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家族企业对世界各国经济的贡献以及重要性已经获得了普遍的承认,家族企业的发展成为学术界日益关注的话题.保证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的代际平稳过渡是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对此,美国学术界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而华人家族企业已经发展到了第二代或第三代,但学术界对华人家族企业传承问题的研究却相对缺乏.本文结合美国家族企业传承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了美国家族企业传承规划的实施现状,然后对比了华人家族企业在代际传承中出现的问题,最后对华人家族企业如何建立和完善传承机制提出了具体建议.

  • 标签: 家族企业 传承规划 制度
  • 简介:中国有句谚语:“书读三代必发,财发三代必垮。”将读书和发财相提并论,似乎是中国人独有的偏好。但这必发和必垮咒语,从某个角度看来,似乎也有相互的关系。这里只着重讨论“财发三代必垮”这一观点。

  • 标签: 三代 家庭企业 香港 中国人
  • 简介:在现代化会变迁中,东南亚社会的传统家庭由于各国现代化的启动、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西方思想观念的影响等原因,在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家庭观念以及婚姻生育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并由此引发了相关的社会问题。本文试图运用现代化理论和社会学关于家庭的理论对变化中的东南亚家庭做一阐释。

  • 标签: 家庭伦理观念 平等观念 婚姻观 生育观 现代化进程 东南亚
  • 简介:在西方社会家庭观念日趋淡化,家庭组织日呈崩解的背景下,新加坡政府则坚持亚洲社会的文化传统(主要表现为儒家文化传统),大力宣传家庭的价值,强调家庭的意义,促进家庭的功能.1992年,新加坡政府在《共同价值观白皮书》中正式将'家庭为根'确定为新加坡人所应奉行的'共同价值观'.1998年,新加坡理工学院商业行政系对801名新加坡人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近90%的受访者都认为家庭是建立社会凝聚力的基础.实际上,'家庭为根',已经成为新加坡人的理念或共识.这里,我们将从家庭功能和家庭本位两方面分析新加坡'家庭为根'的具体内涵.

  • 标签: 新加坡 '家庭为根' 共同价值观 家庭功能 家庭本位 儒家文化传统
  • 简介:随着马来亚联合邦(马来西亚前身)于1957年宣布独立,该国的城市化进程如火如荼地拉开了帷幕。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政府颁布一系列扶植马来人的政策,特别是1971年推行新经济政策,越来越多的马来人从乡村涌向城市,投身到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去。以伊斯兰教为生活指引的马来家庭在城市化浪潮中受到巨大冲击,发生了诸多改变。本研究通过对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47家低收入马来家庭的采访和调研,解析了马来家庭功能在城市化进程中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造成的影响。

  • 标签: 城市化进程 马来家庭 家庭功能 影响
  • 简介:印度尼西亚政府于2007年建立了家庭希望计划,该计划属于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项目,它要求受助家庭把获得的救助金用于家庭中儿童的人力资本发展,因此,相应条件的设定主要集中在教育、营养和健康方面,体现了明显的促进发展的功能.虽然该计划还存在一定问题,但计划已初见成效,印度尼西亚的贫困问题尤其是儿童贫困问题通过该计划的实施得到了缓解,这对中国社会救助的发展完善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标签: 印度尼西亚 家庭希望计划 贫困
  • 简介:民族行为差异是民族心理差异的体现。不同民族在修辞行为方面表现出的特点与其民族心理具有对应性。俄汉两个民族受自身不同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和民族性格的影响,在民族心理认知方面存在差异,这也体现在比喻喻体的使用上。

  • 标签: 民族心理 比喻 俄语 汉语
  • 简介:为了遏制共产主义在东南亚的渗透,在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指示下,心理战略委员会特别成立了一个东南亚计划小组来负责制定编号为PSBD-23号的东南亚心理战略计划。但是,在PSBD-23号文件筹划过程中,国务院、中央情报局等部门对如何扩大在东南亚的心理战略计划有不同的看法,使得该文件的制定过程颇多磨难。虽然经过妥协,该计划最终得到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但其实施效果却不应过分夸大。

  • 标签: 美国 心理战略委员会 东南亚 泰国 心理战
  • 简介:2009年以来,尽管中国东盟自贸区成功建成,双方的经济相互依赖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中国与东盟仍然经历了严重的信任危机。通过对中国东盟长达20年的信任关系建构历程进行回顾,文章试图回答哪些因素影响着中国东盟信任关系的建构这一理论问题。在对现有理论要素进行折中主义整合并且补充之后,文章从权力格局失衡以及东盟国家心理调适需要的角度重新看待中国与东盟20年来信任关系建构的互动进程,并对当前中国外交应对周边小国信任危机提出政策建议。

  • 标签: 中国-东盟关系 信任 权力格局失衡 心理调适
  • 简介:冷战期间,美国为将南越建构成反共产主义的前沿阵地,在南越积极利用越南文化实施了大规模的心理战,其中利用越南"丧葬文化"实施的"游荡的鬼魂"计划就是他们的"杰作"之一。1961-1972年期间,为了平定南方的"叛乱",美方利用越南人"灵魂不死"观念及死后讲究体面葬礼、希望葬入祖坟并得到永久祭祀的传统开展心理攻势,不断借助宣传媒介暗示对手必然会"客死他乡",既没有坟墓,也没有葬礼,更得不到子孙的永久祭祀,他们的灵魂将会四处游荡,永远得不到安息。这种心理攻势唤起了在南越境内艰苦环境下开展斗争的越共、北越士兵的心理恐惧以及对前景的担忧,极大消解了他们的斗志,导致大量士兵投降,彰显了传统文化作为心理战武器的强大功效。

  • 标签: 丧葬文化 美国 越南 心理战 越战
  • 简介:<正>印度在现代化问题研究中具有典型的意义。近两百年的殖民统治使印度深受西方影响,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在它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领域打下了很深的烙印。西方的影响直至今天仍反映在诸多方面。同时,印度又是一个传统凝聚力极强的民族。文化教育的不平衡发展,宗教对社会生活无所不在的渗透,多语言多民族的排他性,种姓等级制度的顽固,都在表明传统主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由于印度的历史和文化的复杂性,要从根本上理

  • 标签: 现代化进程 印度教 传统主义 西化 印度社会 文化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