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71 个结果
  • 简介:司法试验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要构成部分。自贸试验区法院的设立、有机整合ADR机制、法官负责制、尊重商业判断、遵循先例原则、商事惯例成为法源、法律的一体适用等构成了自贸试验区的司法试验系统。而这个系统要发挥充分优势,则无法舍弃其中的任何一部分。

  • 标签: 自贸试验区 司法试验
  • 简介:律师往往要比学者更多从经验上感受并判断法官的优劣。律师对法官的判断标准明显是非常职业化的。律师对法官还有一系列更为细致具体的有关能力的评判标准,涵盖了在整个司法过程中法官所体现出的能力、经验和品质。从律师角度衡量法官优劣,对于理解和推动中国的司法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标签: 律师 法官 职业道德 中国 司法体制 改革
  • 简介:当下中国法律发展的世界观不仅依附于西方社会而且也深受二元对立认知模式的影响,这种有关"世界"的知识构想往往对"世界"作一种单一化、具象化的理解,给当下中国处理自身的法律发展经验以及描绘未来法律发展的图景造成了知识困境,也对中国在处理世界法律发展的历史经验以及当下多边且复杂的国际关系中所需要的国际政治法律观的形成上造成了障碍。在因中国崛起所带来的自身地位的变化以及全球法律秩序重构的多重背景下,中国法的发展无疑需要一种新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不仅应当强调中国所面对的乃是一个多维、立体的世界,要求中国必须在开放的结构中对这个丰富的世界予以多元化的理解,以便主动作出恰当且灵活的因应之策;而且重要的是,这一世界观也应当将中国从世界经验与中国体验的"客体"走向"主体",还要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处世态度。为此,这种新的世界观,不仅能够使得中国法的发展摆脱既有的二元对立知识范式,而且也能促使中国法的发展超越单一中心论的立场,进而尝试着在中西的互动互通中,在中西视角的不断转换中来观察并思考其自身与世界,从而使中国法的发展获得宽广的意义。

  • 标签: 法律发展 世界观 二元对立 中国崛起 中国模式
  • 简介:我国正在尝试一种国内从无先例的司法改革——对5种适用非监禁刑罚的罪犯实施社区矫正,让他们规范地在社区服刑。这项司法改革旨在改变“刑罚就是关押”、“犯罪改造是监狱的责任”等传统观念,彰显着现代刑罚先进理念。司法部确定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和山东等省(市)进行社区矫正工作的试点省(市)。社区矫正充分体现了立法本意的人道主义原则。此举是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刑罚制度的有益探索与实践,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心灵 劳动 试验 社区矫正工作
  • 简介:惩治非法人体试验的国际共识、我国非法人体试验的治理现状、非法人体试验对人生命健康的严重侵害、医疗领域新药品研发中投机行为的惩治需要和跨国人体试验行为的入侵是非法人体试验行为入罪的依据。我国当前非法人体试验之刑法应对采取的"参照规制模式",难以有效惩处非法人体试验行为,有必要采取"单独规制模式",设立非法人体试验罪。我国刑法应从非法人体试验罪多样化的危害行为、医学标准及其鉴定、犯罪形态、疫学上因果关系以及违法性的判断方面为重点具体展开非法人体试验罪的设置。

  • 标签: 非法人体试验罪 入罪的依据 单独规制模式 被害人同意
  • 简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不仅已在稳定而有效地运行,而且也已具有比较全面的法律依据和保障。但是,对于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目的、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特点、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对中国经济立法(包括地方性经济立法的)影响等等,似乎还存在某些表述和认识上的不足。本文拟从世界经济、国际经济法和中国立法体制等角度对这些问题发表看法,以期有助于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进一步发展和科学而有效的管理。笔者认为,那种认为自贸区应当有自己独立的立法权,应当在自贸区实行独立的行政法治,在自贸区建立独立的司法审判机关等观点不仅缺乏理性与科学依据,而且对自贸区的法制建设和成功运行是不利的。

  • 标签: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 上海自贸区 特点 立法
  • 简介:从目前所颁布的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措施看,无论是扩大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拓宽金融机构业务,还是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都是比较原则和抽象的,有待进一步细化。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政策要付诸实践,并能对全国的金融发展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新经验,就需要与金融监管部门协调,在放松金融管制、加强金融有效监管、构建防范金融风险机制等方面进行制度研究与重构,形成支持金融开放创新的法律保障。

  • 标签: 自贸试验区 金融开放 创新 法制保障
  • 简介:自贸区的成立可能会对经济产生巨大推动作用,同时也会对刑事法律的适用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鼓励创新、倡导自由开放的自贸区建设,不能通过高压的刑法来严厉惩治和打击一切违背和破坏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刑法应侧重于服务经济的顺畅自由发展,倡导刑法的轻缓化与谦抑化。自贸区的成立使得刑法中部分罪名在自贸区内适用困难甚至无法适用,刑法在我国的普遍适用性似乎由此而受到影响。自贸区的相关政策会使得区内公司林立与丛生,公司主体与自然人主体的界限模糊化,从而会对单位犯罪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自贸区诸多金融创新政策施行和部分行政法规暂停实施的背景下,我国刑法中的逃汇罪、骗购外汇罪、非法经营罪、虚报注册资本罪以及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等诸多行政犯罪名在自贸区内将会或多或少地失去其适用的空间和存在的意义。当然,自贸区的诸多创新政策在促进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会加剧一些犯罪现象的发生,而这些自贸区的“衍生品”则是我国自贸区建设过程当中应该严加防范的。

  • 标签: 自贸区 刑法适用 自由 秩序
  • 简介:在“黄金大米”事件中,研究者严重侵害了受试者的知情同意权。对此进行反思,中国相关立法存在研究者告知标准未确立,对未成年受试者缺乏特别保护及民事责任缺失等问题。对此应确立研究者之“理性受试者”告知标准;对未成年受试者采用“双重同意”模式;同时规定侵害受试者知情同意权的独立请求权,使受试者的知情同意权成为“有救济的真正的权利”。

  • 标签: 人体试验 知情同意权 告知标准 未成年人 民事责任
  • 简介:离岸贸易是国际贸易的高级方式。发展离岸贸易对于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离岸贸易在上海的对外贸易中已有一定的实践,但由于政策条件的限制,远未能得到充分发展。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为离岸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应该适时打破现有在外汇管制、税收、贸易便利性方面的障碍,为离岸贸易的开展提供更加良好的法律与政策环境。

  • 标签: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离岸贸易 法律和政策保障
  • 简介:上海自贸区正式获准成立,这是中国法治转型中的重大创新。上海自贸区内通过临时性的授权调整,逐步推进行政审批体制改革,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以此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在投资领域努力扩大服务业的投资开放、促进外商投资准入制的转轨、构筑对外投资服务促进法律体系;在贸易领域积极推动贸易结构的转型升级、提升国际航运服务能级;在金融领域应加快金融制度创新,增强金融服务能力,实现“在岸金融”与“离岸金融”的互动;并在争议解决机制构建方面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 标签: 上海自贸区 自由贸易园区 法治转型 改革开放
  • 简介:国家权力机关授权制度是宪法、立法法的重要制度,之前立法法仅对授权立法有明确规定。为解决在上海自贸区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相关法律障碍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国务院对法律进行修改。此次授权成为了上海自贸区的一大改革亮点。在此基础上,全国人大修改立法法设立了新的权力机关授权类型——授权修法。对授权修法的内容、目的、程序方面进行了探讨,并认为:暂时停止适用法律的部分规定不应成为授权修法的内容;被授权主体的范围应明确为国务院等。

  • 标签: 授权修法 行政审批 暂时停止适用法律的部分规定 暂时调整法律的部分规定 合宪性
  • 简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内知识产权保护应秉持怎样的价值理念是法院在审理区中国内知识产权案件面临的首要问题。自贸区内“先行先试”的要求并不会改变法院管辖、程序法的普适性适用。知识产权实体法律、尤其是对侵权行为的实体评判尺度也应得到普适的适用。我们也不应为便利贸易的自由化而放松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在维护区内外适法统一的前提下,我们应当以已经加入、待加入的多边或双边条约为目标,进一步优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措施手段,在实体评判尺度上,可结合国内的政策需要谨慎做出统一的适法性安排。

  • 标签: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平行进口 知识产权保护
  • 简介:流行地认为法没有自身历史的观点,带有对法的静态分析的严重局限。法的发展有其内在的逻辑性,有自身的历史。这不仅显性地表现在行为法律文化上,而且隐性地表现在制度法律文化上。对法作动态分析时,应注意法的有机联系、法律过程转化规律、法的各个因素的互动作用。对法的动态分析比对法的静态分析更真实、更重要,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应予高度重视。

  • 标签: 法律文化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表现 中国 制度 联系
  • 简介:我们参加四川省法制训练班教学过程中,收集到部分案例。以下四个案例,讨论中争议大,意见很不一致。搞清这些问题,对司法实践是有益的。故编写于后,并加上我们的看法,以求共同探讨。

  • 标签: 四川省 犯罪行为 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 刑法 公社
  • 简介:我国目前正在进行市场经济改革和加强法制建设,市场因素的扩张使“效益”逐渐成为社会价值的核心从而在法律价值体系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与此相适应,经济分析的作用也会愈来愈大。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我国有关经济分析法学的著作、文章及译著不断。但是,从目前的研究状况而言,我们对经济分析与法律的规则分析之间的关系缺乏理性的、公正的审视,存在的只是片面地肯定或否定,缺少对二者进行科学地定位。方法论的不足显然会阻碍目的的实现,我们对法律分析的认识不足同样也会阻碍法制建设的顺利进行。本文正是针对这种状况,讨论法律的经济分析在法学方法论中的地位及其与规则分析的关系。一法律的经济分析及其不足经济分析研究的是理性行为,

  • 标签: 规则分析 法律的经济分析 经济分析方法 法律分析 法律价值 法律规则
  • 简介:众所周知,分析法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分析性”,这揭示了其与当代的重要哲学派别——分析哲学有着某种“基因”上的联系。这种联系到底是什么的呢?国内学者对此问题有一定的研究,其中代表性的文章有:杨日然的“现代分析哲学对于法理学之影响”,马汉宝的“牛津哲学对法学之影响”,谌洪果的“通过语言体察法律现象:哈特与日常语言分析哲学”以及高国栋的“分析法学的日常语言分析转向——哈特新分析法学基本理念研究”。

  • 标签: 语言分析哲学 分析法学 内在关联 哲学派别 法律现象 法理学
  • 简介:地役权的概念分析黄永忠地役权制度作为物权制度的一种,在西方早已有之。在我国,随着土地资源利用形式的日益丰富,实践中地役权关系也屡屡发生,然而,到底什么是地役权,它有哪些特征,尚缺乏系统的理论分析。为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完善我国的物权立法,本文在此...

  • 标签: 地役权 概念分析 土地所有人 标的物 《法国民法典》 土地利用
  • 简介:宪法经历了从古代宪法、近代宪法和现代宪法的变迁,三者之间既有历史的延续性,又有内涵上的差异性或发展,民主、宪政是否必然成为宪法的构成因素值得进一步的考究.中国传统的宪法概念不再具有充分的说服力,宪法概念应该回归宪法的本质:确立国家权力的实现形式,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新的宪法概念将对宪法的理论研究及其实践产生重要意义.

  • 标签: 宪法概念 国家权力 法的本质 宪政 民主 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