作品。不能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由两个以上的人共同创作的作品,可能是汇编作品、组合作品或者演绎作品,而不是合作作品。现行《著作权法》及其实施条例关于合作作品的规定存在三大缺失:一是忽视了当事人之间的合作创作意图;二是将合作创作混同于单独创作;三是用实际创作取代当事人的贡献。2012年3月31日,由国家版权局发布的《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征求意见稿,基本上维持了现状。针对此,本文提出了关于完善合作作品规定的建议。

  • 标签: 合作作品 合作协议 合作作者 著作权共有
  • 简介:长久以来,我国法律的有效实施大量依赖法律的配套规定。这是由我国的诸多历史背景决定的。但是,理论和实践中,对配套规定基本范畴的界定并没有达成共识。过度依赖配套规定也为法律自身和社会治理带来了不少消极影响。如今,造成配套规定产生和存在的因素不断弱化:立法经验的积累,对改革的认识趋于清晰,改革越来越稳定。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应当转向具体、可操作、逐渐精细化的道路,逐步减少法律的配套规定

  • 标签: 配套规定 消减 法律制定 改革 经验
  • 简介:福建省福安市福建正联律师事务所刘翔光认为:《民法通则》第132条规定:'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常见法学著作把此公平分担原则表述为'公平责任原则',并将其列为归责原则之一。这是不妥的。因为,'责任'就是'没有做好份内应做的事,因而应当承担的过失'。而从法定的应适用公平分担原则的

  • 标签: 公平分担原则 修正 民法通则 归责原则 无过错责任原则
  • 简介:<正>我国刑事法规对毒品犯罪的规定主要有:刑法第171条对制造、贩买、运输毒品罪的规定:1988年1月2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惩治走私罪的补充规定》第一条对走私毒品罪的规定等。随着毒品犯罪的日益加剧,原来的刑事法规的规定已不能很好地为打击毒品犯罪作斗争。所以1990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又通过了《关于禁毒的决定》。该决定内容较多,增加了许多新的罪名,量刑亦较过去的法律规定不同,因此,如何正确理解和执行《关于禁毒的决定》成了执法部门当前办理毒品案件的首要问题。本文拟就决定中有关问题作些探讨。

  • 标签: 打击毒品犯罪 刑事法规 法律规定 制造毒品罪 走私毒品罪 犯罪分子
  • 简介:以时间、数量、金额、年龄等形式出现的数字在我国法律中大量存在。按照不同的标准,法律中的数字可划分为汉字数字和阿拉伯数字、陈述性数字和规范性数字。完善我国的数字规定立法,首先要做到树立正确的数字立法理念,包括充分论证数字规定存在的必要性、综合分析数字规定立法的客观环境、对法律实践作出回应以及秉持数字规定立法的开放性。其次要创建数字立法技术规范,包括在《立法法》中对立法技术问题作出专门规定,由全国人大制定有关立法技术的专门性法律,统一数字语言表述规范以及完善数字立法表现技术。

  • 标签: 法律 数字 立法
  • 简介:<正>我国民法要不要规定占有时效制度,在民法起草中意见颇不一致。作者近来曾在沈阳等地调查,发现各基层法院都有数件年深日久的积案,其中不只是债权方面的纠纷,也有些是所有权方面的纠纷。有这样一个案例:甲(女)与乙(男)系叔嫂关系,土改时住沈阳市郊农村,共有砖瓦房两间。一九四九年甲与其夫(巳故)搬到

  • 标签: 我国民法 时效制度 占有不动产 行使权利 时效取得 所有权
  • 简介:论我国刑法犯罪通则规定的立法完善莫开勤犯罪通则是关于犯罪和刑事责任一般原理原则的规范体系,是我国刑法总则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认定具体犯罪并追究其刑事责任所必须遵守的共同规则。我国现行刑法典中犯罪通则问题的立法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对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保...

  • 标签: 立法完善 体系结构 犯罪的预备 刑事责任年龄 犯罪概念 共同犯罪
  • 简介:香港刑法关于犯罪与刑罚的规定(上)●李卫红香港刑法是指在香港地区作为处理犯罪和适用刑罚根据的成文法和普通法的总和。它包括香港刑法法例,以及普通法中的刑事法律(刑事判例)。其宗旨是维护香港的社会秩序,保护香港社会和居民的利益免遭犯罪行为侵害。香港刑法法...

  • 标签: 香港刑法 犯罪意图 刑事犯罪 犯意转移 简易程序 刑罚
  • 简介:我国刑事诉讼的实践和理论表明,在人民法院审判活动中,检察机关派员出庭,一方面代表国家支持公诉;另一方面,又对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上述两个方面,都是通过法律赋予它代表国家行使检察权来实现的。国家的诉讼活动要体现民主,控诉方与被告方在法庭上具有平等地位,但在同时,人民检察院同被告人及其辩护人之间,又绝不能简单等同。因此,必要的区别仍应存在,我认为,人民检察院要进一步搞好审判监督活动。我国刑事诉讼法律中的个别条款还有斟酌的必要,现提出供大家讨论。第一,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三十六条规定:'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双方讯问、质证。……'。检察机关既然代表国家支持公诉,它与被告之间的关系,就根本不同于任何具有平等地位的'双方'(如'协议双方'、

  • 标签: 审判监督 刑事诉讼法 支持公诉 审判活动 被告方 证人证言
  • 简介:毫不夸张地说,现代社会中,权利质押担保功能及其适用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动产质押,其原因就在于:动产抵押原则上与担保制度功能相矛盾。一方面,出质人必须在生产经营中继续使用乃至加工自己的动产,让渡对动产的占有去获得资金融通显然妨害了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另一方面,作为质权人,通常是银行,其占有出质物并无太多的益处,其必须谨慎妥善保管该出质物,而这又违反了市场经济中的专业化分工。

  • 标签: 权利质权 物权法 动产质押 日常经营活动 担保功能 专业化分工
  • 简介:2010年6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和司法部正式印发《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两个《汪据规定》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

  • 标签: 证据规定 最高人民检察院 2010年 解读 法理 最高人民法院
  • 简介:<正>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颁布实施以来,我国法学界对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与含义、条件与标准、范围与大小、特征与作用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但国外有关精神损害赔偿的过去与现在的立法、司法状况问题似乎是一片尚未开垦的处女地。本文拟就这个问题具体谈一谈,并希望拙文能够抛砖引玉,以期人们作进一步深入探讨。

  • 标签: 精神损害赔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法律规定 人格权 司法实践 处女地
  • 简介:申请执行的期限也应规定中止和中断玉春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对申请执行的期限仅规定“双方或者一方当事人是公民的为一年,双方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为六个月。”并没有考虑到申请执行的期限中的情事变更,即没有申请执行的期限中止和中断的规定。笔者认为:第一在民诉法中...

  • 标签: 申请执行 民诉法 法定期限 延期履行义务 对方当事人 人民法院
  • 简介:非法人组织作为民事主体需要满足以下要件:有特别法对于具体组织类型的规定;不具有法人资格,但是经登记或批准;具有一定的组织性;具有主体独立性。业主委员会可以取得非法人组织资格。非法人组织和"其他组织"是不同的概念。法人的分支机构不属于非法人组织。非法人组织可以具有独立的财产权,但是《民法总则》并不要求非法人组织必须拥有自己的财产。应当区分非法人组织对自己财产的财产权与出资人(设立人)对非法人组织所具有的权利。取得非法人组织资格可以产生财产区隔的效果。非法人组织债务承担规则中的无限责任仅指出资人(设立人)对于非法人组织的债务最终承担无限责任。非法人组织对于其出资人(设立人)自身的债务仅承担有限责任。

  • 标签: 非法人组织类型 主体独立性 财产区隔 债务承担 分支机构
  • 简介:我国1997年修订的刑法在第6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专节规定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这是我国环境刑事立法的一大突破,但由于其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许多学者纷纷发表了相关见解。最近,最高人民法院连续颁布了一些和“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有关的司法解释,但仍然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

  • 标签: 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 环境犯罪 刑法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环境刑事立法 司法解释
  • 简介:<正>涉外经济合同一经订立,即产生法律效力,合同当事人必须严格地、全面地履行合同规定的权利与义务,任何一方不得随意变更或解除,这是各国法律和国际惯例的一项基本原则。纵观当今世界各国合同法和国际惯例的有关规定,对违反合同法律后果的追究可概括为两种:一种是解除合同;一种是要求损害赔偿。解除合同是一种比要求损害赔偿更为严厉的措施和办法,在何种情况下才能解除合同,各国合同法和国际惯例以及我国涉外经济合同法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这些规定,对行使涉外经济合同的解除采取严格控制态度,对受损害方的解约权予以一定的限制。为了说明问题,有必要把我国涉外经济合同法与各国合同法就有关这方面的规定进行比较。

  • 标签: 解除合同 国际惯例 涉外经济合同法 损害赔偿 合同解除 法律后果
  • 简介:我国刑法对过失犯罪分别在总则和分则条文中作了规定。刑法总则第15条规定了过失犯罪的定义及其负刑事责任的原则;在刑法分则中,有一些条文中明确规定了某种过失行为可以构成犯罪及其应负的刑事责任。但是,在刑法分则中,另外一些刑法条文中规定的过失犯罪,没有作明确规定,不论在刑法理论研……

  • 标签: 过失犯罪 刑法分则 刑事责任 刑法总则 规定 刑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