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以描写人物为主旨《战国策》,塑造了一系列战国人物。它引入和变用了艺术虚构手法,发展了中国史籍工于记言传统,为我国以人物为中心传记文学开了先河。

  • 标签: 《战国策》 人物塑造 艺术虚构
  • 简介:<正>相传耆那教有二十四代祖师,依次列下:1.利夏普德武,又名阿迪纳特或利夏普。2.阿吉德纳特,又名阿吉德。3.森帕武纳特或森帕武。4.阿皮南登纳特或阿皮南登。5.苏默迪纳特,又名苏默迪。6.苏柏德姆纳特,又名柏德姆布尔普。7.苏巴尔希武纳特,又名苏巴尔希武。8.金达尔布尔普。9.布希布登德,又名苏威提纳特。10.希达尔纳特,又名希德尔。

  • 标签: 纳特 信徒 巴尔 印度 祖师 沃尔特
  • 简介:冷战结束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关系不断提升,东南亚成为中国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推进"和谐周边"建设重地和示范区。一方面,中国成功地从"威胁者"转变为"合作者",负责任大国形象日益鲜明突出,并有进一步拓展深化可能;但另一方面,随着当前中国快速崛起,各种制衡和挑战因素不断增加,中国国家形象也有被国际舆论再次塑造为"挑战者"甚至于"威胁者"可能。今后五年,中国应制定针对东南亚国家形象塑造战略,在继续保持"合作者"形象基础上,致力于塑造"成熟战略合作伙伴"形象

  • 标签: 中国 东南亚 国家形象
  • 简介:国家形象是大国成长历程中不可或缺要素。在中国崛起给现存国际秩序带来震荡性影响背景下,中国大国形象塑造正在经受源自认知惯性、政治文化差异与社会心理失衡等方面的社会性压力。基于此,在无法根本改变现存规则情况下,需要对中国大国形象塑造战略进行整体反思:以弥合中西政治文化分歧、创造共同话语空间为基础,尽可能培育民间组织与个人参与国家形象塑造;学会提供更加多元国际公共物品,尝试进行价值观导向文化扩散,并理性、冷静对待各种批评、偏见或赞誉。

  • 标签: 大国成长 国家形象 认知惯性 政治文化 社会心理
  • 简介:科·阿基诺总统执政三年多来,已发生六次未遂政变,主因是科·阿基诺虽是三军总司令,但未能完全控制军队。菲军内现有三股力量。一股支持科·阿基诺,以国防部长拉莫斯和总参谋长德贝利亚为首,一股效忠于前总统马科斯,还有一股是拥护前国防部长恩里莱'武装部队改革运动'(又称'少壮军官派')。后两股力量是反科·阿基诺。另外副总统劳雷尔伙同一些对现政府不满要人,也怂恿和支持反科·阿基诺军事力量闹事。菲律宾六次政变都直接或间接与他们有关。

  • 标签: 恩里莱 未遂政变 马科斯 劳雷尔 新社会运动党 竞选伙伴
  • 简介:智称是一位印度佛教晚期显密兼修论师。经过对相关梵文、藏文和汉文资料考察,他著作、确切名称、活跃年代、师承关系等历史问题得到了一定考证。智称梵文名应为J?ānakīrti,生活年代约为10世纪下半叶至11世纪上半叶波罗王朝,曾作《入真实论》《波罗蜜多乘修习次第口诀》,区别于藏译名同为Yeshesgragspa《本生赞》作者。智称身负两系传承:一系是以龙树为源头辞句传承,智称在该系中有弟子宝藏寂,再传弟子慈护(即不二金刚)等;另一系是以维摩长者为源头大手印传承,在该系中慈护弟子是智称。

  • 标签: 智称 波罗王朝 《入真实论》 大手印
  • 简介:在中国媒体中,以色列形象基本是正面、积极、有活力,主题多是以色列经济、历史、文化、科技、宗教、中以合作等,展示出一个历史文化积淀浓厚、宗教魅力迷人、民族性格坚韧、科技创新能力强以色列;在美国媒体中,以色列形象基本是负面、消极、挣扎,主题多是以色列内部政治斗争、社会分裂、民族歧视、巴以冲突、对外关系恶化等,展示出一个政治极化、社会分裂、民族割裂、国际处境孤立以色列。中美媒体报道倾向既与本国民意、政策相关,亦有与民意、政策脱节之处,往往是盲人摸象,甚至以观点筛选事实。

  • 标签: 巴以问题 中国外交 美国外交 以色列
  • 简介:近年来,加拿大以多元文化主义为思想基础在国际上塑造了良好国家形象。加拿大良好国际形象构建路径是“内外兼修”:在国际上通过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慷慨实施援助、发展国际文化交流等三大举措塑造“世界好公民”形象;在国内则通过推行宽容移民政策、保护多样化教育文化资源、营造良好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等三种手段建设“良治国家”形象。加拿大以多元文化主义为指导构建良好国际形象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 标签: 加拿大 国际形象 多元文化主义 战略文化 中国
  • 简介:21世纪是媒体定义文化时代,作为社会公器,传媒牵引社会变革加速,引导人们思想及行为.身为传媒大国俄罗斯,媒体强大社会影响力和形象塑造力彰显得更加淋漓尽致.东正教会是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重要来源和人民灵魂救赎依托,在向信徒布道授业、面对广大群众表白宣传自身时,自然难离舆论媒介.在传媒与东正教会相互作用过程中,后者被前者赋予了某种政治、军事等意义及形象.

  • 标签: 俄罗斯 东正教 传媒
  • 简介:国家形象是国际社会公众对某一国家相对稳定总体评价。笔者通过对广西东盟留学生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来了解东盟留学生眼中中国形象。问卷数据统计结果显示,留学生来华前和来华后对中国形象看法不同,来华后对中国形象看法好于来华前。不同国籍、了解中国不同途径以及来华后不同适应程度,导致留学生对中国形象持有不同看法。中国相关部门应当有效促进留学生同中国同学、居民交流,以便留学生从更多渠道了解中国,从而通过留学生及其社会网络来传播和构建真实中国国家形象

  • 标签: 广西 东盟留学生 中国国家形象 传播 构建
  • 简介: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在一月二十四日发表一篇演说中着重谈到了法国面临经济问题。他说:'工业化世界和欧洲'应很好地预见到,它们经济发展速度'可能经历一个停滞时期,虽不说是危机,但至少是放慢。'

  • 标签: 经济发展速度 社会舆论 法国总统 蓬皮杜 四年 西方经济发展
  • 简介:英国首相希思一月十六日在伦敦外交和英联邦作家午餐会上发表讲话。他说,某些政府在石油和能源危机中都可能恐慌地采取行动,这种行动可能造成世界贸易衰退。希思认为,石油危机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以及工业化国家经济具有瘫痪性影响。(1974年1月17日,下)

  • 标签: 石油危机 英国首相 能源危机 社会舆论 希利 丹尼斯
  • 简介:1991年,世界上有63个国家发生了94起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更迭或重新任命事件,其中亚洲23起,非洲31起,欧洲24起,美洲9起,大洋洲7起。下台总统、总理68人,上台83人,连选连任5人。引起上述人事变动原因,既有本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矛盾发展变化,包括执政党政策失误,也有外国势力施压影响,主要特点是:一、民主化、公开性和多党制导致政权丢失、政府易主。最突出例子发生在原苏联及东欧国家。它们经过夺权、修宪等做法,确立了多党制、议会制、总统制、自由选举制,实

  • 标签: 执政党政策 外国势力 东欧国家 人事变动 政府首脑 社会矛盾
  • 简介:一、序言国土面积与日本淡路岛大约相同、拥有300万人口城市国家新加坡是1965年从马来西亚联邦分离、独立出来年轻国家,也是华人人口占77.7%、马来人口占14.1%、印度人口占7.1%多民族国家.这个小国从70年代初开始因迅速经济增长受到全世界注目,现在已经与韩国、台湾、香港一起被称为"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体".1999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32810美元(日本是38160美元),远远超过了旧殖民地宗主国意大利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 标签: 新加坡 经济增长 女性劳动力 就业 家庭
  • 简介:ICI是现代企业经营关键所在.作为一种特殊公共企业,现代图书馆科学管理逐步引入ICI概念.本文据此尝试从图书馆形象设计角度探讨今后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图书馆发展规划,并进一步论证了这一目标得以实践条件.

  • 标签: ICI 中心图书馆 形象设计
  • 简介:日本:1987年11月6日,竹下登出任首相,接替期满卸任中曾根康弘。南朝鲜:1987年5月26日,李汉基出任总理,接替辞职的卢信永。1987年12月16日,卢泰愚当选总统,接替全斗焕(按规定1988年2月25日就任)。越南:1987年6月,武志公接替长征任越南民主共和国国务委员会主席。1987年6月,范雄接替范文同任越南民主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印度:1987年7月,拉·文卡塔拉曼当选为总统,接任期满卸职宰尔·辛格。黎巴嫩:1987年6月20日,萨利姆·胡斯任代总理,接替遇刺身亡拉希德·卡拉米。

  • 标签: 越南民主共和国 部长会议主席 中曾根康弘 国务委员会 拉希德 全斗焕
  • 简介:亚洲阿拉伯联合酋长国10月28日,扎耶德·本·苏尔坦·阿勒纳哈扬第5次连任总统。巴勒斯坦国9月28日,亚西尔·阿拉法特再次当选为总统和巴解组织执行委员会主席。南朝鲜5月24日,郑元植被任命为国务总理,接替辞职的卢在凤。柬埔寨10月18日,谢辛当选为人民党总书记,接替韩桑林。韩桑林当选为人民党主席。11月20日,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被正

  • 标签: 韩桑林 元植 谢辛 阿拉法特 政府总理 勒纳
  • 简介:巴基斯坦1月1日,第9任总统拉菲克·塔拉尔在伊斯兰堡宣誓就职。朝鲜9月5日,金正日再次当选为国防委员会委员长。同日,前外交部长金永南当选为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原代总理洪成南被正式任命为政府总理。菲律宾5月11日举行总统大选,5月20日在任副总统约瑟夫·埃斯特拉达当选为共和国总

  • 标签: 当选为 共和国总统 任命为 宣誓就职 变动情况 世界各国
  • 简介:《聊斋志异》重要艺术特色之一,是以浪漫主义手法表现现实主义内容,即用鬼狐及各种动物形象,曲折幻变地表现形形色色而又惊心动魄现实世界。它有时是以动物在现实中本相出现,有时则让其幻化为人。本文论述了《聊斋》中写得较多狼、犬、虎、驴、马等五种动物。这些以动物构成故事,除仅记动物传闻一类简短作品外,都往往有作者独特命意。有的别有寄托,表现人情;有的寓意深隐,旨在讽世;有的借物诛邪,以泄悲愤;有的嘲弄贪鄙,聊示揶揄。如《梦狼》以群狼横行官府,揭露了一个赤裸裸吃人世界;《苗生》以一虎形象贯穿全篇,刻画了各种类型书生者流;《潍水狐》与《三生》,或以驴,或以马,鞭挞了那些王公大人中衣冠禽兽;而《五通》简直就是借文学首张诛伐妖异迷信大纛;都表现了作家批判社会、干预人生胆略和识力。

  • 标签: 《聊斋志异》 《聊斋》 蒲松龄 虎故事 异史氏曰 现实主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