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发展战略对接是过去双边经贸关系发展的结果,也是未来双边经贸关系深化的方向,是双边经贸关系从“边界上”合作迈向“边界后”合作的质的飞跃,必将为双方未来的经济发展与共同繁荣做出新的贡献。未来,中国—东盟需要在产能合作、互联互通和金融合作领域加大对接力度,从而共建中国—东盟共同的经济增长体系。

  • 标签: 中国-东盟 发展战略 “边界上”合作 “边界后”合作 一带一路
  • 简介: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外交经历了三次重大调整。外交政策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进步,也体现了中国国家实力的提升,认识水平的提高,以及与国际体系关系的变化。这些对中国应对边界问题,发展与周边邻国的关系发挥了重要影响。本文从新中国外交的三个时代分期入手,按照中国与国际体系关系的变化,分析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和实现途径的演化,阐述对外政策变化对中国处理边界问题的影响。

  • 标签: 中国对外政策 边界问题 国际体系
  • 简介:德和解的成就及其对欧洲和平稳定产生的积极影响被广泛赞赏.德和解堪称公共外交的典范,其开创的青年交流与友好城市机制表明,通过公共外交促进两国公民社会间各层次多领域的接触与交流,有助于消融历史仇恨,建立可持续的伙伴关系.

  • 标签: 公共外交 法德和解 价值 友好城市 公民社会 伙伴关系
  • 简介:在1923年中国商标的交涉过程中,外国商人组织主张列强参与、“共同管理”中国商标行政,企图干涉中国内政,并通过各种方式影响本国政府的外交立场和交涉过程.而中国商人组织也以外交后援的方式积极参与和抗争,但他们所发出的声音及所起的作用都无法与外国商会相比.通过这一事件,我国工商界应意识到:在处理各种对外经济问题时,需要充分发挥民间经济组织维护会员利益、沟通政府和会员的特殊功能,积极维护和争取自身的合法权益.

  • 标签: 中国内政 商人组织 商标法 交涉 民间经济组织 外交立场
  • 简介:国际交往是多层次、多面向的交往,我国文化、外交等领域国际交往成绩斐然,然作为体现一国国家治理水平的'法律'在我国对外交往中却体现不多,表现平平。我国于1997年正式签署联合国《国际人权公约》,但自签署以来我国的人权保障问题却屡受一些国家诟病。201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全方位多层面体现了我国人权保障水平的长足进步,诸多内容已与《国际人权公约》接轨,法律层面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因此国际交往中法律的交流我们缺的不是告知世界我们将会如何做,而是传递给国际社会我们已经做了什么。

  • 标签: 刑事诉讼法 国际交往 国际人权公约 人权发展 刑事被告人 被告人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