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2013年4月,“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论坛第一次出现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引发人们的关注.藉此,博鳌亚洲论坛的公共外交意义也被广泛讨论.多年来,亚洲博鳌论坛实践了公共外交:每年年会都有中国国家领导人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向与会各国政要、学者、企业家宣示中国主张;每年年会都设有部分关于中国、中国与亚洲国家、中国与世界等方面的议题,通过中国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向各国嘉宾介绍中国.那么,博鳌亚洲论坛对中国公共外交有何种意义?论坛如何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如何推动亚洲和平发展?带着这些问题,本刊专访了中国前驻美国大使、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周文重.

  • 标签: 博鳌亚洲论坛 公共外交 美国大使 秘书长 周文 专访
  • 简介:欧洲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交汇之处,也是"一带一路"路线体系的西端终点,欧盟方面的态度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欧盟决策共同体的三类主要行为体:欧盟最高决策层、欧洲智库和欧洲工商界,对"一带一路"战略做出了回应,按照其关注程度和回应频率的逐次增加,可将其认知与回应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欧盟最高决策层对该战略做出四次回应,表态渐趋明确。欧洲智库从五个层面对"一带一路"战略做出了系统的分析和详细的评估。欧洲工商界也做出了回应。本文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将欧盟的五项地区发展战略规划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有效对接的总体设想。

  • 标签: 欧盟 决策共同体 “一带一路”战略 认知与回应
  • 简介:中国的体育外交活动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效果突出、影响深远,特别是被誉为“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成为体育外交历史中的一段佳话.近年来,以北京奥运会为标志,中国的体育外交进入到新的层次与境界,体育外交活动不断拓展新的领域、展现新的形式、凸显新的功能,为服务于国家整体的外交战略发挥着更为积极的作用.

  • 标签: 体育外交 中国 外交活动 北京奥运会 乒乓外交 外交战略
  • 简介:从世界发展潮流来看,公共外交具有全球化、社会化、网络化、战略化四个趋势.我国公共外交尽管发展很快,但仍然存在例如缺乏必要的科学论证,缺乏相应的组织协调,缺乏统筹全局的意识和能力等问题.因此,需要坚持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一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推进中国公共外交.

  • 标签: 公共外交 中国 科学论证 组织协调 社会实践 全球化
  • 简介:影响中印关系的因素分结构性和非结构性两类。结构性因素包括边境冲突、中巴关系、水资源争端和国际地位竞争等;非结构性因素包括贸易不平衡、签证问题、历史认知问题和战略差异等。这两类问题都呈分化、泛化趋势,对中印关系的影响和重要性也在变动之中。中印两国应当稳定结构性因素,推动两国在非结构性因素领域的合作,拓展新的合作领域与空间,以软化、弱化、淡化传统问题对中印关系的障碍,在中印间塑造出一种新型大国关系。

  • 标签: 边境争端 贸易不平衡 西藏跨境水资源 新型大国关系
  • 简介:周恩来总理通过三穿缅甸服、步行走过中缅边境线等形式的公共外交活动,不仅有效地展现了亲民性、弱功利性、灵活性的特点,而且也加深了与缅甸政府及领导人的关系,赢得了中缅边民的团结与互信,为中缅边界长久、稳定的和平与友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标签: 缅甸政府 周恩来 边境问题 外交活动 中缅边界 边境线
  • 简介: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在文化外交上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文化外交是指以传播本国文化为目的的对外交流活动.尽管新中国成立后在该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文化资源优势在转化成外交优势方面还很不够.如何分析这些问题及其深层根源,并努力探索突破问题的思路,是中国文化外交面临的重要课题.

  • 标签: 新中国成立 文化外交 文化资源优势 对外交流活动 文化大国
  • 简介: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外交经历了三次重大调整。外交政策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进步,也体现了中国国家实力的提升,认识水平的提高,以及与国际体系关系的变化。这些对中国应对边界问题,发展与周边邻国的关系发挥了重要影响。本文从新中国外交的三个时代分期入手,按照中国与国际体系关系的变化,分析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和实现途径的演化,阐述对外政策变化对中国处理边界问题的影响。

  • 标签: 中国对外政策 边界问题 国际体系
  • 简介:FEEEP问题是指经济增长和人口膨胀对粮食、能源和环境的影响。APEC成立初期,各委员会和专题工作组都制定了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的合作目标,但各自为政,APEC内部没有统一的协调机制。能源工作组关注新能源、能效及技术转让问题,海洋资源保护工作

  • 标签: APEC 可持续发展 海洋资源 妇女参与 监督管理机制 亚太劳工网
  • 简介:2015年,南海问题的国际舆论围绕中国南海岛礁建设问题和“南海仲裁案”两条线索持续发酵,引发多个舆论爆点,呈现明显的“双线多爆点”结构。这种“双线多爆点”结构一方面适应了国际舆论热点持续有效时间的规律,展示了当前南海问题国际舆论传播的基本形态和特征;另一方面从不同角度、不同时间点上维系了南海问题作为国际舆论热点的较高关注度。这一舆论趋势与美国再平衡亚洲战略对中国南海地缘政治能力的反对和压制有关,与美国以巧实力撬动中国周边国家和中国的稳定关系有关,也与美国以所谓国际法原则确立其亚太国际秩序主导权而刻意塑造中国与国际法秩序的对立形象有关。南海问题无疑会在2016年仍旧成为国际热点问题,而其相关的炒作热点也无疑仍旧围绕几个核心的问题展开。这种持续的热度和核心问题的固定化将为中国在恰当的时候,以恰当的方法,发起全方位的舆论反击战留下机遇。

  • 标签: 南海问题 持续发酵 国际舆论
  • 简介:本文回顾了南亚与东南亚国家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海上丝路")倡议的回应。首先分析了影响这些国家态度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利益、国内政治环境以及地区地缘政治考量。这两个地区的国家在决定如何回应"海上丝路"倡议时,都会综合性地考虑上述三个因素。这些国家对"海上丝路"计划的反应可分为三种类型:高度积极、积极而有所保留,以及态度中立或者说模棱两可。"海上丝路"倡议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中国了解当地情况的水平,以及在行为上是否灵活变通。

  • 标签: 海上丝绸之路 南亚 东南亚 亚洲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