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已经实施近一年,其对我国现有医疗纠纷处理法律制度发挥了重要的推进和补充作用。但是,针对社会上发生的一系列案件,就《侵权责任法》第五十六条的适用范围进行分析和阐述,并提出医师的治疗特权概念,以期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

  • 标签: 侵权责任法 医疗损害 医师的治疗特权 急危病症
  • 简介:8月22日早8时,上班铃声响过,刑警们进入岗位,开始各自的工作。突然,从刑警大楼里传出一声清脆的枪声,片刻,又传出了一声同样的枪声。

  • 标签: 刑警 上班 岗位 声响
  • 简介:不救行为所侵犯的客体仅限于人们心中普遍的善良情感及由这些情感构筑的我国社会公德体系。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分别通过扩张不作为犯的实质作为义务来源和“控制理论”来论证见不救行为的犯罪化。见不救行为严重违反我国社会主义公德要求,侵蚀我国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我国应设立见不救罪,该罪的设立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 标签: 见危不救 不作为犯的趋势 社会公德
  • 简介:在当前法治建设的进程中,确立对"见不救"行为的法律规范,将在填补社会公力救济空白的同时,适度地把义务性道德适时提升以使之同社会发展与道德教化相适应。而这无论从社会学及经济学角度,抑或是以自然主义法学为指向来考察,都是完全符合我国的法治建设需要与满足法治社会的预期的。

  • 标签: 见危不救 道德法律化 惩戒标准
  • 简介:不助行为中的警察应该是对危险负有具体职责的警察,而不是所有警察。见不助中的“”应是一种危及到人身安全和稳定的严重困顿状况,而且必须是紧急的。见不助本质上是一种不作为,非典型的真正不作为和不真正不作为是认定警察见不助的关键。认定警察见不助构成犯罪不仅要满足不作为的一般条件,而且要符合刑法分则中某个罪的犯罪构成。

  • 标签: 警察 见危不助 不作为
  • 简介:基于刑事一体化的要求,刑事立法也应从“一体化”的要求出发,在研制出法律文本的同时顾及司法与守法的可能。通过对见不助犯罪化的刑事立法本身及其在法律实践中的实际效果进行分析与研究表明,将见不助行为犯罪化的做法,无法在法益判断上寻求到立法的根据,司法实践中也会遭遇无法解决的困难。将道德纳入刑法体系,未必见得公民便能确立对法律的忠诚,刑法并不是我们在规制见不助行为方面所能达致的普遍共识。

  • 标签: 见危不助犯罪化 法益 刑事司法 公民守法
  • 简介:<正>虽然笼统地谈论某类刑事立法时,从道德人手难免有些未脱窠臼之嫌,道德不是必然甚至不是显而易见的影响因素,甚至有学者认为,"见不助"犯罪化是一个道德无涉的问题。但正如英美法系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无论如何,关于"BadSamaritanLaw"讨论的重点最终还是落脚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这一根本问题。同时,它也是我国学界讨论"见不助"犯罪化的焦点之一。道德虽不是讨论见不助犯罪化问题的唯一基点,但却是一个必要的方面。本文将从对道德本身的分析、对道德与法律之关系的解读入手,准确地理解道德及其与法律的关系,进而研究见不助道德归属及其所违反的道德义务刑法化的问题。

  • 标签: 道德法律化 法律关系 犯罪化 道德义务 伦理属性 西方法哲学
  • 简介:一名孕妇到医院做产前常规检查,医院B超检查结论为"胎儿未见异常".可临到分娩时,却生下了一个肢体严重残缺的孩子.为此,这名产妇怒不可遏,以生育选择权被剥夺为由,将给自己做B超检查的医院告上法庭.

  • 标签: 产妇状告 剥夺生育 医院剥夺
  • 简介:对“见不救”能否入刑问题的探讨,应打破学科部门的藩篱,由各学科知识共同组成的逻辑链条向下推演,模拟式地重走一条完整的有德入法的路径。为了直接指明道德入法(当然本文专指“见不救”这一道德事项)的合正义性与可行性,与其在阐释法律与道德关系的纷繁复杂的理论与学说中无尽旋转,不如直接利用一根刻度清晰的“标尺”,经过测量,直观地看到这个道德事项与刑法的距离是否足以跨越。在测量出了一般法理意义上动机与刑法的距离后,可以看到“见不救罪”入刑在刑法理论、犯罪学、法哲学与立法司法技术层面上引起的尴尬。在刑法领域,这样的尴尬分别体现在救助义务来源、犯罪法益这两个方面;在犯罪学领域,这种尴尬源自于“见不救”本质上是贝卡利亚所说的“难以证明的犯罪”;在立法学领域,入刑在立法司法实务中存在着犯罪构成要素解释不明、犯罪主观心态难以证明与刑侦、诉讼难以为继的问题;在法哲学方面,入刑的非正义性集中反映在功利主义刑法对于消极自由的侵犯与“危害原则”的违反,从根本上否定了入刑的正义性。

  • 标签: 见危不救 愿望的道德 互惠原则 道德失调 功利主义 消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