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法国实行公私“混合型经济”,公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高达20—25%,其中国有企业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国家参预经济活动的主要途径之一,对推动法国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世纪之交,国内、国际经济环境不断变化,法国的国有企业面临新的挑战,改革和调整势在必行。一、国有企业的发展进程根据欧盟的定义,国有企业是指“政府当局可以凭借对企业的所有权、控股权和管理条例,对其施加影响或间接支配性影响的企业”。法国官方的具体划分是,国家政权持有30%以上资本的企业为国有企业。

  • 标签: 国有企业 国有化 法国电力公司 电力市场 大型国有企业 法国政府
  • 简介:前言近年来越南经济状况很好.就实际GDP增长率来看,2000-2003年平均约达7%,2004年的增长率也达到了7.7%.在东盟区域内仅次于新加坡(8.1%),在整个亚洲也仅次于中国和新加坡.

  • 标签: 越南 经济发展 国有企业 股票市场 资产重组
  • 简介:侨批,仅福建、广东、海南3省特有,是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或金融机构,主要寄给中国国内侨眷的书信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侨批是研究华侨史、中国近现代金融史、侨乡民间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珍贵档案文献。

  • 标签: 侨批 价值 华侨华人
  • 简介:目前,在中国大陆,除了通俗性、商业性、传媒报道及文宣性质的文论外,主要有两类关于东南亚的著述.一类是学术性研究的论文和著作,包括译著在内,涵盖人文社会科学各个层面,基本上由各大学和社会科学院等专业研究机构完成,多以公开发表和出版的形式公之于众.第二类是有关背景性、对策性的研究报告,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外交和安全等方面,大多由政府各部门及企业附设的专业机构完成,也有一部分借助招投标或合作研究等形式资助大学及社会科学院的相关学术机构从事研究,其中不少成果也以各种形式公开发表出版.目前从影响面而论,除了少数由政府委托学术界进行的背景性对策性研究外,整体而言,前者的社会影响范围虽然较大,但后者对于政府和企业的决策影响却更为直接.这一方面反映出我国学术研究与政府决策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学术界的相对中立业已成为现实,学术的规范化已经较为深入.

  • 标签: 东南亚 人文社会科学 学术性研究 社会科学院 对策性研究 国有
  • 简介:作为一支主权财富基金,2005年组建的越南国有资本投资与经营总公司代表了在政府授权下,以完全市场化原则投资与营运国有资本的新模式,是国有资本管理体制的重大创新.目前阶段,越投总公司是越南加快国企股份制改造和推进国有资本向战略性产业集聚的重要推手,以此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并实现国有资本管理从混合模式向集中模式的过渡.长远来看,越投总公司能否成为像新加坡淡马锡那样备受信赖的机构投资者则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 标签: 越南 越投总公司 国有资本 主权财富基金 淡马锡模式
  • 简介: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印度正踏上经济全球化轨道的背景下,印度政府对本国国有企业的政策措施作出相应调整与改革,其目的在于提高国有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以应对来自国际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以便使其更好地在民族经济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标签: 经济全球化 经济结构调整 投资 “病态”企业 印度 国有企业
  • 简介:吧城华人公馆档案是现存唯一最为完整地记载东南亚华人城社区历史的文献资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本文在系统和全面论述吧城华人公馆历史沿革及其档案文献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公馆档案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的评述,旨在更加深入地认识和了解公馆档案的文献史料价值以及其在相关学术研究领域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吧城华人公馆 档案文献 研究
  • 简介:中缅建交后,受地缘因素影响,缅甸一直担心中国危及其国家安全,中国则力图将缅甸作为突破西方战略包围的突破口。20世纪50年代中缅关系中的华侨问题即是在这一大框架下演变发展的。1954年周恩来访缅后,双边关系发展迅速。随后,中方为消除缅方在华侨问题上的疑虑,在华侨国籍问题、华侨政治、经济作用、与缅人关系问题上进行了一系列努力,使华侨问题没有成为制约当时双边关系发展的障碍。

  • 标签: 中国 缅甸 华侨
  • 简介:6月15—24日,我有幸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团成员访问了韩国。此访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大韩民困政府青少年交流协定》,应韩国政府女性家族部邀请进行的。来自全国各省市县的青年干部、优秀青年企业家、企事业单位青年骨干及部分在校大学生共200人组成六个分团,访问了首尔、荣州、庆州、蔚山、

  • 标签: 中国青年 代表团 中华人民共和国 韩国政府 国有 青年企业家
  • 简介: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个体通常通过一种被称为归因的心理机制从不完全的信息中解释他人做出某种行为的原因。类似但更为特殊的心理机制也会发生在当一个国家的决策者需要理解另一个国家的行为以采取某种应对之策的时候。当外交决策者们在试图解释他国的行为时,他们会将哪些变量纳入他们的考虑范畴?他们对他国行为进行归因的方式是否会因情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如果确实有所变化,那么他们在归因时将会存在哪些倾向和偏见?外交决策者通常从能力、决心、利益、意图和该国所处的战略环境五个维度来认知另一个国家行为的原因。而恐惧和族群中心主义均会作用于这五个维度,并且在不同的情境下,两者在各维度的作用方式有所差异。为了验证唐世平提出的行为归因理论,作者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内容分析技术——逐字解释文本分析——对1945-1947年间的美国外交档案进行了分析和编码,试图利用二战结束至冷战开始这段时间内美国的主要决策者对苏联行为所进行的数以百计的归因,并对上述归因理论进行经验上的探索。验证结果表明,描述性的证据分析部分支持了这一新的归因理论,但也挑战了这一理论中关于能力、决心和环境维度的部分推断。

  • 标签: 归因 外交决策 政治心理学 冷战 档案内容分析
  • 简介:早在2002年,东南亚的政界和企业界领导人就公开为那些原本投向东南亚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却流向了中国而感到烦恼。最近他们的态度则比较乐观。中国企业不仅寻求东南亚为中国的工业化提供原料,而且还在那里进行日益增多的投资。分析家们关注中国每年吸引了500多亿美元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实际上,其中有些原先还是指定投向东南亚地区的)是可以理解的,但他们却很少注意到,关于中国投资的另一面却是,中国大陆(特别是投向其邻国)的国外直接投资浪潮正在高涨。本文通过对以下两个主要问题的初步调查来强调这个趋势:中国大陆的哪类公司进入了东盟国家,并在那里进行了多少投资?这种投资产生了什么潜在的影响?最初的资料表明,中国大陆的大多数投资都是由国有企业进行的,本文以15家中国大企业的资料来支持这个断言。虽然无法知道共有多少中国大陆的资金流入了东南亚,但从中国官方的统计数据来看,流入的资金在2002年肯定有20多亿美元,在2004年上半年有7.67亿美元。中国在东盟不断增多的投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的两个影响简述如下:日益增多的中国投资对那种旨在改善人权的制裁制度(这里指在缅甸)产生了影响;以及面对着中国的投资,是否可以对外国投资者不断施加压力,以使其遵守国际劳工标准?

  • 标签: 国外直接投资 东南亚地区 中国大陆 国有企业 外国直接投资 国际劳工标准
  • 简介:1944—1945年间,法国著名核物理学家约里奥·居里尝试与苏联在原子能研制开发领域进行合作,苏联方面也对此积极反应。1945年6月,居里应邀参加苏联科学院成立220周年庆祝活动,其间,致信斯大林,希望就合作问题进行会谈,他还多次与苏联科学家进行谈话,表明自己的合作意愿。由于国际形势、双方合作诉求的差异以及原子能研发的高度机密性等因素影响,居里与苏联的合作最终失败。

  • 标签: 约里奥·居里 苏联 原子能
  • 简介:美国在菲律宾殖民统治时期的经济政策对菲律宾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深刻影响。但从国际比较视角看,美国在菲律宾殖民统治时期的经济政策呈现出旧殖民性的特点,而不是学术界主流观点认为的新殖民主义,主要表现:失败的土地改革,保守的贸易政策,有限的工业化。

  • 标签: 美国 菲律宾 经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