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2013年4月,“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论坛第一次出现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引发人们的关注.藉此,博鳌亚洲论坛的公共外交意义也被广泛讨论.多年来,亚洲博鳌论坛实践了公共外交:每年年会都有中国国家领导人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向与会各国政要、学者、企业家宣示中国主张;每年年会都设有部分关于中国、中国与亚洲国家、中国与世界等方面的议题,通过中国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向各国嘉宾介绍中国.那么,博鳌亚洲论坛对中国公共外交有何种意义?论坛如何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如何推动亚洲和平发展?带着这些问题,本刊专访了中国前驻美国大使、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周文重.

  • 标签: 博鳌亚洲论坛 公共外交 美国大使 秘书长 周文 专访
  • 简介: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深深植根于中华沃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为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奠定了不可或缺的思想文化基础。近年来,中国道教协会和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成功联合举办了三届国际道教论坛,在海内外产生了积极反响,取得了良好的外宣效果。三届国际道教论坛的成功举办,激发了海内外各界对中华文化和道教文化的关注和兴趣,其公共外交意义值得梳理与借鉴。

  • 标签: 道教思想 公共外交 中华宗教文化 中国道教协会 思想文化基础 对外战略
  • 简介: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周边外交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处理好中印关系对维护中国周边稳定,服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具有重要意义.媒体作为中国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印解读中国政策、展示中国形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网在中印建交60周年之际,通过中印发展论坛对中印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成功发挥了媒体的公共外交功能.

  • 标签: 中印关系 公共外交 媒体作为 成功实践 发展论坛 中国周边
  • 简介:本文将在宗教领域进行的公共外交称作宗教外交,宗教外交是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已举办两届的世界佛教论坛是宗教外交的成功尝试,不仅对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并且对公共外交的广泛开展有多方面的启示和更深层地推动.

  • 标签: 世界佛教论坛 公共外交 宗教 成功 文化软实力 国际影响力
  • 简介:2017年10月20日,由复旦大学民族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二届'跨界民族与周边国家关系论坛'在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召开。来自国家民委、复旦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上海大学、内蒙古大学、延边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高校和机构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参与本次论坛的讨论。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红志出席论坛,复旦大学民族研究中心主任纳日碧力戈教授主持论坛讨论。

  • 标签: 跨界民族 现实困境 研究展望 国家民委 蒙古国 周边国家
  • 简介:2017年9月23日至24日,由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主办、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创中心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创中心协办的复旦大学第二届中国海洋战略高端论坛成功举行。来自中国国际战略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中国南海研究院、厦门大学、吉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海洋石油集团公司、海南省三沙市人民政府.

  • 标签: 一带一路 研究院 海洋战略 高端论坛
  • 简介:印度尼西亚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资源,近些年,印尼制定了新的海洋发展战略,推出多项政策措施,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朝着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迈进。但印尼要实现发展海洋经济、打造海洋强国的目标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中印尼应以联合开发海洋油气资源、海洋渔业、船舶制造、内海航运及相关产业为重点,深化两国的海洋经济合作。

  • 标签: 印度尼西亚 海洋经济 中印尼海洋经济合作 海洋生态环境 保护滨海旅游
  • 简介:长期以来,中智两国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但双方关系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商业领域互信的建立,除众所周知的产品质量、诚信、价格之外,双方关系好坏主要取决于四个方面:积极互动、互相理解的程度、身份认同、不成文规则的使用.本文从这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中智两国在商业领域建立互信的途径.

  • 标签: 互信 经济领域 商业领域 双方关系 不成文规则
  • 简介:近年来,朝鲜在国际制裁日益严厉的背景下,依然连年实现经济增长,平壤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面貌。考察朝鲜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会发现其内生动力主要体现为"朝鲜式经济管理方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生产资料市场和消费品市场的扩大推动了商业发展和内需增加,对科技的重视与投入促进了技术进步。但是,由于朝鲜贸易投资环境恶劣,国际贸易与引进外资对朝鲜来说依然只是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鉴于朝鲜产业结构的脆弱性和长期技术投入不足等问题,朝鲜只有将贸易引资等外生变量内生化,提高贸易开放度,扩大招商引资力度,才能充分发挥其技术外溢效应,真正实现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 标签: 朝鲜经济 开放度 内生动力 外生变量
  • 简介:东盟经济共同体(AEC)的终极目标之一是建成“单一市场和生产基地”及“完全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极具竞争力的经济区域”。除了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之外,吸收外国直接投资(FDI)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判断东盟一体化进程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本研究试图考察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发展与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趋势,探讨东盟经济共同体是否实现了成为具有竞争力生产基地的目标,并指出东盟经济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阻碍因素。

  • 标签: 东盟经济共同体(AEC) 外国直接投资(FDI) 阻碍因素
  • 简介:在国内和区域市场以及贸易协定的相互推动下,东盟与中国的经济一体化正不断加强。尽管区域贸易协定已极大推进了中国跨国企业在东盟地区的参与,但一个重要问题是,东南亚国家的中小企业是否愿意参与并从这一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受益。本文主要考察了中国跨国企业在东盟与当地中小企业的互动。通过对奇瑞汽车的案例研究,本文发现,虽然中国跨国企业的业务受国家'走出去'战略与优惠的区域贸易协定的影响较大,但东道国的国家政策对外国企业的进入也有重要影响。奇瑞在马来西亚的经验显示,中国跨国企业在当地的联系与溢出效应有限,因为大多数企业都极大依赖于其当地伙伴企业的贸易网络。本文认为,奇瑞需调整其区域战略,使其在国际价值链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以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

  • 标签: 跨国企业 中小企业 地区经济一体化 中国—东盟关系
  • 简介: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是中国"一带一路"的两大重要支点。本文提出了中巴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示范工程的战略意义,梳理了建设中巴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面临的挑战,提出了防止两大经济走廊成为"一带一路"烂尾楼工程的观点。

  • 标签: “一带一路” 中巴经济走廊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烂尾楼工程” 命运共同体
  • 简介:“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与中国的总体外交政策契合无间.实际上,它是习近平主席创新外交策略的具体体现.通过对习近平主席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关于执政思想和外交政策两篇重要演说的对比和综合分析,可以根据中国外交政策目标构建分析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组织性原则.

  • 标签: 中国外交政策 丝绸之路 经济带 习近平 组织性原则 执政思想
  • 简介:本文回顾了南亚与东南亚国家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海上丝路")倡议的回应。首先分析了影响这些国家态度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利益、国内政治环境以及地区地缘政治考量。这两个地区的国家在决定如何回应"海上丝路"倡议时,都会综合性地考虑上述三个因素。这些国家对"海上丝路"计划的反应可分为三种类型:高度积极、积极而有所保留,以及态度中立或者说模棱两可。"海上丝路"倡议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中国了解当地情况的水平,以及在行为上是否灵活变通。

  • 标签: 海上丝绸之路 南亚 东南亚 亚洲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