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风靡世界,被视为是各国应对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和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然而,""究竟是什么?应如何界定之?其内涵又是什么?对于发展水平迥异的世界各国而言,又该如何确定其标准?本文从国际环境法的角度进行分析并强调""是一种区别于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新发展模式,其核心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其实质是节能减排,推行清洁生产,提高绿色GDP,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 标签: 环境保护 低碳 气候变化 国际环境法
  • 简介:经济概念的提出引致了一次全新的能源经济革命。加强经济立法,是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和有力保障。借用经济学界关于经济的概念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我国加强经济法律保障的必要性,在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从发展规划、产业调整、能源立法、财政金融、科技立法、生活消费等六个方面借鉴国外经济相关立法经验,进而审视我国经济立法状况并加以完善,可以极大地节省我国经济立法的时间成本,从而达致我国经济立法的“跨越式”发展。

  • 标签: 低碳经济立法 必要性 国外考察 立法审视与思考
  • 简介:我国交通运输业实施节能减排和经济既是应对国际气候变化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交通运输业体制改革的需要。我国交通运输业实施节能减排和经济既面临挑战,同时也有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和发展机遇。我国交通运输业实施节能减排和经济政策的法律定位应当调整和提升,注重政策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并借此推动我国交通运输业建设综合运输体系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进程。交通运输业专门立法,可借鉴英国的做法,以可再生交通燃料义务作为切入点统领交通运输业;立法上整合相关产业和经济活动;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交通运输业实施节能减排和经济面临更为巨大的压力和负担,因此它更需要相关领域政策和法律的支持与配合,在法律修订中适时引入交通运输的要素。

  • 标签: 气候变化 节能减排 低碳经济 综合运输体系 法律体系
  • 简介:产品认证是本世纪相继在英、德、韩、美、瑞士等发达国家确立和发展起来的法律制度,并迅速风靡全球,我国也于2013年创设了该制度。其认证产品的排放量要符合相关产品评价标准或者技术规范要求,按照展示形式分为标志、得分、等级等类型。产品认证逐渐渗透到国际贸易领域.已成为新的贸易壁垒,将增加我国出口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国际竞争力。我国未来应通过在立法层面推动经济的国家战略,积极发展外交,实施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认证等策略,以应对壁垒并完善本国的该项制度。

  • 标签: 低碳产品认证 碳足迹 环境标志 出口贸易 法律对策
  • 简介:<正>1998年1月14日,全省司法行政工作会议在古都南京隆重召开。闭幕仪式上,新闻记者们纷纷把镜头定格在一个特别的时刻。在如潮的掌声中,南京监狱监狱长童建新、政委顾建明从省委副书记曹克明、副省长俞兴德手中,接过了司法部颁发的“现代化文明监狱”的金色铜牌——这是全省监狱系统在创建现代化文明监狱活动中获得的第一块“国家

  • 标签: 现代化文明监狱 犯人 个别教育 狱政 南京 司法部
  • 简介: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子产,郑国的大夫,在一次国家动乱之后被推上了郑国执政的位置。子产一改过去统治阶级所认为的“法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观点,认为法律的公开能更好地确保它的执行。公元前536年,子产将新制定的刑法的条文铸在一个青铜鼎上,史称“铸刑书”。这也是中国有史可考的第一部成文法,比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大约早一个世纪。

  • 标签: 《十二铜表法》 邓析 社会转型时期 成文法典 春秋战国 中国历史
  • 简介:民主是人类社会的大势所趋,但是不同国家可以选择不同的民主模式和路径。"美国式民主"是以权力为本位的,而"中国式民主"可以采取权利本位。其首要内容是人民的知情权和表达权。中国的民主路径应该是循序渐进的,通过不断拓展人民的知情权范围并不断提升人民的表达权水平来实现民主的目标,即"人民当家作主"。

  • 标签: 民主 中国式 知情权 表达权
  • 简介: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为《决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这既是借鉴世界发达国家法治文明成果的正确选择,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更是立足中国基本国情的创新方略,是我们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理念和技术的升华。

  • 标签: 法治中国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借鉴 创新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世界发达国家
  • 简介:调解系统性进入司法是现代调解运动的核心内容。各国法院在诉讼程序中通过组织和转介调解两种方式来鼓励调解运用。法院转介调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在中国,法院转介调解可以划分为立案前的委派调解和立案后委托调解两种形式。在性质上,前者属于诉讼外调解,后者属于诉讼调解。立案前的法院转介调解不宜称作委托调解。中国的法院转介调解机制运行不畅,还存在诸多需要完善之处。经过委派调解达成调解协议的,可以通过三种附加程序而获得强制执行力;而经过委托调解达成调解协议的,当事人可以选择撤诉或以调解书结案。

  • 标签: 法院转介调解 委托调解 委派调解
  • 简介:宪法至上:中国法治之路的灵魂周叶中法治,是现代国家的基本特征。尽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法制建设走向了一个崭新时期,但这十几年来的中国法治之路却叫人欢喜叫人忧。①如果说日趋完备的法律体系和日益健全的法律制度,正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

  • 标签: 宪法至上 中国法治之路 宪法和法律 国家权力 国家机关 权利制约
  • 简介:国外“西部开发”成功的原因主要是国家借助私权制度,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市民社会及市民自身的智慧和创造力。联系市民社会理论,特别是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中国西部开发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型塑中国及其西部地区的市民社会,必须完善中国的私权制度,以充分激励、发挥市民社会及市民在西部开发申的智慧和创造力。

  • 标签: 私法视野 西部开发之路径 市民社会 私权制度
  • 简介:利用市场机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京都议定书》的一个有益创举。本文分析了排放交易的基本原理,介绍了国际上排放交易的实践并进行了评价,对运用市场机制以较低成本实现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的国内交易市场的建立提出了建议。

  • 标签: 碳排放交易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 清洁发展机制(CDM)
  • 简介:排放权物权说是国内有关排放权法律性质的主要学说。该说认为,一方面,从规范解释的角度来看,排放权具备物权的一般特征;另一方面,排放权物权化有助于大气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排放权物权说面临道德质疑,即排放权免费分配让公共资源变成了私人财产。基于此,一些国家的排放权立法通常明文规定碳排放权不具有财产权的地位。相比排放权物权说,用排放权特许权说来界定碳排放权更为合理,一来它具有行政法上的规范依据,二来它同样可以保护排放权持有者的合法权益,三来它赋予政府灵活性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四来它有助于推动气候变化应对技术的发展。

  • 标签: 气候变化 碳排放权 物权说 特许权说
  • 简介:关于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排放限额交易计划的问题,已经在美国国会获得了强烈的政治考虑,多部联邦法律草案勾画出了未来联邦排放限额交易计划的基本架构,只是具体细节的设计上存在微小差异。但是,拟建联邦排放限额交易计划的温室气体减排潜力有限,且因难以调和的利益冲突而近期获得通过的希望渺茫。

  • 标签: 碳排放限额交易计划 联邦立法 减排目标
  • 简介: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关于排放权法律属性问题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宜立足公权解决排放权法律属性问题,通过对国内已经具备一定实践基础的目标分解落实与考核制度、排放核算报告制度和排放权交易制度的系统梳理,对排放权的行政规制权的法律属性进行了进一步论证。

  • 标签: 碳排放权 法律属性 气候变化
  • 简介:不管从环境问题管理的理论来看,还是经验来看,市场机制相对于命令控制而言,更加适宜作为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作为市场机制的排污权交易和税如今成为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选项,但是由于气候变化存在不确定性,所以很难对排污权交易和税的优劣做出一般判断,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我国的国情来看,借助税而不是排污权交易来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符合我国的政治、经济和外交利益。

  • 标签: 气候变化 命令控制 排污权交易 碳税
  • 简介:在诸多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中,金融是一种正在实践中的应对气候变化的金融解决方案,它能够从投融资、排放权交易和银行贷款等多方面支持生态城市建设。而生态城市金融地方性立法的先行先试又为生态城市金融活动提供了法律保障,也为在全国范围内的金融立法奠定了基础。鉴于生态城市金融地方性立法先行先试所具备的可行性和良好的预期效果,应加快在生态城市试点区制定《金融促进条例》、建立生态城市银行、进行金融衍生产品制度的创新试验等,对生态城市的金融地方性立法作大胆尝试。

  • 标签: 生态城市 碳金融 地方性立法 先试先行
  • 简介:捕获与封存(CCS)技术是减缓气候变化的一项最新技术。CCS在减排二氧化碳上具有巨大优势,主要发达国家积极采用该技术,并已取得了一些成功。在看到CCS优势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其固有风险。CCS既有全球性风险,也有地方性风险;前者涉及复杂的国际法问题,后者则要运用国内法予以防范和化解。为了缓释这些风险,发达国家纷纷建立起CCS技术法律制度,其在法律制定和法律实施等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了解和借鉴。我国CCS技术法律制度的构建,应当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寻找路径。宏观上,我国不仅应当制定CCS的专门法律,而且应当明确CCS的监管体制。微观上,事前应当落实风险评估、设定行政许可和加强场地管理;事后应当明确责任制度、确立应急制度、完善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制度。通过实施以上路径,以期构建一个全面的、适合我国国情的CCS技术法律制度。

  • 标签: 碳捕获与封存 风险 制度构建
  • 简介:排放权是在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为核心的国际法律体系下产生的新型权利,该权利具有准物权属性和发展权属性,而这两方面属性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在有关排放权的国际法律实践中,特别是在排放权分配方面,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两方面属性有利于维护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正当权益。

  • 标签: 碳排放权 准物权属性 发展权属性 碳排放权分配
  • 简介:海洋蕴藏了巨大的汇资源,我国在环渤海区域进行开发具有光明前景。一方面,对海洋汇科学认识的提高,生态系统服务有偿理念的引入,以及国家气候责任的发展,都为海洋汇这一新兴市场的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国际组织、域外国家和地区在海洋汇标准和市场规则领域的探索,也为环渤海地区提供了实践借鉴。环渤海地区完全可以通过跨区域合作的方式,将海洋汇市场纳入到国家统一市场体系建设之中,在法律路径中采取地方立法推进模式,构建海洋汇市场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与国际环境条约以及国家海洋法律的协调机制,并重点完善海洋汇市场建设中汇抵消的核算、特殊环境影响评价、市场交易与监管规则等关键性制度安排。

  • 标签: 环渤海区域 海洋碳汇 生态系统服务付费 碳市场 法律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