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对志愿者组织负责人、志愿者及潜在志愿者的深入访谈,关注如何使志愿服务向常态化和社会化发展,如何吸引更多的、不同年龄层的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以及如何提高志愿服务组织的有效。研究发现我国的志愿服务已经呈现多样化发展局面,社会化参与渠道日益扩大。不同年龄的志愿者和潜在志愿者的参与需求和动机不同,中青年群体更看重志愿活动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以及活动是否有意义。这就要求志愿者组织根据志愿者需求的变化,加强对志愿服务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完善对志愿者的动员和管理,提高志愿者组织的有效,从而促进志愿服务的长期有效发展。

  • 标签: 志愿者 志愿服务 运行机制
  • 简介:青年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面向,志愿服务是公民社会健康状况的晴雨表。青年志愿服务从培养公民意识、促进公共参与、提升人际关系能力与职业适应、促进就业以及预防反社会行为等方面有力地促进了青年发展。因此,政府应通过完善志愿服务立法,扶持和培育志愿组织,引入服务学习课程以及鼓励家庭志愿服务等措施推展青年志愿服务,促进青年发展。

  • 标签: 志愿服务 青年发展 因果机制 推进措施
  • 简介:目前,中国志愿服务发展呈现出活跃状态.各地区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发展志愿服务组织,陆续出台政策法规;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多种类型组织涌现出来;城乡群众对于志愿服务组织的认同程度最高,迫切希望参与服务;网络志愿服务组织异军突起,创造出新颖多样的服务方式;志愿服务组织的“裂变”与“联盟”成为值得注意的新现象;各地区逐渐形成志愿服务组织发展的支持系统并发挥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中国志愿服务组织体现的社会功能在于:一是志愿服务组织体现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二是志愿服务组织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三是志愿服务组织参与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四是志愿服务组织传播文明进步的思想观念;五是志愿服务组织协助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

  • 标签: 志愿服务 组织 发展 创新 社会功能
  • 简介:家住广东中山市东区起湾社区的源叔年近70岁,身体很不好,妻子是精神病患者,经常需住院治疗,孩子年少,叛逆厌学,性格孤僻,家庭氛围不好。自从他所居住的社区开展“长青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以来,邻近的志愿者每月都会到源叔家走访,有时帮忙搞卫生,有时跟他们谈心,帮助解决源叔的“微心愿”,还经常带着他的小女儿去参加社区活动和志愿服务。现在,源叔的心情好了,妻子的精神状态有所改善,进医院的次数少了,小女儿也比之前开朗了。

  • 标签: 志愿服务活动 邻里互助 社区活动 精神病患者 性格孤僻 家庭氛围
  • 简介:20世纪末以来,全纳教育成为全球范围内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其基本理念为"加强学生的参与,减少学生被排斥"。从全纳教育的理念出发,浦东新区2家社会服务机构开展了全纳教育实践,以民工子弟的需求为立足点,为民工子弟提供多样化的参与路径和受教育机会,形成了社会服务机构开展全纳教育的两条实践路径,分别是"作用于全纳教育的环境系统"和"作用于全纳教育的公平机制"。

  • 标签: 全纳教育 民工子弟 社会服务
  • 简介:本文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调查分析大学生当前的公民素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从志愿服务与公民精神的契合入手,分析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培养大学生公民素养的可能和可行.在此基础上,从志愿服务的实践教育、服务领域、激励机制以及服务内容几个方面,分别探讨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提升大学生的公民技能、增强大学生的公民参与以及拓宽大学生的公民视野,为志愿服务提升大学生的公民素养提供思路和建议.

  • 标签: 志愿服务 公民素养 路径
  • 简介:摸清高校党员群体的诉求,畅通党员群体诉求表达的渠道是做好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工作的前提与基础。高校党员主要由教职工党员和学生党员两个群体构成。因党员这一共性身份,两个群体存在诸多诉求的一致;因教师和学生的不同身份,两个群体又存在各自诉求的差异性。

  • 标签: 高校党员 诉求一致性 诉求差异性
  • 简介:与传统的对策研究或者理论模型创设有所不同,黄海研究员出版的著作《“灰人”:德村街角研究》、《灰地—红镇“混混”研究:1981-2007》用叙事这一方法,对“街角青少年”和红镇“混混”这些处于社会边缘的青少年群体进行了描述的叙述和解释。这种以解释为主的叙事研究,为青年研究如何摆脱以对策为主的学理困境开创出了一条解释的建构进路。

  • 标签: 叙事 结构 理论 青年研究
  • 简介:10月29日,首都预青组、首都综治办组织召开北京市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联席会议。市高法、市检察院、市公安局等七家市级单位相关处室负责人参加会议,各团区县委副书记、权益部长列席会议,首综委预青组副组长、首都综治办副主任许继慧,首综委预青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团市委副书记黄克瀛出席会议。

  • 标签: 预防犯罪工作 青少年群体 服务管理 联席会 北京市 县委副书记
  • 简介:校园未成年人性侵案件频发既有校园未成年人性权利法律保护意识不强的原因,也有现行法律未能最大限度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原因。通过发布相关司法解释等以增强校园侵的司法化抗制,这是保护校园未成年人的重要途径与手段。

  • 标签: 校园性侵 法律成因 司法化抗制
  • 简介:我国现行刑事法律只有强制猥亵儿童罪和部分卖淫类罪将未成年男性纳入保护对象,前罪也只包括了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男性,存在法律的灰色地带,放纵甚至怂恿了侵男童案件的发生。最高院等近期出台的《关于依法惩治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见》,将侵害犯罪的打击范围以及受害未成年人的保护范围逐渐扩展到男性未成年人,为被侵男童的保护与救助机制的建立带来了一道曙光,可从转变性侵保护理念、完善刑法相关规定、加强性知识教育、完善家庭和学校的监护与管理、建立侵儿童的预防与控制网络以及鼓励社会公众全民监督等方面对侵男童现象加以控制和预防。

  • 标签: 性侵害 男童 抗制 救济
  • 简介:2013年遂宁会议召开后,首都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组高度重视、立即行动,会同成员单位研究市制定了北京市《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实施方案》,召开工作推进会,在全市部署启动。按照会议安排,下面我就工作开展情况做交流发言。

  • 标签: 服务管理工作 青少年群体 顶层设计 制度化 预防犯罪工作 青少年违法犯罪
  • 简介:校园侵案件日益增多的情况下,保护好学生的权利,社会工作必须面对侵带来的各种问题。构建应对校园侵的有效社会工作处遇模式,必须以学生和教师为主线,以舒缓心理压力、加强自我愈合能力和重返社会为维度,综合运用个案、家庭、小组、社区等多种社会工作专业手法才能达到目的。

  • 标签: 校园性侵 学校社会工作 危机干预 处遇模式
  • 简介:公务人员的工作动机是公共行政管理中最古老的和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本研究以北京市221名专职共青团干部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公共服务动机和组织承诺状况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探讨了团干部的公共服务动机与其组织承诺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团干部服务动机水平对其组织承诺情况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公仆热忱度和公仆牺牲度二个维度对组织承诺具有较好的预测力。

  • 标签: 共青团干部 公共服务动机 组织承诺
  • 简介: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公民对公共行为的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之间的差距相当接近,形成了一种“关系体”。这说明我国公共文明的社会程度有所增强。其主要原因是民族特质的回归作用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未来我国公共文明将会在知行趋一的引领下更具社会

  • 标签: 公共文明 关系体 社会性
  • 简介: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儿童已成为我国网络使用的重要群体.网络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因素,对儿童成长的影响逐渐凸显.儿童在上网过程中,网络环境中充斥的淫秽、色情等不良有害信息以及某些网络违法者对儿童实施的性骚扰及侵害等行为严重侵害了儿童的权益.近几年来,网络环境下侵犯儿童权益的案件频繁发生,如何有效的预防和制止这类犯罪,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减少侵犯儿童权益的犯罪行为,是我国目前应重视的问题.通过提出网络环境下儿童权益受到侵害的现状,探析网络环境下儿童权益被侵害的原因,进而提出网络环境下儿童权益保护的对策,通过完善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儿童网络安全的管理,加强学校和父母对儿童的性教育与网络安全教育等相关措施,净化网络环境,保护网络环境下儿童权益,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

  • 标签: 互联网环境下 儿童性权益 儿童性侵犯 网络法
  • 简介:关怀伦理视角作为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领域的一种独特视角,已越来越受到实务界的重视和沿用。立足内尔·诺丁斯的关怀伦理视角及其相关思想,强调在社会工作介入中的“关怀关系”的应用,尝试以香港的青少年特色服务—循道卫理中心火凤凰康和服务为载体,分析青少年偏差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并阐述诺丁斯关怀伦理视角下社会工作的介入实践与经验。

  • 标签: 诺丁斯 关怀伦理 青少年行为偏差 社会工作介入
  • 简介:青年文化与消费市场相结合,发展成为一种全球本土化的意识形态。丹麦和格陵兰岛青年消费者的现状表明,这种跨国界的市场意识形态体现为身份认同、核心-边陲以及青年文化消费方式等三种结构共性与差异。研究中所展示的青年文化的多样,超越了以往对青年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同质化趋向的认识,同时也突破了青年研究本土化的局限。

  • 标签: 青少年消费者 跨文化研究 文化理论与分析 市场细分 人类学
  • 简介:近年多发的侵未成年人案件中,对未成年被害人关注较少。这不仅不利于保护未成年人,更不利于犯罪预防。从未成年人保护角度看,预防未成年被害人化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针对被害人的第二次被害、第三次被害分别做出立法完善、司法规范、心理干预以及国家补偿的应对,以保障被害人从被害经历中恢复并重新步入社会。

  • 标签: 性侵 预防 未成年人 被害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