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0 个结果
  • 简介:7月3日,乌克兰总统库奇马任命了乌政府绝大部分成员,组成了新政府,从而结束了持续4个月的政府危机。一、政府危机的经过1995年3月1日,乌克兰总理马索尔因要“退休”提出辞职,由第一副总理马尔丘克任代理总理。4月4日,乌议会举行全体会议,对马尔丘克的政府表示不信任并作出要其辞职的决定,但责成履行政府职责到新政府组成为止。此后,由于种种原因,直到6月8日,马尔丘克才被正式任命为总理。7月3日,库奇马发布总统令,任命了5名副总理、23名部长和大部分委员会主席,基本完成了内阁改组。

  • 标签: 乌克兰 新政府 政府工作 副总理 政府改组 政府危机
  • 简介:缅甸反政府武装与政府握手言和林锡星1993年10月,缅甸最大的反政府武装克钦独立军同缅甸恢复法律和秩序委员会举行和谈,后来沿泰国边界的克伦、孟和克伦尼(克耶)也分别同中央政府举行了和谈。缅甸恢复法律和秩序委员会分别与单独的少数民族反政府武装集团进行双...

  • 标签: 反政府武装 缅甸 少数民族 恢复法 民族联盟 反对派
  • 简介: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政府创新是增强政府活力、提升政府能力的有力杠杆,是促进政府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服务型政府是在借鉴西方国家行政改革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而提出的新的政府治理模式和政府管理理念.构建以民为本的服务型政府是新时期对政府创新提出的要求,也是政府创新发展的必然方向.只有通过政府创新,才能实现服务型政府的目标,才能最终建成服务型政府.

  • 标签: 服务型政府 政府创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社会转型过程 政府管理理念 政府治理模式
  • 简介:1997年3月7、17、18日,叶利钦总统相继签署了关于任命丘拜斯、关于改组俄联邦政府和关于完善联邦执行权力机关的机构的命令。这是1996年8月以来俄政府机构和人员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改组。根据叶利钦总统的命令,副总理由原来的12人减少为8人:原总统办公厅主任丘拜斯和下诺夫哥罗德州州长涅姆佐夫任第一副总理;原邮电部部长布尔加克、国家国有财产管理委员

  • 标签: 俄联邦 叶利钦 经济改革 执行权力 副总理 激进改革
  • 简介:政府制度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核心,是西方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西方政体主要有君主立宪政体和共和政体两种基本形式,政府制度主要有议会制、总统制和委员会制之分,但不论采取何种政体形式,都是由资本主义国体所决定的,都是为资本主义国体服务的。不论在何种政体形式之下,政府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机器的主轴,是资产阶级专政最得力的工具。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长治久安,是西方政府的最高使命。

  • 标签: 西方政府 君主立宪政体 内阁 议会制 政府制度 英国
  • 简介:自从阶级社会产生以来,农民经济的分化就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自1947年8月印度摆脱殖民统治以来,随着政治制度的变革,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迅猛增长,印度农民经济的分化表现出了新的特征和趋势。分析这些新的特征和趋势,有助于增进我们对当代印度农民和印度社会...

  • 标签: 农民 经济分化 原因
  • 简介:俄日关系是俄罗斯国际关系的重要方向之一.近年来,在俄日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俄日经济关系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迄今为止俄日经济的相互依赖性仍很薄弱.未来俄日两国将加快推进地区合作机制,共同开拓潜力巨大的经济合作空间.

  • 标签: 俄罗斯 日本 经济
  • 简介:当代印度的安全环境沈元加前言最初源于西方世界的地缘政治学说(地缘战略是地缘政治派生出来的安全问题概念),在历史上曾服务于法西斯国家侵略扩张的政治目的,也被西方霸权主义者利用来作为一种方便的理论工具。单从学术角度看,地缘政治学理论也存在着缺陷和疏漏之...

  • 标签: 印度洋地区 地缘政治学 地缘战略 东南亚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安全环境
  • 简介:俄罗斯与当代世界俞邃苏联解体已近5年,俄罗斯作为其主要继承者,艰难地进行政治经济变革,以一个独立大国的姿态登上世界舞台。在社会转折时期举行的第二届总统选举,经过各派政治势力反复较量和选民两轮投票,叶利钦终于战胜竞争对手久加诺夫,当选连任。叶利钦在他今...

  • 标签: 总统选举 世界舞台 俄罗斯外交 独联体国家 政治生活 经济变革
  • 简介: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人类社会经历着深刻变化的当今时代,非政府组织在世界范围内的崛起成为这些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引起各国和国际社会的广泛注意。诚然,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称“21世纪将是非政府组织的世纪”的

  • 标签: 非政府组织 西方国家 第三部门 非营利组织 社会团体 国际活动
  • 简介: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之我见合铸一前苏联、东欧国家自80年代末放弃社会主义制度以来,多数国家在稳定政局、转换体制和发展经济等方面,挫折大于成功,失望多于希望,经历了一个代价高昂的长痛过程。(一)政局不稳,对抗不断。(1)党派矛盾尖锐,权力斗争激烈。由于照搬...

  • 标签: 社会主义国家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 共产党 苏东剧变 “和平演变” 独联体国家
  • 简介:本文结合笔者在“食盐进军”纪念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思,对当代印度政治中透露出的种种现象——诸如政治与历史、政治与妇女、政治与学生、政治与演员、政治与独身等,做了简要论述与思考,以期就教于学界同仁。

  • 标签: 食盐进军 印度政治
  • 简介:当代东亚的文化景观(续)·庄礼伟·在“东亚崛起”的背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时弊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这些弊端不能都算到“西化”、“西风”的帐上,中国的固有传统中也有大量的消极面。人类的私欲总是“相通”的,例如拜金主义,并非泊来,而是中西历来有之。...

  • 标签: 当代东亚 文化景观 梁启超 《欧游心影录》 儒家学说 信仰危机
  • 简介:俄罗斯住房改革之初,沿袭苏联时期的住房管理模式.随着住房私有化改革的深入和私有住房的普及,旧的住房管理体系无法保证住房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营,住房服务质量严重下降,迫使政府对住房管理体系进行改革.新的住房管理体系呈现多元化趋势,住房公共服务质量得到提高,但亦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 标签: 俄罗斯 住房 管理
  • 简介:今年11月28日,印度联合阵线政府总理古杰拉尔向总统纳拉亚南辞职。12月4日,总统解散人民院,宣布提前于1998年二三月举行大选。古杰拉尔政府是印度1996年5—6月大选后成立的第三任政府,同前两任一样都很短命,这说明印度政坛权力之争十分激烈,不仅在下届大选之前,而且会延续到下个世纪,印度政局将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中。现将古杰拉尔政府辞职的有关背景材料叙述于后。一、古杰拉尔政府下台的导火线是负责调查前总理拉·甘地遇刺的贾恩委员会抛出中期报告。1991年5月21日拉·甘地遇刺身亡后,印度成立了3个调查其死因的机构,一个叫特别调查组,1991年5月25日成立,由中央调查局领导,1992年5月提出最后报告,指控杀手为斯里兰卡“泰米尔虎”,并控告41人,除已逃亡或死亡的15人外,有26人受审,准备1997年底结案判刑。该调查组没有责难现为联合阵线14政党之一的德拉维达进步联盟或其成员。另一个叫维尔马委员会,由维尔马法官领导,1991年5月27日成立,1992年6月提出结论,认为在

  • 标签: 国大党 进步联盟 印度政局 印度人民党 政府 斯里兰卡
  • 简介:奥巴马政府上台后,把尽快推行新的核政策(包括与俄罗斯开展核谈判和要求国会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视为其在安全和战略上考虑的第一要务。美国新的核政策如果能够得以实施,国际军控形势有可能得到好转。但美国保持自己在核力量上的优势地位并限制其他国家发展核力量的终极目标不会改变,而中国不仅面临机制性压力,且外交甚至周边的稳定与国内的安全都可能受到影响。

  • 标签: 奥巴马核政策 美国外交政策 军事战略 “无核世界”
  • 简介:克林顿政府1993年上台以来,美继续增强美台“实质关系”,1994年4月,第一次确定《与台湾关系法》中的军售部分比“8.17”公报重要。近几年来,美售台武器继续保持“交易额大、种类齐全、性能先进”的趋势,旨在全面加强台湾防御能力,特别是海、空防卫和近海反封锁能力,并包括提高台湾陆军的快速、机动和抗衡大陆伞兵的反应能力。

  • 标签: 战斗机 克林顿政府 《与台湾关系法》 美国防部 “爱国者”导弹系统 美对台军售
  • 简介:文莱政府的华侨华人政策廖小健文莱达鲁萨兰国(简称文莱)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据1991年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为26.08万,其中马来人最多,约18万,占总人口的70%左右;其次是华侨华人,近5万,占人口比例的19%左右;其余的是当地土著民族、英国人、印...

  • 标签: 华侨华人政策 马来人 文莱 华文学校 伊斯兰教 政府
  • 简介:2011年以来,为因应国际战略形势及美自身战略处境的变化,奥巴马政府不断强化经济外交:在外交定位上,将经济外交作为美外交战略中心;在外交目标上,以经济外交助推美国内经济发展,以求有效应对诸多战略安全挑战,维护美霸权地位;在外交路径上,着眼根本与长远。将重塑国际经济体系作为强化经济外交的实施重点。美这一系列举措对中国的影响具有两重性,中国应以两手对两手,制定一套能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协调多边、双边、周边,兼顾各种经济议题的中国“国家经济外交战略”。

  • 标签: 美国 奥巴马政府经济外交 中美关系
  • 简介:马科斯政府时期,由于菲律宾基督教教会活跃的“人世”表现,加之马科斯政权实施军管法引起人权状况恶化,以及政府对基督教人员、财产等权益的侵犯,菲律宾政府与基督教组织的关系经历了从合作到对抗的变化。这一时期,美国政府对待菲律宾基督教组织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从忽视到逐步重视,从观望到接触、援助、施加影响,而菲律宾基督教组织也希望借助美国政府向马科斯政府施压,推动结束军管并恢复正常的政治局面。美国政府力促菲律宾基督教组织恪守“政教分离”和“非暴力手段”的原则,关注并默许基督教组织与反对派势力合作,最终菲律宾在1986年通过“人民力量革命”实现了政权和平过渡。

  • 标签: 美国政府 菲律宾 基督教组织 马科斯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