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认识犯罪规律是发展犯罪学理论和实施犯罪预防的前提。实证研究对于正确认识犯罪规律,特别是认识犯罪的中观,微观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对犯罪成员的变化规律、犯罪目的和类型的变化规律、犯罪的时空规律、犯罪手段规律的实证研究,将对研究犯罪对策提供参考价值。

  • 标签: 犯罪规律 犯罪成员 犯罪对策 犯罪目的 犯罪学 犯罪手段
  • 简介:知识产权法的广域适用特性决定了对其进行研究应有多维视角——既应有宏观的理论探讨,对整体制度构建进行理性研究,进而指导实务;同时,也应有微观的具象考察,对现象类事物进行梳理,最终反馈到制度构建层面。以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观察到的个案事例为线索,发现人们因对知识产权相关法律知识了解不多而未能较好地利用该制度谋求个体、群体乃至地区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良好发展,这意味着知识产权法在该领域和层面的运行效益不高。尝试换个视角观察法律效益,即以观察者的视角从基础性环节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公众对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的认知状态,分析影响该区域法律效益实现的主要障碍,强调普法教育和科学管理在提升少数民族地区知识产权法律实施效益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知识产权 田野调查 法律认知 法律效益
  • 简介:2005年9月3日,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威廉·伦奎斯特(WilliamRehnquist)仙逝,享年80岁。伦老高寿,而且死在任上,很不容易。尽管一年前就诊断出伦老患了绝症,但他死活不肯辞去自己心爱的职位。那么是不是应该为他树一个先进典型?伦老是不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美国人没有树这个典型。相反,伦老占着位置不退,是美国法官独立的代价。美国联邦法官是终身制,只要法官一息尚存,而且本人愿意,就可以一直干到死。

  • 标签: 保守派 法官 美国 最高法院 法官独立 伦奎斯特
  • 简介:死磕律师是"北海案"和"小河案"中因"死磕"法院后,活跃起来的一批律师。死磕律师将法院作为对抗的对象,把法条作为较真的目标,以"苦肉计"、网络直播、举报投诉和行为艺术为常用手段,将"个案正义"作为终极追求。虽然"死磕"有助于促使司法自律,但"死磕"的做法背离了司法制度的理性设计,极端化了法条主义,并大幅拉高了诉讼成本,事实上是在以"较真"程序的方式,追求有利的实体结果;同时,外部化了诉讼成本,造成了更大范围的非正义。中国司法面对"死磕",需要在反思原有的常见方案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应对元素,并根据案件具体情形,对所有方案进行有效整合,以有效处置"死磕"行为。

  • 标签: 死磕派律师 死磕 法治 闹庭 法条
  • 简介:通过对某基层法院诉讼副卷的抽样统计和文本分析发现,当前合议制虚化的倾向已愈演愈烈,衍生出判决前简单口头合议甚至不合议,订卷时再利用判决书文档剪辑编撰成虚构的合议笔录之"判而后录"现象。在诉讼副卷保密制度的屏蔽下,这已成为当前基层司法普遍存在而又习以为常的一种危险做法。结合访谈所得,本文描述了"判而后录"背后实际运作着的、真正决定案件裁判的"非正式合议"流程。这种合议庭合议与院庭长"把关"交相杂糅的非正式合议流程,侵削了合议庭成员应有的责任意识和独立精神,放大了合议庭成员在群体决策机制中的消极懈怠心理,并在相当普遍的层面上抑制了"少数意见"及其应当起到的对司法公正的正向作用。本文提出,应实行合议笔录公开制度,以此重构合议庭评议之运行环境及利益格局,从而为实化合议制运作提供更加坚实且可靠的内生动力。

  • 标签: 诉讼副卷
  • 简介:重复侵权包括以下构成要件:一是本诉中被侵害的权利与前诉中被侵害的权利为同一权利;二是本诉中的侵权行为人与前诉中的侵权行为人为同一主体;三是本诉中的侵权产品与前诉中的侵权产品为(侵权构成上的)相同产品;四是本诉中的侵权行为发生在前诉判决生效之后且有合理的时间间隔。权利人就重复侵权行为提起诉讼的,不属于重复诉讼,人民法院应依法予以受理。

  • 标签: 外观设计专利权 侵害 深圳市 生活用品 纠纷案 侵权行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