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气候变化问题近年来逐步升温。7月在意大利拉奎拉举行的八国集团峰会的主要议题之一就是气候变化,并就远期大气减排目标达成了共识。今年底,世界主要大气排放国将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全球气候变化谈判,气候变化问题日益成为大国角力的新焦点。

  • 标签: 全球气候变化 八国集团 哥本哈根 意大利 大气
  • 简介:近十多年来,世界各国已逐渐对全球变暖形成共识:地球在持续“升温”,在过去100年上升了1.4℃。据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组建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结果显示:20世纪是过去2000年中最温暖的100年。有资料表明,近150年最暖的12年中有11年出现在过去12年中。

  • 标签: 气候变化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世界气象组织 专家委员会 全球变暖 政府间
  • 简介:气候变化问题作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强烈的关注。中国深刻认识到气候变化问题的复杂性及其影响的广泛性,充分意识到应对气候变化任务的艰巨性和迫切性,决心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应对气候变化,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积极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克服各种困难,努力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 标签: 应对气候变化 政策 中国 社会可持续发展 温室气体排放 国际社会
  • 简介:印度是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参与者。自2008年提出“气候变化国家行动计划”以来,印度的气候变化政策在保持连续性的同时,也表现出明显的变化。与发达国家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更加侧重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不同,印度应对气候变化主要关注“安全纽带”,即围绕水、能源和粮食安全这一主题展开。这表明,印度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更多是从生态安全的整体性考虑,并未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作为核心关注。这提示中印两国应加强生态安全领域的战略和技术合作,依托印度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推动中国优势低碳技术在印开展绿色产能合作,并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积极加强合作,共同维护“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立场。

  • 标签: 印度 气候变化政策 安全纽带 中印合作
  • 简介: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已经落下帷幕。虽然中国、巴西、印度、南非和美国达成了《哥本哈根协议》,但该协议并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与会100多个国家并没有签署。因此,围绕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较量并没有停止。相反,在此次哥本哈根会议上.发达国家将矛头指向新兴大国,力图分化瓦解发展中国家阵营,并全面质疑现存气候变化谈判的框架、机制和规则,企图另立新约。

  • 标签: 气候变化 谈判 发展中国家 西方 哥本哈根 发达国家
  • 简介:中欧气候变化伙伴关系的发展历经10年有余,已成为双边关系中颇具潜力的重要方面。中欧在气候议题领域的合作呈现出机制规范化、主体多层化以及内容专业化的特点。中欧气候变化伙伴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有助于稳定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更能密切双边贸易合作进而增进战略互信。但是,这一合作也存在不足和问题,比如合作机制出现“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分野,双方关于气候变化治理的重要分歧见诸“非对称性碳排放”贸易格局和“清洁发展机制”下的技术转移问题、国际气候谈判中的“气候资金”注资等问题。在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的背景下,中欧双方都有意进一步增进气候领域的合作,并增进相互理解,以推动气候变化伙伴关系的长期发展。

  • 标签: “后巴黎时代” 气候变化伙伴关系 中欧合作
  • 简介:2009年末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全球气候峰会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会议最后没有达成具有约束力的一致协议,但是由于各国首脑亲赴峰会。讨论关系全球未来发展和人类命运的大问题,这次全球气候峰会唤起了人们对气候变化问题与自身命运的关注。尽管哥本哈根峰会早已结束.但在峰会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围绕气候变化的责任与义务所展开的激烈争论.至今仍使人们记忆深刻。

  • 标签: 应对气候变化 发达国家 拉美 全球气候 哥本哈根 2009年
  • 简介:本文介绍了印度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和在开发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中的实践,包括印度国家气候变化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气候变化的主要协调部门和有关机构。印度开发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的进程,CDM项目的协调机构,CDM项目的背景、开发潜力预测,分析了已经注册的印度CDM项目的类型和地区分布,最后给出了印度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和开发CDM项目实践对中国的几点启示。

  • 标签: 印度 气候变化 清洁发展机制 项目
  • 简介:青藏高原不仅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和地球第三极,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更是资源政治与地缘政治的结合之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第三大淡水资源“储存库”,气候变化会加速高原地区的冰川消融,改变跨国界河流径流量的年度和季节性变化,增加水资源分配模式的不稳定性,从而加剧地区性水资源稀缺性危机,使地区性洪涝灾害增多,水治理难度提升.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水资源安全的影响会产生连锁性的政治、经济与安全效应,不仅影响高原地区国家的水力开发计划与基础设施安全,加剧地缘政治博弈的复杂性,而且影响中国的海外水电投资,使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水利“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实施面临更多的国际压力与挑战.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青藏高原水资源安全涉及十几亿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涉及亚洲的稳定与和平.对此,中国应积极实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青藏高原水资源安全的维护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在技术层面上加强对青藏高原水资源安全动态的深度调查与持续性跟踪研究,另一方面在政治层面上推动高原地区国家的气候治理合作与区域合作框架构建.

  • 标签: 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 冰川消融 水资源安全
  • 简介:气候变化的影响超越它本身所带来的直接环境后果,对美国国家安全提出新挑战。美国官方对这一问题的认知从形成到发展,大体经历了酝酿、萌芽和完善阶段。促成美国对该问题的战略认知与政策实践的原因复杂,涉及国际社会的政治议程、美国国内的科学议程以及国会的影响等因素。当前,美国的安全体系不仅正视气候变化对美国国家安全产生的威胁,而且已经开始制定战略性方针不断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该体系的战略规划和日常实践。在国际层面,美国已经开始谋求与其他国家就气候变化影响国家安全与国际安全的问题达成共识甚至采取行动。本质上,这是美国在全球气候谈判博弈中增加筹码的一个重要抓手,希望以此来影响和主导全球减缓气候变化行动。预计未来美国应对气候变化安全后果的政策走势趋强,将对美国气候政策、对外关系乃至国际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将给中国特别是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关系带来挑战。

  • 标签: 气候变化 国家安全 非传统安全 美国气候政策
  • 简介: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国家安全界对气候变化形成比较统一的认识,即气候变化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潜在威胁.与这种认知形成、加深相伴随的是,美国的国家安全体系逐渐开始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其战略规划与日常实践.特朗普执政后,美国安全政策中的气候因素不仅没有淡化或终结,相反,在某些方面或在某种程度上还有强化的迹象.但是,这种强化趋势却出现了新的变化,并通过以下两种方式突显出来:第一,军方对气候变化的侧重点从长期威胁转向近期威胁、从间接威胁转向直接威胁、从全球性灾难转向特定灾害.第二,军方应对气候变化的手段从减排和适应并重转向侧重适应.支撑上述变化的不仅是基于现实的安全利益考量,也是美国决策者内部的矛盾及调和使然.未来,预计美国军方的气候政策进程仍将持续,但是,美国军方的气候政策是否会产生“外溢效应”,进而向上传递到联邦政府决策,仍旧取决于政府与国会之间的博弈.

  • 标签: 气候安全 气候变化 气候风险 美国军方 特朗普政府
  • 简介:中国与俄罗斯互为最大邻国,两国边界线绵延4300多公里,特别是东段边界一衣带水,毗邻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充沛的水力资源为两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然而,两国近年来高速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开发,给界河、界湖流域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问题日益加剧。双方毗邻地区生态安全合作迫在眉睫。

  • 标签: 中国 俄罗斯 生态安全 非传统安全
  • 简介:2008年美国大选在即,经济问题仍将是选民的首要关注点。美国的政治版图和力量格局正在经历新的调整,党派政治分裂的局面难以改观。这种政治生态中的两极化与选民期待的“超越党争”的大选气氛相互交织,将会对美国政府的未来政策以及美国对外关系走势产生重要影响。

  • 标签: 美国总统选举 2008年大选 政治生态 美国对外政策
  • 简介:生态问题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具普遍性的存在性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切问题都与生态问题有关,文化也不例外。当全球进入"后真相、后西方、后秩序"时代的时候,国家文化安全现代性构成了关于国家文化安全认知系统的新生态特征。文化生态安全是这一现代性的表征。文化生态构成的多重二元结构是文化生态安全构成的结构方式。内部性与外部性文化关系冲突是引发文化生态危机和国家文化安全危机的原因。塑造良好的外部文化环境和内部文化环境是维护和实现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文化生态保障。文化多样性是文化生态的存在形态与结构样式,是文化生态平衡的重要保障机制,文化多样性安全是文化生态安全实现的前提。中国要实现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必须在保护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安全的同时,实现从单一时空领域里的文化安全走向系统整体范畴的文化安全,在生态文明系统整体安全观的基础上,建构国家文化安全现代性的新认知系统。

  • 标签: 文化生态安全 国家文化安全现代性 文化多样性安全 文化生态构成多重二元结构
  • 简介:澜沧江-湄公河是从中国出境后流经国家最多,对周边关系影响最大的河流,水能资源和生态资源是其流域的两大优势资源,但对前者的开发和后者的保护长期未能协调兼顾,水能开发不断酿成生态环境恶化。本文试图从生态资源保护的视角探讨湄公河流域的能源开发问题,提出挽救湄公河生态资源的根本出路在于,改变过去一味追求发展大中型水电和在河流主干道上修建拦河大坝的传统做法,把水能资源利用纳入发展小水电的轨道,同时,大力开发该流域极为丰富的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资源,运行多种新能源并行的开发机制。

  • 标签: 湄公河流域 能源资源 生态资源保护
  • 简介:随着南海区域周边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资源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南海海洋环境面临沿海栖息地退化、过度捕鱼和陆源污染等巨大风险。台湾在南海问题上与大陆有着同样的根本立场和面临着同样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与挑战,因此两岸在南海区域进行合作具有必然性。在合作机制上应确立基本原则、完善公众参与制度;进一步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及执法合作等方面的研究。以台湾、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所环绕的南海北部区域是两岸沿海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两岸南海合作的核心区域及发展平台,在国内一体化进程中尝试将包括台湾在内的南海北部区域进行"一体化"构建,并对该过程中各单元立法协调机制进行研究,为两岸合作及整个南海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机制提供一个新思路。

  • 标签: 南海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海峡两岸 合作机制
  • 简介:本文以全球金融危机为背景,通过对传统国际金融生态环境的主要矛盾分析,总结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生态环境的新特点,初步探索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模式选择,并在充分尊重区域经济、政治不平衡发展的客观规律基础上,提出推进中国—东盟人民币区域化发展的战略意义和地缘要求.

  • 标签: 中国—东盟 人民币区域化 国际金融 金融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