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进入新世纪以来,日本政府借助大众文化、对外宣传和ODA等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开展了公共外交攻势。除上述日本惯用的公共外交手法之外,近年来,日本公共外交政策出现的调整也值得关注。为充分开展公共外交,日本政府在其内阁官房设立协调政府外宣的"内阁对外宣传室",此外,日本外务省内还设有二级局机构"广报文化交流部",专门负责开展对外宣传和相关公共外交工作。为进一步增强日本软

  • 标签: 公共外交 对外宣传 内阁官房 外交攻势 政策调整 文化交流
  • 简介:伊朗是阿塞拜疆在高加索地区最重要的邻国之一,对阿塞拜疆的外交政策施加着重要影响.本文回顾了17世纪以来阿塞拜疆一伊朗两国关系,重点分析了阿独立以来伊朗对其外交政策构成的挑战.本文的分析表面,能源政治、经济安全、国际盟友关系、领土完整糾纷、文化安全等现当代事务,最终构成了影响阿一伊两国双边关系的最主要障碍.

  • 标签: 阿塞拜疆 伊朗 外交政策
  • 简介:日本和韩国的经济腾飞、教育国际化都早于中国,其吸引留学生、通过留学生开展公共外交的工作也比中国实施得早.日本和韩国同为东亚国家,与中国地缘相近、传统相似,在吸引留学生方面有共通之处.日韩在留学生公共外交方面的经验对中国有一定借鉴意义.

  • 标签: 留学生 外交政策 日韩 公共外交 教育国际化 东亚国家
  • 简介:经过近10年的共同努力,2013年7月18日,由印度孟买大学与中国天津理工大学合作筹办的印度第一家孔子学院才最终落地.其过程的艰辛,可从北京大学与尼赫鲁大学合作的难产、郑州大学与韦洛尔科技大学合作的变通窥见一二.究其原因,悲情意识、政策限制和内部党争是阻碍因素,而机遇意识、政策变革和全球趋势是促进因素.随着新一任莫迪政府上台执政,在亚洲新地缘政治格局下,孔子学院的合作也面临变数.

  • 标签: 孔子学院 悲情意识 政策限制 印度 北京大学 碰撞
  • 简介:2015年,西亚地区进一步延续着剧烈动荡的高危险局面,亟待建立新的有序化的地区安全秩序。当前西亚地区乱局呈现全方位、多层次、新常态、无序化的特点与趋向,表明该地区的地缘政治博弈更加激烈化和复杂化。美国在西亚地区的主导权逐步丧失,其影响力和控制力的下降势头均比较明显。因应西亚地区局势的新变化与新特点,中国对西亚外交政策做出了一系列新的调整,其中不乏亮点,尤其是介入地区的热点问题解决,合作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加快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国要主动参与西亚地区新秩序构建,统筹好中国、美国、西亚三边关系,把西亚地区打造为中国构筑新型周边关系的新基轴和新支点。

  • 标签: 西亚乱局 中国外交 新型周边关系 新基轴
  • 简介:俄罗斯作为“六方会谈”的成员之一,朝鲜半岛局势的发展与变化与俄罗斯的国家利益息息相关。在朝鲜第四、第五次核试验之后,俄罗斯一方面坚决反对朝鲜的核计划,另一方面则不希望因此破坏俄朝关系良好发展的局面,朝鲜日趋孤立的国际处境则为俄罗斯发展俄朝关系提供了更加充足的动力。同时,“萨德”系统的部署成为影响俄韩关系的新变量。俄罗斯判断朝鲜半岛不会出现“硬着陆”,希望降低朝鲜半岛局势的紧张度。当前,俄罗斯对半岛的政策是平衡、对等和独立接触。俄罗斯一方面回应朝鲜的安全关切,另一方面扩大与韩国的经济合作。中国应鼓励俄罗斯与朝鲜加强经济合作,并就“萨德”系统和边防问题与俄罗斯展开沟通和协调。

  • 标签: 俄罗斯 朝鲜 韩国 外交政策
  • 简介:在面临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的情况下,中国急需确立外交政策的国际话语权.国际话语权的确立必须要有能够与国际社会沟通的价值体系.中国和西方价值体系之间存在差异:中国看重经济与社会,西方看重民主与人权.这两者之间既存在竞争又有互补性,也由此产生了不可避免的摩擦.如何建立起能够得到国际社会认可的价值体系,从而确立外交政策的国际话语权是现阶段中国外交的重任.

  • 标签: 中国外交政策 国际压力 话语权 价值体系 社会沟通 存在差异
  • 简介:2017年以来,朝鲜半岛局势日益紧张,东亚地区形势出现较大变化。在美国特朗普政府亚太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日本安倍政府安保政策'冒险性'的双重作用下,亚太地区围绕'一岛三海'的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即在朝鲜半岛'一岛'以及东海、南海、台海等'三海',出现了局部接近热战的可能性与紧迫性。其本质在于,中国和美日之间的安全竞争显示出超越双边层面的外溢性特征,呈现出地区性乃至全球性影响。

  • 标签: 美日安全政策 朝核危机 “一岛三海”形势
  • 简介: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外交经历了三次重大调整。外交政策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进步,也体现了中国国家实力的提升,认识水平的提高,以及与国际体系关系的变化。这些对中国应对边界问题,发展与周边邻国的关系发挥了重要影响。本文从新中国外交的三个时代分期入手,按照中国与国际体系关系的变化,分析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和实现途径的演化,阐述对外政策变化对中国处理边界问题的影响。

  • 标签: 中国对外政策 边界问题 国际体系
  • 简介:FEEEP问题是指经济增长和人口膨胀对粮食、能源和环境的影响。APEC成立初期,各委员会和专题工作组都制定了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的合作目标,但各自为政,APEC内部没有统一的协调机制。能源工作组关注新能源、能效及技术转让问题,海洋资源保护工作

  • 标签: APEC 可持续发展 海洋资源 妇女参与 监督管理机制 亚太劳工网
  • 简介:在澜沧江-湄公河水电开发中,中国在上游的开发活动及中国在流域治理中的政策始终是外界关注的焦点。过去中国的政策特点可以概括为积极但有限的合作,结合流域水资源治理的新形势,中国应变有限合作为全面参与,以流域水资源治理为重点和切入点,在宏观和战略层面进行设计和规划,推进流域综合治理,服务中国周边战略。

  • 标签: 澜沧江-湄公河 水电开发 流域治理 中国
  • 简介:“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与中国的总体外交政策契合无间.实际上,它是习近平主席创新外交策略的具体体现.通过对习近平主席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关于执政思想和外交政策两篇重要演说的对比和综合分析,可以根据中国外交政策目标构建分析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组织性原则.

  • 标签: 中国外交政策 丝绸之路 经济带 习近平 组织性原则 执政思想
  • 简介:印度尼西亚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资源,近些年,印尼制定了新的海洋发展战略,推出多项政策措施,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朝着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迈进。但印尼要实现发展海洋经济、打造海洋强国的目标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中印尼应以联合开发海洋油气资源、海洋渔业、船舶制造、内海航运及相关产业为重点,深化两国的海洋经济合作。

  • 标签: 印度尼西亚 海洋经济 中印尼海洋经济合作 海洋生态环境 保护滨海旅游
  • 简介:在线环境公共外交通过有效克服地理空间上的物理隔阂、国界线的政治分割和纸质媒体在信息传播上的时空瓶颈,空前地增大了主权国家、国际组织、国内组织、网民等在环境领域的互动能力与互动频次,并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放大敏感环境议题,从而对一国、多国乃至全球环境政策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应当顺势而为,将在线环境公共外交作为维护自身利益、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政策工具。在线环境公共外交的内涵与功能在线环境公共外交是传统环境公共外交活动从线下场域向线上平台扩张

  • 标签: 中国战略 发展中国 在线环境
  • 简介:近年来,宗教在全球的复兴和世界性非世俗化趋势,让宗教从三百多年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边缘逐渐回归到国际关系的中心。尤其是'9·11事件'以后,世界上几乎所有重大的事件或多或少都受到宗教因素的影响,宗教正在成为国际关系发展中影响力不断提升的软力量。在中国外交格局中,宗教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以宗教为载体的公共外交实践成为推动民心相通、提升中国国际形象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途径。古丝绸之路上中国与沿线地区的宗教传播与和平交流对于当前的'一带一路'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启迪意义。如今的'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涵盖多个文明和多种宗教,很多地区和国家呈现宗教多元异质性与包容性并存的特点,既存在不同宗教间的合作共处,也充斥或者隐含着宗教间的分歧甚至冲突。如何在新的地区与国际形势下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友好交流,促进不同宗教之间的多元共存与和平包容,规避宗教极端主义的风险和挑战,加强沿线软环境建设,对于实现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与互利共赢意义重大。

  • 标签: 宗教公共外交 软环境 一带一路 文明互鉴 文明复兴
  • 简介: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有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过去30多年,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建立了良好的、相互信任和理解的、互惠互利的关系,这样一种良性发展的周边环境,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和走向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桥梁、有力的战略支撑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供应。然而,近年来,中国与周边的关系出现逆转,周边环境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相互之间的猜疑与不信任增加了,各种各样的纠纷与摩擦频繁发生,区域外大国的介入也日益加深。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陷入了'经济上相互依存与安全困境并存'的矛盾之中,本文旨在探讨影响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诸多因素,并寻求改善当前关系的突破口。

  • 标签: 一带一路 周边安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