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991年底,前苏联解体为15个独立国家而在世界地面上正式消失。在苏联解体过程中,民族问题起了重要作用。加深对苏联民族问题的理论认识并从苏联实际情况出发加以剖析,不仅对我国解决民族问题有所助益和借鉴,而且对社会主义国家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中进一步深刻认识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进而正确处理和解决民族问

  • 标签: 民族问题 社会主义历史 独立国家 理论认识 社会主义国家 民族一体化
  • 简介:读《苏联解体亲历记》摘记钟民《苏联解体亲历记》是美国原驻苏联大使小杰克·F·马特洛克写的。由世界知识出版社组织翻译出版,中文译本分上、下两册,75.4万字。马特洛克早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俄罗斯研究所完成学业,教过一段俄罗斯语言文学。1956年进入美国外交...

  • 标签: 戈尔巴乔夫 共产党 苏联解体 叶利钦 阶级斗争 莫斯科
  • 简介:读《苏联解体亲历记》摘记(续)钟民二、美国对苏联的西化、分化政策(一)美国对苏政策的原则马特洛克在书中说:“从1983年起,我成为国家安全委员会了的工作人员,我的主要任务是制订与苏联的谈判策略。”(85页)“我认为,美国制订一个鼓励苏联内部变革的策略...

  • 标签: 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 对苏政策 莫斯科 洛克 波罗的海
  • 简介:苏联共产党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建党,规定下级机关"绝对服从"上级机关的决议,党员"绝对服从"上级机关的决议,于是党的权力逐步向上一级机关集中,全党的领导权最终就集中在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在苏联的政治体制中,国家结构的联邦制服从于共产党的集权制,这是维系苏联稳定存在的命脉.但是,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中央在领导政治体制改革时自愿放弃民主集中制原则,要求共产党不再管理国家机关,苏共的集权体制被打破,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失去了管理党和国家的权力.在苏共中央丧失集权,加盟共和国有自由退出苏联的权利,却不再有绝对服从苏共中央的义务,这注定了苏联解体的结局.

  • 标签: 苏联共产党 政治局 书记处 中央集权 苏联解体
  • 简介:导致前苏联改革失败和国家解体的原因很多,但是没有实现从传统的人治模式到现代的民主法治模式的治国方略的根本转变是其致命原因;其基础性原因则是经济结构畸形,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没有处理好,经济运行机制没有从计划经济转换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没能自觉坚持并改善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妥善处理好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关系以及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注定了苏联改革失败和国家最终解体的命运.

  • 标签: 苏联 改革 失败 教训
  • 简介:历史学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学科,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研究领域.可是,苏联晚期出现的全民性的"历史热",竞成为社会变革的催化剂,这是人们所始料未及的,也使许多人感到迷惘和困惑.这一事实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下,意识形态与社会变迁会产生巨大的共振和互动.

  • 标签: 苏联解体 意识形态 社会变迁 历史学 史学研究 戈尔巴乔夫
  • 简介:2011年是苏联解体20周年,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苏联解体?20年来众说纷纭。显然,在“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出现之前,骆驼已经筋疲力尽。在它运行的70年中,苏联一次次遇到危机,又一次次化险为夷,但埋藏在苏维埃大厦中的导火索,始终未能被及时有效地处理。

  • 标签: 苏联解体 改革 列宁 导火索 苏维埃 骆驼
  • 简介: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我们进入新世纪头一二十年加快自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国际局势正发生深刻变化、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回顾上个世纪国际社会主义的成败.从中吸取历史性警示,对于全党同志提高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牢牢把握“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个根本要求,增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党的先进性 国际局势 苏联解体 根本要求 共产党执政规律 执政为民
  • 简介:2000年第7期《真理的追求》,刊载了美国教授大卫·科茨分析苏联解体的文章。该文不仅逻辑严密,说理充分,还提供了几组发人深省的数据。1990年前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多家调查机构在苏联进行了多次民意调查,声称希望坚持社会主义的人高达80%,愿意实行资本主义的人只占5%-20%。1991年5月,即苏联剧变前夕,美国一家调查机构在苏联进行民意调查,结果是:17%的人赞成实行“美国式的市场经济”(即资本主义),83%的人不赞成。1991年6月,美国一家社会调查机构对苏联全国为数10万的掌握着高层权力的党政要员进行调查,结果是:认为应实行资本主义的竟占76.7%,愿意坚持社会主义的只占9.6%。从以上几

  • 标签: 走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解体 资本主义道路 毛泽东 美国学者
  • 简介:邓小平在十月革命的影响和感召下,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后来,他以苏为鉴,探索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同苏联霸权主义做了坚决斗争,并且最终促成中苏关系正常化。邓小平退休以后,继续密切关注苏联命运。

  • 标签: 邓小平 苏联 十月革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苏、中俄关系
  • 简介:20世纪50年代,大批苏联专家来华,为新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后来,两国交恶,专家撤走。在中苏争吵的年代,在华苏联专家的工作和生活问题成为相互指责的经常性话题。

  • 标签: 苏联专家 新中国 50年代 20世纪 生活问题
  • 简介:苏联文化体制形式,最初并不是由某个个人或组织预先设计的,更不是某种理论原则的规定,而是由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促成的。十月革命,波格丹诺夫参与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协会针对俄共采取的一系列分裂活动,促成列宁领导的俄共中央下决心对无产阶级文化协会进行组织解决。而正是对这一事件的处理,导致了苏联文化体制模式,即执政党对整个社会文化活动直接的行政领导模式的初步确立。这种模式也成为此后不少社会主义国家建立文化体制的基本经验依据。

  • 标签: 文化 文化体制 “无产阶级文化派”
  • 简介:苏联走向衰落与解体是对外战略的失误密切相关的。按照国际关系理论,内政决定外交,苏联却是现代史上的特例,苏联的对内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服从和服务于对外战略,受对外战略的支配与制约,可以说,对外战略在一定意义上成了苏联的国家战略。在苏联剧变的众多因素中,对外战略,或者说国际战略的失衡,以及由此导致的国家发展战略的和失误,在苏联演变中起了关键性作用。我国学术界对此注意不够,研究得也不够深入,本文就此简略地谈几点看法。

  • 标签: 苏联 对外战略 总目标 发展战略
  • 简介:二战结束,苏联政府积极恢复流亡世界各地的俄国侨民的苏联国籍。于是侨居中国国防和战略要冲的青岛俄侨踊跃申请复籍,结果引发了中苏之间一场严重的外交斗争。

  • 标签: 青岛 俄侨 苏联国籍 中苏关系
  • 简介:苏联7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和苏联模式,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它曾经取得过光辉成就,也存在着严重问题。反思苏联模式,是为了总结其“得”与“失”,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

  • 标签: 苏联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简介:干部制度作为国家政治体制的重要一环,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苏联斯大林时期、赫鲁晓夫时期、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干部制度各有差异,对苏联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对此进行探讨,将给予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 标签: 前苏联 干部制度 斯大林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 简介:<正>关于羿的神话、传说,见于《楚辞》、《山海经》、《淮南子》的较多。先秦诸子也有记载,不过较为零星。根据这些记载所提供的材料加以比较、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它在神话学、历史学、民俗学等方面都有极重要的价值。(一)羿与射日猎兽之事密不可分。以《淮南子·本经训》所记较详:“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狳、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狳,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

  • 标签: 中国原始社会 淮南子 山海经 先秦诸子 历史学 摩尔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