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党正风肃纪,净化政治生态,使公安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文章从近年来公安政治生态环境、文化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发生的变化入手,分析了当前公安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公安生态环境的治理对策,这对于促进公安机关党风廉政建设,持续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提高公安机关公信力,增强队伍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公安生态环境 治理 对策
  • 简介:风险社会视域下开放式构成要件的积极入罪模式和法教义学视角下谦抑原则的出罪模式影响了污染环境罪立法和司法实践走向。以法教义学视角审视污染环境罪的刑事政策,通过三阶层犯罪论体系,审视出污染环境罪构成要件的模糊性、违法阻却的虚置和有责性的突破。从规范污染环境罪司法适用的教义学进路出发,着重强调刑法与刑事政策的关系以及污染环境罪的解释原则。污染环境罪的复杂性、重要性以及当前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完善的现状,还需要在刑事政策和社会风险互动关系的前提下有效推进刑事政策的刑法贯彻与落实。

  • 标签: 法教义学 污染环境罪 规范性 刑事政策
  • 简介:"风险社会"中的"风险"概念,具有实在性和建构性。我国刑法理论界所主张的风险刑法,关注实在性的风险,据此论证应当承认过失危险犯,进而认为污染环境罪是过失危险犯,并不妥当。不能从社会学的"风险社会"推导出刑法学的"风险刑法"。从"风险刑法"概念推出"过失危险犯",也存在理论上的障碍。传统刑法并不否认抽象危险犯,但这与风险刑法无关。抽象危险犯作为"行为本身的危险",尽管在司法中不需要判断者积极判断,但并非不要任何判断。污染环境罪是故意的危险犯,不是过失犯罪。

  • 标签: 污染环境罪 风险社会 风险刑法 过失危险犯
  • 简介:河长制作为一项中央自上而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水环境治理创新举措,旨在形成河长领治、上下同治、部门联治、全民群治、水陆共治的治水新格局,但其在基层的运作中却遭遇了上下层级协同的不力、跨部门协同的困顿、政社协同的尴尬,以及协同治理手段的阙如与失当等一系列困境。究其根源,从价值的角度看,源于内部协作的信任基础薄弱以及难以形成共享理解;从结构的角度看,源于双重管理体制的冲突、权责关系的不清以及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的结构难以形成;从制度设计的角度看,源于激励机制的缺失、问责机制的扭曲以及跨部门责任风险共担机制的虚化;从技术的角度看,源于机械的计时打卡机制、信息流转的链条过长、培训与平台功能使用的协同配套不足。未来的治水之路,应强化协同治理理念,从河长制走向河长治。

  • 标签: 河长制 水环境治理 协同治理
  • 简介:基于第十三次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数据和近几轮调查数据的纵向比较,报告从民营企业的视角呈现出民营企业营商环境的现状特征、变迁趋势与影响因素。报告发现:营商环境的改善得到了民营企业的认可,民营企业家对营商环境的肯定是有保留的,民营企业家对社会经济风险的预期比较理性和稳定。在营商环境改善方面,民营企业家对“简政放权”的评价最好,而对“资源供给”的评价最差。对照2016年和2018年两次调查数据,报告发现存在“强项愈强、弱项愈弱”的突出问题。制度性交易成本较高,难以充分获得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仍然是民营企业面临的痛点和难点。优化营商环境要求形成各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环境

  • 标签: 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家 营商环境 交易成本 中国私营企业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