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美国出版的《亚洲概览》曾刊载安德鲁·麦克蒂莱文章,印尼1979~1986年在柬埔寨问题上的想法和做法进行了较系统的阐述。文章认为,印尼越南是一再妥协。它在越南占领柬埔寨后的12至15个月内,反应十分谨慎,越南的做法表示吃惊,并为越南在东南亚的孤立感到担忧。在大批难民从越南涌向印尼后,它对越南的同情心愈加强烈,认为东盟同越南之间可以达成某些妥协方案。文章把印尼在柬埔寨问题上的'稳健外交'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80年3月开始。苏哈托会见了马来西亚总理奥恩,提出应尽快解决印支冲突,以防止大国干涉和东南亚地区的稳定造成威胁,之后产生了'关丹原则',要求部分撤出越南军队。该'原则'引起了

  • 标签: 柬埔寨问题 苏哈托 马来西亚总理 东南亚地区 东盟国家 蒂莱
  • 简介:肯尼迪政府上台后调整了印尼政策,在促成西伊利安争端和平解决之后,在印尼发起了新的一轮外交攻势,试图抓住当前美印(尼)关系的转机,通过经济手段加强印尼与西方联系的纽带,把印尼注意力由国际事务转向解决国内问题,以促进改造印尼民族主义。影响印尼政治构成和国内外政策的长远目标。这一时期,美国改造印尼民族主义的政策,英国维持在东南亚的势力与影响的目标,以及苏加诺在地区内部消除一切殖民主义残余的努力之间产生了错综复杂、难以调和的矛盾。印尼苏加诺政权对于来自美国的压力也不会轻易就范。肯尼迪政府的印尼政策不免于以失望告终。

  • 标签: 美国外交 肯尼迪政府 美印(尼)关系
  • 简介:美国印尼政策历来缺乏一个稳定的基础。如何判断苏加诺政权的性质并据此制订美国政策,始终是困扰美国决策者的一大难题。进入1960年代后,高度紧张的地区局势与苏加诺激进政策更是构成了约翰逊政府政治与决策资源的挑战。美国苏加诺政权性质和对外政策意图判断的演变,是促成约翰逊政府改变印尼政策的重要环节。这一认知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苏加诺间接挑战了美国在东南亚的利益;苏加诺蓄意采取了与美国为敌的政策;苏加诺与共产党国家结成了针对美国的政治联盟。美国政策也相应由促成印尼与西方国家关系的缓和转向削弱苏加诺政权政治统治的基础。

  • 标签: 美国外交 约翰逊政府 美印(尼)关系
  • 简介:新加坡和印尼的关系通常表现出强烈的波动,在紧张对立和亲密合作之间转变。两国的传统关系开始于1963年至1966年印尼与马来西亚的敌对时期,由于1963年至1965年新加坡短暂地归属于马来西亚,这一时期新加坡也成为印尼的攻击对象。1966年,苏加诺总统被苏哈托的“新秩序”政府赶下台,随着印尼政权的更替,两国外交关系有所改善。

  • 标签: 新加坡 印尼 结构 利益 政策 马来西亚
  • 简介:<正>它是个大国,其毗邻都是小国。“大哥哥”“小弟弟们”应采何种态度为好呢?这对东南亚最大国家的印尼政府是个挑战。在这个问题上,“大”与“小”当然有其特殊的含意。如果从人均收入来看,印尼是东盟六国最小的国家。1983年印尼的人均收入约为510美元,而同年的文莱政府,同印尼相比,

  • 标签: 对外政策 印尼 东南亚 政府 东盟国家 “大”
  • 简介:过去10年,印尼国内政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并对公众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影响。在1998年5月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苏哈托总统被迫辞职,结束了新秩序政权在印尼长达32年的专制统治,进入了新的改革时期,这一时期摒弃了新秩序时期的许多主要特征。在宣布独裁主义的不合法并建立一个更加多元的民主的热情下,

  • 标签: 国内政治 对外政策 印尼 区域变化 亚洲 1998年
  • 简介:1999年10月21日,在印尼人民协商会议总统竞选中,拥有3500多万会员的伊斯兰教师联合会主席及民族复兴党(创建于1998年7月)创办人阿卜杜拉·拉赫曼·瓦希德(印尼人俗称其为“古斯杜尔”)当选为印尼共和国第四任总统。

  • 标签: 瓦希德 民族和解 阿卜杜拉 总统竞选 共和国 人民
  • 简介:"9·11事件"后,美国将伊朗列为"邪恶轴心",并伊朗施加强大压力逼其放弃核项目.由此,伊朗"核争端"逐渐浮出水面.伊朗为了自身国家利益与美国展开了针锋相对的外交斗争.可以说,是两国各自战略意图的冲突导致了这场核争端.本文在分析美伊不同战略意图的基础上,探讨了美国政策的基本走向.

  • 标签: 伊朗 核技术 美国 美伊关系 核问题
  • 简介:1991年'8.19'事件的失败导致具有74年历史的苏维埃社会主义政权的崩溃。同年12月,苏联解体。15个前苏联共和国中的11个加入了独立国家联合体。新的独联体并不拥有中央权威,只是各独立国家间的一个松弛的政治组织。真正的国家权力已从原苏联中央政府转移到了各个新的继承国。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已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分水岭,它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具有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此种影响远远超越了美苏关系本身,涉及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思想、推行对外政策的手段、美国的国防、安全与经济政策、西方联盟体系以及美国在世界上的各种双边关系。过去,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冷战和反苏这一特定前提所决定的。而现在,前苏联

  • 标签: 美国对外政策 美苏关系 独立国家 独联体国家 政治组织 社会主义政权
  • 简介:奥巴马政府上台后,缅甸实行“务实接触”政策,在政治、经济、人文等各领域与缅加强接触。两国关系逐渐回暖。美国改善与缅关系主要出于自身战略与现实利益的需要。缅甸新政府推行民主改革则为美政策调整提供了客观条件。未来,美缅关系有望持续改善,缅甸改革进程和美国国内政治等因素是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关键。

  • 标签: 奥巴马政府、缅甸、制裁、接触政策
  • 简介:战后四十年来,印度尼西亚华侨、华人及其资本和经济力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这些演变除了与当时的历史发展、政治、经济及社会等国内外政局的发展变动密切有关之外,还可以从印尼政府的华侨、华人经济政策来考察。印尼政府的华侨、华人经济政策,可以分为两个历史时期来分析,即苏加诺政府统治时期(1945—1965年)和苏哈托政府统治时期(1966年—现在)。这两个政府统治时期对待华侨、华人的经济政策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笼统地评论他们对华侨、

  • 标签: 印尼政府 华人经济 苏哈托 苏加诺 加里曼丹 苏拉威西
  • 简介:语言政策与国家利益存在内在联系。本文以印尼政府华文政策的演变为主线,主要阐述了苏加诺时代、苏哈托时代以及后苏哈托时代印尼国家利益的变化及其对华文政策的影响。语言政策没有独立性,其目标始终对应着国家利益的需要。

  • 标签: 语言政策 国家利益 印尼华文政策
  • 简介:恐怖主义猖獗改变了世界安全战略走向。美国在“9·11”事件及其随后的“炭疽热”事件之后,把防范核生化恐怖主义提上重要的安全议程.着手全面建设应对核生化恐怖主义的国家能力。美国打击恐怖主义、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和保卫本土安全也都是在不同程度上应对核生化及放射性威胁。本文着重剖析“9.11”事件后美国核生化恐怖主义的评估,梳理其在理论体系、组织指挥、国际合作、本土防御、应急救援、专业力量六个方面的反核生化恐怖主义体系。

  • 标签: 国防安全战略 非传统安全威胁 核生化恐怖主义 防核生化能力
  • 简介:美国1958年印尼内战的干涉是美国与第三世界关系史上一个有代表性的事件。艾森豪威尔政府从美苏两极对抗的角度认知和处理美国与新兴的民族主义国家的关系,将美国亚非民族主义国家的政策附属于美国苏冷战战略。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政策思维,美国印尼内战采取了干涉政策。干涉行动的失败,迫使美国决策当局重新检视印尼政策的基本构架,并着手制定一项更为可行、更能反映印尼政治经济和社会现实的政策

  • 标签: 美国外交 艾森豪威尔政府 美印(尼)关系
  • 简介:二次大战后的美国对外政策建立在东西方对峙的冷战基础之上,适合两极对抗的政治需要。东西方冷战的结束使两极世界解体而让位于多极世界,美国的对外政策进入一个彻底调整的转折时期。布什执政两年多的时间,正值国际风云变幻、世界政治中出现大量未知数的时期,美国国力相对衰落,经济困难重重。因此,能否冷静地认识当代世界的特点、美国的实际国力和美国适应世界形势变化的能力,是布什政府制订美国后冷战时期对外政策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 标签: 美国对外政策 布什政府 国家安全战略 后冷战时期 世界形势 美苏关系
  • 简介:面对恐怖主义极端势力的强势进攻,美国最终从幕后走向前台,出台新政,希望“削弱并彻底摧毁”“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伊斯兰国”(ISIS,以下简称“伊斯兰国”)。新政具有广泛的综合性,实施以空袭为主的军事介入,将叙利亚危机嵌入反恐战争,同时组建网络新反恐国际联盟,开展人道主义援助等。可以说,由于“伊斯兰国”的崛起,奥巴马政府伊拉克政策出现颠覆性改变,经历了从“撒手”到“重返”的转变。这其中既有美延续反恐、维护自身及盟友利益的需要,同时亦映射出美主导中东局势、保持领导力的实质。但在奥巴马剩余任期不到两年的情况下,美国不会大幅度调整其中东政策,会出现从克制、收缩到进取、干预政策的小幅回摆。

  • 标签: 美国反恐政策 伊拉克 伊斯兰国 叙利亚危机
  • 简介:1776年以来,美国的对外政策可分为地区主义和全球主义两个时期。通过回顾这两个时期的美国对外政策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积极入世,干预世界事务,并且各个时期的国际关系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冷战结束以后,尤其是近年来,美国这种“积极入世型”的对外政策正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21世纪国际关系的主流将是大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美国的对外政策也将依此作出调整,从而进入全球伙伴主义时期

  • 标签: 美国 对外政策史 地区主义时期 全球主义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