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是一种情怀。有一画家朋友,他善于把藏在心底的怀旧情绪倾注出来付诸画面,他的画作因此连获大奖。有人问他为什么总是倾向怀旧和古典的审美意趣,他回答说:把情怀做,才耐人寻味。木匠老丁做家具,喜欢呈现木纹甚至疤痕,他解释缘由:'记忆是一坛酒,而木纹甚至疤痕才能够代表那些逝去的旧时光。'

  • 标签: 一坛 画作 画面 情怀 画家 疤痕
  • 简介: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拟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并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媒体形象地称之为"常回家看看"要入法律。

  • 标签: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老人 回家 空巢 家庭成员 媒体形象
  • 简介:改造是在当下我国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推行节约集约用地政策,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举措,从2009年广东佛山市试点以来,成绩斐然,影响全国,而今,已经上升为广东全省的发展战略。三改造政策性强、影响面大,涉及利益广,随着三改造工作逐步扩展,其中涉及的法律问题,诸如三改造纠纷案由确定与法律适用、三改造是否属于公共利益,以及三改造的主体等法律问题日益突出,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三改造的进一步推进,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破解三改造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对推进三改造,促进我国土地制度改革以及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 标签: 三旧改造 法律问题 土地制度改革
  • 简介:<正>一、引子谈论危机或危机意识是现今学界的时尚,尤其是在世纪末前后。就民法学而言,首当其冲的,恐怕非侵权行为法莫属。虽然契约法也曾被认为已经死掉,但没过多久就又被说活了。相形之下,侵权行为法的局面则要复杂得多。就体系内部而言,侵权行为法的户籍正在

  • 标签: 侵权行为法 相当因果关系 侵权行为责任 侵权法 损害赔偿 社会保障制度
  • 简介:<正>第一条(目的)为了加强本市机动车交易管理,维护机动车交易秩序,根据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第二条(定义)本规定所称的机动车,是指已在公安交通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种汽车、摩托车、拖拉机、轮式专用机械车等机动车。本规定所称的机动车交易市场(以下简称交易市场),是指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设立,为机动车交易提供场所、设施、信息服务,并履行相关职责的机构。

  • 标签: 旧机动车 交易市场 交易管理 机动车交易 具体行政行为 出让人
  • 简介:谈及我省今年新增的6项民生工程,省人大代表、马鞍山市文化局副局长吴大坦言对广播电视村村通更为关注:“作为今年新增的一项民生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在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新农村建设 人大代表 喇叭 科学文化水平 农村经济社会 广播电视
  • 简介:对处理新刑法生效前的犯罪行为的追诉时效问题,应以“从兼从轻”为基本原则。时效延长应一律从,适用对被告人较为有利的刑法;对于追诉期限,应严格适用从兼从轻原则,根据新、刑法中较轻的法定最高刑予以确定。

  • 标签: 从旧兼从轻 追诉时效 时效延长
  • 简介:本文藉由分析若干罗马法文句的翻译问题挑战当代的法律概念“人”(person)。本文呈现为何拉丁字persona无法成为地方语言person的字源,并主张person的当代用法来自19世纪的德国法学文献,尤其是萨维尼的作品。本文说明persona与诸如gerere、tenere与sustinere(相当于英语的bear、carry、bold)等动词构成一词组,无法单独表达意义。这类词组需要一个属格形态的名词补语,一如其同义语的及物动词“代表”或“代理”(represent)需要一个直接受格一般。另一方面,现代法学文献赋予person意义,将其看作人类个体的同义语,并将其与be动词一起使用。这种用法是现代的发明,译回拉丁文时必定产生混淆。

  • 标签: 人格 法人 德国历史法学派
  • 简介:上海福州路185号原为中央巡捕房,在英租界总巡捕房原地翻建。斯丹福设计,新申营造厂承建,钢框架结构,1933--1935年建造。现代派风格,内有四合院。立面为竖向构图。主人口为过街楼式洞口。

  • 标签: 中央 警营 年老 福州路 英租界 现代派
  • 简介:受传统革命史观与西方中心论影响,通说对中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予负面解读与否定评价,然这种惯性误判是未曾深入考量中国参战所谋求的战略意图以及未能长程评估其对晚清以降民族国家建设议程的深远影响使然。依托此等议程的域内与域外两个维度,通过对民初国家建设所处时空语境、参战之于国家建设的应然影响及参战之于国家建设的实然价值三个层面综合研判可知,中国通过参战谋求的主权外交,不仅收获了可观的实际成果,达到成为国际社会平等一员的潜在预期,而且经过'一战'的教育与洗礼,渐趋完成了从接纳列国体系到批判列国体系,进而走向通过重构国际秩序谋求新国际化与国际认同的民族国家建设之路。此等'从威尔逊转向列宁'的历史位移,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未来政治演进的轨迹与政制模式的选择,更直接形塑了人民共和国初期一边倒的'东方外交'格局。在这种长程意义上,'中国'的'入世'与崛起实与'一战'存在紧密的历史勾连。

  • 标签: 民族国家建构 列国体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 国际认同 主权外交
  • 简介:<正>如果被征服的国家,像上面所说的那样,向来习惯于在他们自己的法律之下自由地生活,那么想要保有这种国家有三种办法:其一是,把他们毁灭掉;其二是,亲自前往驻在那里;其三是,允许他们在他们自己的法律之下生活,同时要他们进贡并且在那个国家里面建立一个对你友好的寡头政府。——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 标签: 日据台湾 台湾省 民事法 台湾总督府 殖民统治 日据时期
  • 简介:1952年8月启动的司法改革运动,对旧法观点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旧法观点的主要危害是“共产党法院,国民党掌握”。肃清旧法观点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组织整顿的方式,将司法人员清除出司法机关;加强思想教育,排除法官头脑中的旧法观点。这次司法改革也确立了一系列新法观点:方便群众诉讼,依靠群众办案,服务中心工作,有错误即改正。当下,我们应该就1952年司法改革对旧法观点的批判作进一步的思考。

  • 标签: 1952年司法改革 司法理念 旧法观点 新法观点 人民司法
  • 简介:1952年至1953年的司法改革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司法改革,其理念与制度产物仍影响着现今司法体制的建构。司法改革运动的一条隐形动因是破解“案多人少”,重塑审判工作模式,为新中国司法制度提供“人民属性”的法理诠释,并尝试建设“政治维度”、“人民维度”和“法律维度”和谐共生的新型司法制度。1957年整风期间,法学界对司法改革运动进行了反思与批判,但囿于意识形态干扰,最终酿成“反击右倾扩大化”,导致“案多人少”的矛盾更加突出,司法制度全面倾斜“政治维度”,进而演变成为新中国法制建设的灾难。

  • 标签: 司法改革运动 旧司法人员 人民司法
  • 简介:白彤东的《邦新命》存在着两个问题。首先,白彤东以及其他一些推动儒家政治哲学比较研究的学者们倾向于排斥儒家形上学和儒家元伦理维度,这是由他们对儒家哲学中不同维度之间的关系有所误解所致。其次,白彤东的政治学模型采用了比罗尔斯的薄化理论更薄的处理。我论证这个更薄的处理站不住脚;即使是罗尔斯自己的薄化理论对白彤东的比较研究来说也过于狭隘。因而,更厚的处理也是需要的。

  • 标签: 儒家政治哲学 儒家形上学 儒家元伦理学 薄化理论
  • 简介:受传统控权理念影响,“行政征收”的内涵与外延已无法适应行政法治实践。反思传统控权模式下的城市改征收制度可知:“行政征收”概念有待理清,地方立法中关于“二次征询”程序的规定违背制度设计之民主原意,签约率的确定亦不符合行政程序的契约性。考虑到“二次征询”程序可能会为政府因资金短缺等原因而为刻意提高签约比例提供合法空间,并有助于非常态被征收人阻碍签约进度,有必要在多元利益的均衡下改进城市改征收制度。待更新制度主要有:非常态被征收人排除机制,公民参与确定“二次征询”比例;在补偿与资金短缺问题上,对价补偿最低原则需确立,并适度考虑合理引入社会资本。

  • 标签: 城市旧改 行政征收 二次征询 非常态被征收人 契约理念
  • 简介:如何在纷争解决机制之设计上,提升面对大鲸鱼之小虾米“接近正义”的可能性,长久以来一直为民事程序法学所面临的重大挑战。立法者除了在诉讼制度中试图设置有助于弱势者能尽量克服起诉之经济门槛以迈入法院大门主张权利之机制外,亦不断尝试开展有利于消费者之替代性纷争解决制度。本文以台湾地区“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对英国“PrivateOmbudsman”制度之借镜以及该法研议过程之转折为例,分析此项开拓替代性纷争解决途径之尝试所挑起的课题与所带来的启示。英国在金融消费争议领域中发展出之“PrivateOmbudsman”机制,与传统的调解与仲裁等替代性纷争解决机制均有所不同,其“片面强制管辖”与“片面拘束力”之设计,为消费者创造了一个友善的寻求救济管道。本文认为,在消费者对金融机构就后者提供之商品服务所引起争议之脉络中,采取此等规范设计,并不至于产生“违宪侵害金融机构诉讼权与程序选择权”之问题。不过,得以“合宪地”采取此种程序机制设计,并不当然代表立法者即应追随英国脚步实行“PrivateOmbudsman”机制。本文在检讨此课题之过程中,对于民事程序法学值得于未来进一步拓展的研究方向,提出若干建议。

  • 标签: 替代性纷争解决机制 民事诉讼 金融消费争议 金融公评人 接近正义 片面强制管辖
  • 简介:<正>本文主要是评论黄翔《儒家政治哲学比较研究中的形而上学和薄化理论——论〈邦新论〉中的两个问题》一文。[1]由于该文是对于白彤东《邦新命:古今中西参照下的古典儒家政治哲学》一书的评论,因此本文的讨论既关涉黄氏对于白氏著作的阅读及理解,也涉及白氏该书的相关论点。黄氏对于白氏著作的批评主要有两点:一是不认同白氏排斥儒家形上学的态度;二是白氏在方法论上采用了"过于泛化的薄化策略"。本文对于黄氏一文的评论主要针对前一点,第二点则会在前者的基础上间接论及。

  • 标签: 儒家政治 旧邦 黄氏 孔子思想 诉诸权威 政治理论
  • 简介:《刑法修正案(九)》实施后,行贿罪在入罪数额、量刑数额等方面均发生了变化,特别宽宥制度从宽的幅度亦规定得更加严格。新法与旧法相比,既有从轻的内容,也有加重的内容,如何准确的适用从兼从轻原则,需要从其适用对象、适用范围、适用方法及“从轻”标准等角度综合加以认定。本文对从兼从轻原则的讨论,并不局限于分析行贿案件,而是从该原则在实践运用中的一般性问题入手。本文认为,从兼从轻原则的适用对象可以出于人道主义适当放宽;适用范围除了包括定罪量刑的实体规定外,还包括程序性规定,并适用于司法解释中补充法律空白的相关规定;适用方法为新法与旧法之间的择一适用、整体适用;“处刑较轻”应该以宣告刑较轻为衡量标准,且应考虑刑法总则的内容,以主刑作为主要的衡量尺度。

  • 标签: 刑事实体 溯及力 从旧兼从轻 行贿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