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传统上法律的作用是定分止争,与经济效率没有直接的关联。但受科斯定理的启发,法学界出现了一种对于法律与经济效率之间关系的全新理解,认为法律可以通过"有效率的"初始权利界定实现有效率的资源配置结果。这种效率取向的权利观与传统的基于规则的权利观形成了尖锐的冲突。本文通过对科斯定理的深入分析表明,效率取向的权利观是法学界人士对于来自于经济学领域的科斯定理错位解读的结果;只有在美国这样非常特殊的法律背景下它才有可能对司法实践产生有益的影响,对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而言,其影响只能限于学术领域,而不可能真正具有实践价值。

  • 标签: 科斯定理 初始权利界定 法与经济学 效率
  • 简介:在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增加了确认无效判决之后,该判决形式的适用案例十分罕见。一方面,我国法律中的“无效”规范的含义与行政法理论中的“无效”理论存在着偏差;另一方面,则源于相关法律规范的缺失。基于法律制度的缺陷,单纯的无效判决并不能达到保护相对人权益的预期效果。这需要在未来相关法律的制定、修改过程中对无效行政行为进行明确列举,并继续推进禁止判决的适用。

  • 标签: 无效判决 行政行为 无效 不成立 禁止判决
  • 简介:性别生而有之,且是表明自然人身份的基本要素,就法理而言,自然人享有变性权,然而性别改变会引发一系列法律问题。对变性人性别的确认,我国目前是生理学方法,而生理学方法与户籍登记法相结合是确认变性人性别的科学方法。

  • 标签: 性别 变性 变性权 法律规制
  • 简介:(一)法律上存在漏洞。最高法院法(经)复[1991]4号《关于企业经营者依企业承包经营合同要求保护其合法权益的起诉人民法院应否受理的批复》解决了承包合同产生的内部诉权问题,但对承包方在承包关系终止后对其承包期间的债权是否享有起诉权即外部诉权问题,目前的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均无明文规定。造成各地法官主观随性意较大,依据自己对法律的不同学理理解,作出不同的裁判。

  • 标签: 起诉权 承包关系 最高法院 承包经营合同 法律 法官
  • 简介:<正>丧失继承权是因继承人有丧失继承权事由而被取消继承遗产的权利.丧失继承权事由(一定的违法犯罪行为),作为法律上的原因,要产生行为人丧失继承权的法律后果,须通过一定方式来实现。这种方式就是确认丧失继承权的方式,本文拟就我国确认丧失继承权的方式进行探讨。纵观各国的民事立法,有关确认丧失继承权的方式分为两类:1、当然丧失继承权。这是指有丧失继承权事由的继承人,根据法律规定自动丧失继承权。实行这种制度的国家有:

  • 标签: 违法犯罪行为 利害关系人 情节严重 法律后果 诉讼时效 继承权
  • 简介:本文对国际,国内关于法院对仲裁协议效力确认的立法与司法实践进行了分析,并紧紧针对我国的立法,司法状况找出长处,发现不足,如法院确认仲裁协议效力时的程序问题等等,建议充分尊重当事人的仲裁意愿,并通过法律规定出明确的程序来保护当事人的仲裁意愿,为此,作者建议修改我国《仲裁法》第20条,并提出建议性条款。

  • 标签: 法院 仲裁协议 仲裁协议效力 仲裁庭
  • 简介:关于侵害名誉权的确认及其处理潘红军,孟宪东名誉权是公民和法人所享有的一项重要人身权利,它反映了社会对公民和法人的品质、情操、才干、声望、信誉、形象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代表着一个人的人格尊严,关系到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和应受到的信赖和尊敬程度。...

  • 标签: 侵害名誉权 精神损害赔偿 法人名誉权 受害人 财产损害赔偿 《民法通则》
  • 简介:消极确认之诉作为一种新型诉讼,在法院是否应当受理问题上正反两种观点互相博弈,举证责任如何分配并无明确的法律规定,实践中分配规则不统一。就理论而言,消极确认之诉举证责任如何分配具有双重困境,如被告承担举证责任将具有强制起诉机能,如原告承担举证责任将违反证据偏在规则。笔者通过分析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案例,认为该裁判规则不可作为标准适用于所有消极确认之诉,指出原告败诉后果与传统诉讼的不同。在将诉讼作为系统工程的基础上,提出应当结合诉的利益防止诉权滥用,通过法官释明查清事实,慎用推定规则,巧用证明度标准,最终使消极确认之诉举证责任分配形成一套公平公正的体系。

  • 标签: 消极确认之诉 举证责任 法律要件
  • 简介:对仲裁机构有权确认合同效力的质疑·张元再《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第七条第三款规定:“经济合同的无效,由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也作出了类似的规定,其第19条第2款规定:“仲裁庭有权确认合同的效力。”笔者认为这两款...

  • 标签: 仲裁机构 合同效力 双方当事人 仲裁法 社会公共利益 仲裁协议
  • 简介: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加强对公民财产性收入的保护,应当从法律制度层面为公民财产性收入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并通过行政及司法保障制度的完善,加强对公民财产性收入的全面、系统、有效保护。

  • 标签: 财产性收入 私有财产权 确认与保护
  • 简介:“犯罪嫌疑人”是我国1996年修订《刑事诉讼法》时新增加的一个称谓,然而,1996年的《刑事诉讼法》并没有对犯罪嫌疑人的界定和确认作出明确的规定,2012年再次修订的新《刑事诉讼法》对此仍然没有涉及。立法的缺失必然导致实践中诸多问题的存在。因此,有必要在立法中对犯罪嫌疑人的概念,确认犯罪嫌疑人的证明标准、程序等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制。

  • 标签: 犯罪嫌疑人 界定 确认
  • 简介:<正>根据《人民法院组织法》第33条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对于在审判过程中如何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进行解释”,这是国家以法律形式唯一授予最高人民法院的一项特殊的、极其重要的法律解释权。多年来,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各类司法解释在指导全国法院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不断地提高司法水平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值得注

  • 标签: 司法解释 法律地位 正确认识 最高人民法院 审判机关 法院组织法
  • 简介:确认无效之诉是我国行政诉讼制度中独立的诉讼类型,其与撤销之诉在诉讼类型上的转换与合并,有利于实现当事人权利的救济保障和诉讼经济。借鉴域外理论和司法制度,确立无效行政行为的具体识别标准,便于形成共识和司法实务的操作。对行政行为宣告无效的后果,审慎进行利益衡量区别对待。基于现行法律规定、法理念及权利救济实效性的考量,无效之诉应受起诉期限的限制。

  • 标签: 行政诉讼 确认之诉 行政行为无效
  • 简介:股权转让是现代企业常见的资本运作行为,其税务处理也是各国公司税收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反过来也构成企业股权转让交易的一个重要的约束条件。近年来,国家税务总局针对我国日益兴盛的企业股权转让发布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或许由于这些规范性文件的表述非常专业化,而且彼此之间对股权转让所得的计算口径也不统一,实践中产生较大的混乱,

  • 标签: 企业股权转让 法律冲突 确权 中国 《公司法》 纳税人
  • 简介:现行刑法对挪用公款的用款人、行为形式、数额限定的规定有某些遗漏与不协调之处,造成了定罪量刑中的一定混乱,需立法加以完善:即取消“用款人”限定,只要是国家工作人员擅自挪用公款的行为都应认定为挪用公款罪;全面规定挪用公款的起刑数额,以使本罪与盗窃、诈骗等财产犯罪及本罪内各种行为形式达成协调、平衡。但在修改前的司法实务中仍应严格依现行刑法定罪量刑。

  • 标签: 挪款人 用款人 擅自挪用 数额限定 罪行协调
  • 简介:<正>1988年11月初,原告曹某到被告某机械厂购买了一台电冰箱,如数交付货款2316元。被告厂家开给提货发票一份,约定1989年1月31日交货。1988年11月13日在公共汽车上,原告的冰箱提货发票被窃,次日到公安派出所报案。派出所当即派民警与曹某同去机械厂报失。厂保卫科的同志带曹和民警去厂经营销售科查明了曹的购货发票号码(8808474)。曹请求经营销售科协助查堵,经营销售科答应如有人持该票来提货,卡住不发,并将发票号码和提货人姓名记录在本子上。此后,曹也经常去厂销售科发货窗口守候防范。截止提货日期并无人持票来厂提货。到1990年2月11日,厂经营销售科发货人陈某由于一时疏忽,让他人持这份窃去的提货发票逾期提走冰箱。曹某得知

  • 标签: 销售科 提货 购货发票 公安派出所 机械厂 纠纷
  • 简介:"违法所得"是知识产权刑法及司法解释中的常见词语,但理论、实践界对"违法所得"的理解不尽相同,有的将其与"销售金额"联系起来,有的认为是扣除一定成本的利润;就是利润本身也存在不同的解释,如销售利润、净利润等。法律上的不确定给侦查办案增添了难度,因此,在法律层面必须明确"违法所得"的真正内涵,在不同案件中的具体核算方法。公安机关办理相关案件,取得"违法所得"证据的过程中,要重点注意现场处置;有价值会计资料信息提取;针对性的讯问及从交易双方获取"违法所得"记录等等。

  • 标签: 知识产权犯罪 违法所得 销售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