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禁忌”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是具有感召力的.然而,“禁忌”理论本身存在诸多矛盾和谬误之处.不使用核武器并没有成为一种普遍的禁止性规范,“禁忌”也无法削弱核威慑的意义.从历史经验看,尽管自广岛、长崎之后核武器再也没有被使用过,但许多决策者都有过使用核武器的想法.只是根据理性分析、权衡利弊之后放弃了这一选择.而从政治心理学的层面分析,“禁忌”理论显然夸大了单一规范在决策过程中的影响力.尤其在不同的利益相互冲突的场景下,国家安全往往具有压倒性的地位.事实上,冷战后的全球态势发展并没有受到这种禁忌的束缚,却时而出现倾向于使用核武器的势头.近年来,美国正对其核武库进行现代化升级并积极研发新型核武器.以美俄为代表的核大国也通过调整自身的核战略为可能实施的核打击大开方便之门.似是而非的“禁忌”实际上反而增强了核威慑的必要性.虽然“禁忌”在推动一系列军控条约以及扩大无核武器区的建设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单纯依靠观念的力量并不能引领人类走向无核世界.只要引发地区冲突和安全困境的政治根源得不到化解,核武器作为战争的工具之一就有可能被使用.而为了确保国家安全和战略稳定,核威慑的必要性在短期内仍然无可替代.

  • 标签: 核禁忌 核威慑 核伦理学
  • 简介:照相机印度巴巴原子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研制了一种照相机。该照相机利用粒子束对目标物体照相。它已广泛地使用于生产燃料棒束时研究燃料芯块完整性,检测空隙和水进入等缺陷,以及检查由反应堆取出已燃烧过的燃料元件。它还使用于检查航天组件以及炸药和起爆管等军...

  • 标签: 照相机 燃料元件 燃料棒束 燃料芯块 军工产品 反应堆
  • 简介:暴力活动频发1994年11月以来,巴基斯坦暴力活动不断发生,已严重威胁到其政治的稳定。在信德省首府卡拉奇仅11月就有250人死于非命。12月又有170人被杀,巴前外交部长阿加·沙希65岁的姐姐和一著名的电视播音员亦被人暗杀。12月23日,警察在一个垃圾箱里发现了4具巡警的尸体。一名正在举行婚礼的新郎被打死。在卡拉奇,由巴基斯坦军队执行巡逻任务已有两年,1994年11月军队撤出卡市后,治安任务由当地警察接手,死亡人数陡然上升。1994年在街头骚乱中丧生的至少有800多人。

  • 标签: 暴力活动 巴基斯坦 卡拉奇 人民党 伊斯兰法 电视播音员
  • 简介:2013年3月12日,美国国家情报主任詹姆斯·克莱伯(JamesClapper)在美国参议院情报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上公布新版《美国情报界全球威胁评估报告》(WorldwideThreatAssessmentoftheUSIntelligenceCommunity,以下简称报告)。①报告以美国全球战略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全球和地区两个层面对美国面临的威胁与挑战进行评估。

  • 标签: 美国情报界 评估报告 解读 美国全球战略 美国参议院 詹姆斯
  • 简介:文化安全是文化系统正常运行、持续发展以及文化利益不受威胁的状态。当文化安全受到由于技术和市场所推动的全球化威胁时,所造成的可见的后果是文化的标准化、同质化、娱乐化和商品化。与之相应的潜在的后果主要是文化多样性遭到破坏。这些都将无法造就完整的文化而只能导致文化的瓦解。文化安全既受到外源性因素,即不同文化之间的影响关系的威胁;也受到内生性根源,即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任何文化的存在和发展都可能遭遇到的原因的威胁。由于传播技术对文化的控制与垄断,威胁着文化多样化,造成信息的碎片化和视觉化,对文化造成多种破坏,因而传播技术的发展是威胁文化安全的诱因和内生性的物质根源。文化认同、文化吸引力以及文化传承能力是文化安全的内生性根本要素,它们关系着文化的续存和影响力。在全球共享安全背景下,对于文化安全最好的保障就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开放性,促进不同文化间有意义的互动和共同发展。

  • 标签: 文化安全 传播技术 文化多元化 文化吸引力 文化传承 全球共享安全
  • 简介:内贾德政府在伊朗核问题上立场趋于强硬,其动因可从伊国内政治变化、“自主”目标、构筑“谈”新平台的动机等国内因素,以及核不扩散机制、大国博弈、国际形势等国际因素诸方面考察。综合国际大局以及伊朗的权力体系、外交传统、新总统的个人特点,可以推知伊朗在核问题上的强硬立场主要是一种策略,而非根本政策。伊朗“外交”政策不会一味强硬下去。

  • 标签: 伊朗 内贾德 核外交
  • 简介:当今世界,国际安全形势复杂而严峻,核扩散风险、恐怖主义威胁和全球核电发展带来的诸多安全挑战,已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课题,需要中美等大国协调应对,解决安全管什么、谁来管和怎么管的现实问题。习近平主席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中把安全列为中国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之一,并在2014年海牙峰会上全面阐述了中国的安全观,明确了未来国际安全合作的方向。值此2016年峰会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之际,《现代国际关系》编辑部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多角度探讨国际安全问题,以期有助于对该问题的深层思考。

  • 标签: 核恐怖主义 核安全 全球治理 核峰会
  • 简介:通过合作促进安全的理念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但是,在当前的国际安全合作中,普遍存在“多愿望,少行动”的现象。由于安全概念的泛化,国际社会几乎在所有安全问题上都表达出希望通过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意愿。但实际上,很多安全问题不可合作。“可合作安全”的概念是基于议题性质、威胁认知和共同利益的一种预设的状态。对议题性质的认定是安全合作的前提条件。如果安全合作对象在议题性质的认定方面观点不一致,那么安全合作不可实现;反之,安全合作是可能实现的。在安全合作对象关于议题性质观点一致的基础上,安全合作主要受威胁认知和共同利益两个因素的影响。如果安全合作的对象彼此威胁认知越小,且在应对安全威胁方面的共同利益越多,那么安全合作越可能实现;如果安全合作对象彼此威胁认知越大,且在应对安全威胁方面的共同利益越少,那么安全合作越难实现、甚至不可合作。“可合作安全”在应对安全威胁的实践中,可以为有关部门在什么问题上合作、与谁合作等提供思路,使国际安全合作更具针对性和目的性。

  • 标签: 可合作安全 安全合作 议题性质 威胁认知 共同利益
  • 简介:2010年9月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后,在日本曾一度沉寂的“中国威胁论”又迅速蔓延,并严重损害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和两国的共同利益。“中国威胁论”在日本泛起的缘由很多,其中两国问观念层面的互动不足,是重要因素之一。在建构主义看来,观念互动可解决国际体系中的冲突。因此,重视中日两国政府间、思想界及国民的各种观念交流和思想交锋,达成中日两国间的观念互动,是消弭日本“中国威胁论”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重构中日战略合作关系的一个有效良方。

  • 标签: “中国威胁论” 中日关系
  • 简介:苏联解体前夕,特别是“八一九”事件后,苏美交涉频繁。其中有关核问题的交涉,双方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布什1991年9月27日的讲话和戈尔巴乔夫10月5目的回应,奠定了双方有关核问题尤其是战术核武器处理的基础。苏联转型时期的安全得到了较好维护。

  • 标签: 战术核武器 苏联 美国 核裁军
  • 简介:当今世界,国际安全形势复杂而严峻,核扩散风险、恐怖主义威胁和全球核电发展带来的诸多安全挑战,已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课题,需要中美等大国协调应对,解决安全管什么、谁来管和怎么管的现实问题。习近平主席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中把安全列为中国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之一,并在2014年海牙峰会上全面阐述了中国的安全观,明确了未来国际安全合作的方向。值此2016年峰会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之际,《现代国际关系》编辑部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多角度探讨国际安全问题,以期有助于对该问题的深层思考。

  • 标签: 核恐怖主义 核安全 全球治理 核峰会
  • 简介:冷战后时期,防止核扩散已成为国际安全的一项重要内容,1996年9月全球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签署。使“我们的世界朝着更为安全的方向迈出了一大步。”然而,印度不仅逆世界潮流而动,拒签《核不扩散条约》和《全面禁核试条约》,而且在世纪末冒天下之大不韪悍然进行核试,从而成为“完全的国家”。因此。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探讨一下印度的成因并分析印度的核战略和核政策,就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标签: 《核不扩散条约》 防止核扩散 核战略 国际安全 冷战后 核政策
  • 简介:对于“伊斯兰国”是否会对中亚地区安全构成威胁以及这种威胁的程度如何,国内外学术界的看法存在诸多分歧。“伊斯兰国”通过招募中亚地区的人员和对各国的边界进行袭扰,并通过意识形态宣传扩大其价值观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等方式,的确对该地区安全形势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不过,“伊斯兰国”对中亚安全形势的影响是有限的。这主要是因为,“伊斯兰国”在国际反恐联盟的打击下,地面作战部队被限制在叙利亚-伊拉克境内,无法在中亚地区开展直接的攻击。此外,由于中亚伊斯兰特殊的发展经历,使“伊斯兰国”的意识形态在当地缺乏群众基础。这些因素,决定了“伊斯兰国”对中亚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该地区部分极端势力思想的进一步激进化或激励部分恐怖分子发起“独狼式”恐怖活动等。随着“伊斯兰国”的战场失利,部分“圣战”分子回流中亚,需要对“伊斯兰国”与中亚安全之间的关联性予以更多关注,并尽早研究对策。

  • 标签: "伊斯兰国" 中亚安全 三股势力 意识形态 独狼式攻击
  • 简介:虽然美国国防部2002年1月9日对美国'态势评估报告'做了介绍,但许多内容并没有公开.3月美国媒体进行了曝光,在世界各地引起了巨大反响.报告不仅暴露了美国当前在反恐进程中再度行使'恐吓',也昭示了美国未来核战略的基本内容.特别是媒体所披露的美国准备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七个国家进行核打击、以及将核武器用于地区战争和常规军事行动的提法,说明布什政府的核政策同以往历届政府相比,出现了实质性的区别,其结果必然给21世纪的国际安全带来诸多消极影响.

  • 标签: 核战略 反恐 国际安全 行使 核武器 布什政府
  • 简介:随着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愈加综合与复杂,非传统安全研究需要进一步精细化。“多元性”非传统安全威胁针对那类与传统安全因素相互交混的威胁而提出,在缘由、意图、主体、手段、地缘等多方面显示了非传统与传统安全相互交织的“多元性”特征。网络安全威胁是“多元性”非传统安全威胁中的重要议题,其呈现了主权难以界定、合法性难以判定、身份难以限定、过程难以追踪、应对难以依靠单一主体的非常规特征,网络安全维护需要新思维。一些国家奉行进攻型网络安全战略,导致了网络空间的威胁升级与安全困境,不利于全球网络安全维护。“优态共存”基于中国“和合”价值观而提出,主张认同建构与互惠共建,更好地适应了网络安全治理的跨界合作、“大安全”观与超越安全困境的能力要求,是较优的网络安全治理方略,可成为“多元性”非传统安全维护的一般路径。

  • 标签: 网络安全 “多元性”非传统安全 优态共存 安全治理
  • 简介:过去20年,东南亚海洋安全威胁,如海盗行为、非法捕鱼和海上恐怖主义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忧虑。长期以来,应对海洋安全威胁与保证国家安全被视为是政府的责任,这样的看法反映在诸多涉及东南亚地区安全问题的文献中,这些文献多关注于国家主体在应对威胁时所采取的因应策略。但是,随着“新”行为体,如非政府组织和私营企业,在提供安全方面扮演着越发重要的角色,那种将国家视为唯一安全提供者的观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为了全面了解东南亚地区的安全与治理问题,关注非国家行为主体在东南亚安全领域中作用提升的趋势便显得尤为重要。

  • 标签: 东南亚地区 安全威胁 国家安全 行为体 海洋 非国家行为主体
  • 简介:美印合作由来已久,特别是上世纪末以来,印度连续进行核试验而成为事实上有国家以后,美国通过“海德法案”,继而“供应国集团”有条件批准美国向印度(至今未加入“核不扩散条约”)提供核技术和核燃料,更为美印两国合作扫清了法律障碍。美印合作使国际管制体制原本存在的许多缺陷得到放大,从而更加削弱了国际管制体制的功能和相关机构的运转能力,使防止核不扩散陷入困局,给世界持久和平带来了“阴云”。

  • 标签: “海德法案”美印核合作美印关系
  • 简介:当今世界,国际安全形势复杂而严峻,核扩散风险、恐怖主义威胁和全球核电发展带来的诸多安全挑战,已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课题,需要中美等大国协调应对,解决安全管什么、谁来管和怎么管的现实问题。习近平主席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中把安全列为中国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之一,并在2014年海牙峰会上全面阐述了中国的安全观,明确了未来国际安全合作的方向。值此2016年峰会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之际,《现代国际关系》编辑部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多角度探讨国际安全问题,以期有助于对该问题的深层思考。

  • 标签: 核恐怖主义 核安全 全球治理 核峰会
  • 简介:2006年3月,布什总统访问印度,印、美两国政府宣布就印度核设施分离计划达成共识,为去年7月签署的印美民用合作协议划上了句号。充满讨价还价与妥协的谈判过程集中体现了两国国家利益的异同。从现阶段看,印、美展开民用合作还存在不少障碍,具体内容有待明朗化,值得进一步追踪观察。但可以肯定,美印在民用领域达成合作共识,是美国对印度政策的重大转变。无论从任何角度看,现阶段的印美合作协议都可视为印美两国在战略层面推进合作的重要里程碑,并必将对双边、地区和全球格局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 标签: 印度 美国 民用核合作 战略利益
  • 简介:学界普遍默认朝鲜对外政策难以预测,因此大量研究始终停留在“事后”诠释的水平,缺乏预判性、前瞻性研究。作者挑战了这一成见,建立了关于朝鲜核试验和导弹试验行为的短期预测模型。通过以2006~2018年朝鲜媒体国际新闻报道为数据集,以每月的数据作为一个数据样本构建最优特征集,应用朴素贝叶斯方法,建立了朝鲜行为的预测模型。经过测试,模型对朝鲜历史行为的“预测”整体准确率超过80%。预测效果良好,且模型具有稳健性。根据统计结果建立的预测朝鲜行为的预警指标体系,可以从长期、中期和短期三个时段实时监测朝鲜动向。为解决报道搜集相对滞后的问题,运用SARIMA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模拟补全出未来六个月的特征集数值,估算数据在统计上具备可信性,预测准确率高。研究发现,朝鲜行为远非外界印象中那样无章可循,事实上,朝鲜在相当长时间段内的行为呈现出高度稳定的模式化倾向。即使像朝鲜这样信息极度封闭的国家,采用适当方法仍然可以对其行为做出较准确的预测。这种建模方法能够为发展关于国家行为预测的一般方法提供启发。

  • 标签: 朝核问题 核试验 贝叶斯方法 预测方法 对外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