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近年来,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得到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地区都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其中,文化部的“欢乐春节”成为一项对外文化交流重大品牌活动.2013年10月以来,文化部对外联络局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对“欢乐春节”进行了科学评估.本文选取了其评估报告的部分内容,以期对相关部门、相关地区的对外文化交流工作有所借鉴.

  • 标签: 评估报告 春节 欢乐 对外文化交流 交流工作 科学评估
  • 简介:中国公众的参与程度以及中国表达的效果,是衡量上海世博会公共外交成果的标准.中国公众的参与程度决定了世博公共外交的广度,中国表达的效果决定了世博公共外交的深度.只要在参与的广度和传播的深度上做足功夫,就一定能书写公共外交史上又一次不朽传奇.“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将成为上海世博会的“时代遗产”,促进全世界对于人类居住生活环境的深远思考.

  • 标签: 公共外交 成果 上海世博会 中国公众 评估 公关
  • 简介:2015年中国的周边安全形势可以概括为:大国博弈烈度增强,但总体关系格局基本稳定;热点问题突出,但仍具有可控性。在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塑造中,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在周边地区实施创造性维稳、开拓性进取战略的关键环节。在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演变中,南海问题热度上升,朝鲜半岛冲突风险增大,钓鱼岛及东海风险犹存。不同地缘板块的交织搅动,给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构建平添了新的不确定因素。2016年将是一个多事之年。一些矛盾冲突点将会继续发热,大国博弈的联发效应会继续扩散。从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塑造的角度来说,最重要的是妥善管控分歧,维护周边局势的基本稳定,避免局部冲击整体,让和平发展的大环境得以维持和延续。

  • 标签: 中国 周边安全 环境 形势 评估
  • 简介:中国周边地区的安全形势与结构正在经历重要的历史性调整。整体来看,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总体趋稳,但安全关系和安全结构依然复杂多变,突发性事件仍难避免,风险升级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在安全形势的调整与发展中,最重要的特点是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出现了新的磨合与互动,中国塑造安全环境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显著增强。展望2015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发展,有三大趋势值得密切关注:中国同周边主要大国关系总体向好的趋势有望延续;中国周边的安全热点问题,特别是“两海”问题,将朝着大局趋稳的方向发展,但个别国家如菲律宾等的挑衅行为短期内不会改变;恐怖主义威胁和互联网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仍将处在高风险期,需要各方加强协调与合作,形成治理合力。

  • 标签: 磨合 塑造 周边安全 评估
  • 简介:人文交流有助于各国民众加深了解、沟通顺畅,这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之间增进政治互信,加强经贸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此外,高质量的人文交流是改善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有效手段。本文通过对中国—中东欧国家人文交流现状进行梳理,针对目前“16+1”合作机制在人文交流方面存在的挑战和瓶颈加以分析,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 标签: 中东欧国家 中国中东欧 交流现状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韩国学者对中国周边外交转型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依其不同见解,可以将这些学者分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攻势外交”三派。三派学者的观点反映出韩国学界对中国周边外交发展的不同评估,其中不少宝贵意见对反思周边外交工作中的经验和问题、开拓未来周边外交的新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和启示。

  • 标签: 十八大 中国 周边外交 韩国学界
  • 简介:在澜沧江-湄公河水电开发中,中国在上游的开发活动及中国在流域治理中的政策始终是外界关注的焦点。过去中国的政策特点可以概括为积极但有限的合作,结合流域水资源治理的新形势,中国应变有限合作为全面参与,以流域水资源治理为重点和切入点,在宏观和战略层面进行设计和规划,推进流域综合治理,服务中国周边战略。

  • 标签: 澜沧江-湄公河 水电开发 流域治理 中国
  • 简介:2015年12月1-2日,由中国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周边外交研讨会,主题"2015年中国周边外交的评估与展望",在复旦大学举行。来自外交部亚洲司,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地区安全研究中心、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清华大学.

  • 标签: 中国社会科学院 周边外交 研讨会综述 展望 评估 经济研究所
  • 简介:在线环境公共外交通过有效克服地理空间上的物理隔阂、国界线的政治分割和纸质媒体在信息传播上的时空瓶颈,空前地增大了主权国家、国际组织、国内组织、网民等在环境领域的互动能力与互动频次,并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放大敏感环境议题,从而对一国、多国乃至全球环境政策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应当顺势而为,将在线环境公共外交作为维护自身利益、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政策工具。在线环境公共外交的内涵与功能在线环境公共外交是传统环境公共外交活动从线下场域向线上平台扩张

  • 标签: 中国战略 发展中国 在线环境
  • 简介:近年来,宗教在全球的复兴和世界性非世俗化趋势,让宗教从三百多年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边缘逐渐回归到国际关系的中心。尤其是'9·11事件'以后,世界上几乎所有重大的事件或多或少都受到宗教因素的影响,宗教正在成为国际关系发展中影响力不断提升的软力量。在中国外交格局中,宗教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以宗教为载体的公共外交实践成为推动民心相通、提升中国国际形象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途径。古丝绸之路上中国与沿线地区的宗教传播与和平交流对于当前的'一带一路'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启迪意义。如今的'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涵盖多个文明和多种宗教,很多地区和国家呈现宗教多元异质性与包容性并存的特点,既存在不同宗教间的合作共处,也充斥或者隐含着宗教间的分歧甚至冲突。如何在新的地区与国际形势下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友好交流,促进不同宗教之间的多元共存与和平包容,规避宗教极端主义的风险和挑战,加强沿线软环境建设,对于实现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与互利共赢意义重大。

  • 标签: 宗教公共外交 软环境 一带一路 文明互鉴 文明复兴
  • 简介: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有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过去30多年,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建立了良好的、相互信任和理解的、互惠互利的关系,这样一种良性发展的周边环境,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和走向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桥梁、有力的战略支撑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供应。然而,近年来,中国与周边的关系出现逆转,周边环境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相互之间的猜疑与不信任增加了,各种各样的纠纷与摩擦频繁发生,区域外大国的介入也日益加深。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陷入了'经济上相互依存与安全困境并存'的矛盾之中,本文旨在探讨影响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诸多因素,并寻求改善当前关系的突破口。

  • 标签: 一带一路 周边安全环境
  • 简介: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周边环境出现了复杂而重大的变化,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中国的迅速发展与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构成了新兴发展大国与守成霸权国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和对冲。中国周边环境面临五个方面的挑战:周边国家对华疑虑增加与域外大国介入加深的重合,中国自我认知与周边对华认知的错位,海上安全挑战与陆上安全问题的并发,亚洲地区多边架构和倡议的竞争,边疆发展滞后与周边环境恶化的联动。为了更好地维护中国利益和亚洲稳定,未来十年中国周边战略需要新的战略思维,应在周边国家与外部大国对我联合制衡的消弭、中国自我认知与周边对华认知错位的调适、海权与陆权的并重、亚洲区域多边制度的设计、边疆发展与周边外交的统筹等五个方面作出努力。有鉴于此,未来十年中国政府需要更加重视周边外交,“周边外交”在中国外交总布局中的地位将进一步跃升。

  • 标签: 中国外交 周边环境 周边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