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为正确办理减刑、假释案件,最高人民法院于2012年1月17日公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新规定),相对于1997年公布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新规定对减刑、假释制度的完善存在诸多亮点。但就我国现行减刑、假释制度存在的问题而言,新规定仍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将来进一步的完善。

  • 标签: 减刑 假释 新规定
  • 简介:假释是我国监禁刑执行过程中所使用的变更措施之一,假释制度在我国起步较晚,直到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典正式确立,其先后历经多次修改,才使得假释有了系统的规定。由于我国假释制度在立法方面的不完善,造成实践中假释适用率较低,并未充分发挥应有的功效。从假释的实质条件、假释的撤销和未成年人的假释等方面完善我国的假释制度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 标签: 假释 问题 规范化
  • 简介:长期以来,我国行刑实践中存在"轻假释、重减刑"的现象,使得蕴含公正和功利价值的假释制度适用率偏低;同时,假释实践中存在考核标准与法律规定相脱节、裁定流于形式、程序封闭、当事人参与缺如、检察院监督滞后等问题,甚至引发一定的腐败现象。应当从取消假释比例限制、设立听证程序、建立再犯危险性量化评估机制、量化危险性预测因子等方面着手,推动假释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 标签: 假释制度 假释程序 假释适用率 再犯危险性评估
  • 简介:强敌意是无家可归的前罪犯面临的严峻挑战。这项横断面研究的数据来自于一项专注于预防非法药物使用和再犯的随机试验,这项实验的基础数据由最近释放的男性假释犯(人数=412,年龄=18~60岁)构成,以评估形成强敌意的相关因素。强敌意的预测因素主要包括:更强的抑郁症状、更低的自尊、有一个接受酒精/毒品治疗的母亲、帮派成员、更有形的支持、使用甲基苯丙胺和有认知困难的历史。这些研究结果强调了理解最近释放的无家可归者的敌意预测因素的必要性,以及这些预测因素如何与再犯行为连接起来。讨论这些研究结果的意义在于,它将会影响未来以护理为主导的危害降低措施和以社区为基础的干预措施。

  • 标签: 敌意 复归 前罪犯 无家可归 药物使用 法医护理
  • 简介:监狱建立对罪犯有悔改表现的考核机制,在决定对罪犯提请减刑、假释时,应依据罪犯悔改表现程度适时对罪犯进行综合评价,进而决定是否提请减刑、假释.使监狱减刑、假释工作更加公开、公平、公正.

  • 标签: 量化考核 综合评价 减刑 假释
  • 简介:假释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假释的适用对象问题,合理地确定假释对象对于发挥假释制度的功能具有重大作用。但我国在假释对象条件上采取一刀切的立法方式,没有过多考虑犯罪人的不同和犯罪类型的不同。而域外很多国家和地区针对不同的犯罪人和犯罪类型规定了不同的假释条件.这有利于行刑个别化的实现以及更好地实现假释制度的功能,因此在借鉴国外立法例的基础上,我国有必要在立法上针对不同的犯罪人和犯罪类型规定不同的假释条件。

  • 标签: 未成年人 老年人 累犯 短期自由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