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智利矿难救援是一场高效有序的救援行动,不仅成功地救出了被困工人,还将一场灾难转化一部完美的国家形象宣传片,赢得了全世界的赞扬和尊重.其中的经验对于我们在突发事件出现后开展公共外交,树立国家良好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信息透明是基础;关爱生命是主题;国家领导人是中心;善后处理是保证.

  • 标签: 国家领导人 救援行动 突发事件 形象展示 矿难 智利
  • 简介:网络新媒介改变了行为体互动的方式,具有汇聚、传播和引导民意的作用.在家乐福事件中,中国民众积极运用网络新媒介,对法国产生了强大的舆论压力.

  • 标签: 新媒介 家乐福 网络 事件 中国民众 舆论压力
  • 简介:2010年以来的阿拉伯变局及后续的暴力事件常令研究者感到疑惑.为了对这些现象提供解释,本文以解构主义的方法,采用8个变量对这些事件进行解读,并分析这些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使专业研究者避免一概而论和刻板印象,而且能为非专业研究者对这些现象的理解提供便利.

  • 标签: 解构视角 阿拉伯变局 失业合法性
  • 简介:2015年,南海局势出现了两个于我不利的重要新变化。一是南海仲裁案仲裁庭做出受理菲律宾南海仲裁案的决定,并择期于2016年对南海仲裁案做出最终裁决;二是美国国会和行政当局对南海问题的关注骤然上升,并首次派遣军舰驶入我南海在建岛礁12海里内。我国的南海维权面临诸多外交、安全及国际法挑战,需要认真对待与仔细权衡,特别是需要将南海维权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框架下审慎处置,服务于国家的大战略目标。

  • 标签: 南海 海权权益 美国 中美关系
  • 简介:俄罗斯作为“六方会谈”的成员之一,朝鲜半岛局势的发展与变化与俄罗斯的国家利益息息相关。在朝鲜第四、第五次核试验之后,俄罗斯一方面坚决反对朝鲜的核计划,另一方面则不希望因此破坏俄朝关系良好发展的局面,朝鲜日趋孤立的国际处境则为俄罗斯发展俄朝关系提供了更加充足的动力。同时,“萨德”系统的部署成为影响俄韩关系的新变量。俄罗斯判断朝鲜半岛不会出现“硬着陆”,希望降低朝鲜半岛局势的紧张度。当前,俄罗斯对半岛的政策是平衡、对等和独立接触。俄罗斯一方面回应朝鲜的安全关切,另一方面扩大与韩国的经济合作。中国应鼓励俄罗斯与朝鲜加强经济合作,并就“萨德”系统和边防问题与俄罗斯展开沟通和协调。

  • 标签: 俄罗斯 朝鲜 韩国 外交政策
  • 简介: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美国、日本、印度等大国的战略竞争;与周边部分邻国海洋争端的困扰;沿线国家政局变幻及经济结构脆弱可能引发投资风险;地区冲突外溢与非传统安全挑战。这些风险与挑战虽无法回避并可能使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政策对接存在困难,但尚不足以使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寸步难行。中国应冷静看待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面临的风险与挑战,统筹考虑"一带一路"实施进程,妥善处理安全议题,建立综合性风险预防机制,真正落实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 标签: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 周边外交
  • 简介:本文研究阿拉伯之春中阿拉伯国家经历的不同革命轨迹及对革命采取的不同应对策略。面对游行示威,每个国家必须在镇压和妥协之间做出明智选择。通过深入比较、对比两组具有代表性的中东国家——突尼斯和埃及作为以妥协应对革命的国家代表,利比亚和叙利亚作为以镇压应对革命的国家代表——本文指出,政权类型、对国际社会的依赖程度,以及军队和政权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国家镇压和妥协的收益和成本,也因此决定了不同国家应对革命的策略差异。

  • 标签: 关键词 国家应对 政权类型 国际依赖度 军队
  • 简介:《穆罕默德的真实生活》(又名《穆斯林的无知》)通过视频网站在全球广泛传播,并引发巨大争议,引爆阿拉伯世界新一轮反美浪潮,暴露了美国政府公共外交战略中内向维度的缺失.尽管美国占据技术优势,但仍旧难以完全主导网络空间.美国国内舆论高度多元,泥沙俱下,其影响力借助新媒体得以放大,增加了美国政府公共外交的不确定性,而美国崇尚自由的政治文化又决定了美国政府难以对国内舆论进行有效管理,这构成了美国政府公共外交战略的内在矛盾,其经验教训值得借鉴.

  • 标签: 美国政府 真实生活 穆罕默德 公共外交 新媒体 事件
  • 简介:2015年6月23日,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在中国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支持下,举办了"全球公域秩序与中国应对战略研究"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家海洋局、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京政治学院等高校及研究机构的2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就"全球公域概念"、"美国的全球公域防务战略".

  • 标签: 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讨会综述 公域 秩序 上海外国语大学 南京政治学院
  • 简介:自2014年下半年至今,日本主流媒体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进行了跟踪报道和分析。相关报道认为"一带一路"是习近平上台执政后,中国领导集体将中国打造成超级大国战略意图的具体表现。中国推行这一战略有在亚太地区牵制甚至抗衡美国之意。安倍内阁始终从如何将日本打造成为政治军事大国,由此获得新的身份认同价值这一视角来分析中国对外战略意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相继成立后,日本各界就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领域是否应与中国合作的问题,出现了与安倍政府不同的态度和立场。但社会舆论对日本政府的影响有限,安倍内阁随即操控了局面,推出与"一带一路"倡议针锋相对的政策。

  • 标签: “一带一路”日本主流媒体 安倍内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