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4 个结果
  • 简介:卢森堡的党内民主思想是她留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今天,我们学习和研究卢森堡关于党内民主的思想,有助于我们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和教训,有助于我们党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能力.

  • 标签: 党内民主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 依法执政 卢森堡 思想 教训
  • 简介:<正>本世纪20年代,俄共(布)的党内斗争绵延不断。其中,1923年秋关于党内民主问题的争论,影响极为深远。探讨这场争论的前因后果,剖析其中的是非曲直,吸取经验教训,有助于深化对俄共(布)党内斗争历史的研究,提高对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问题的认识。

  • 标签: 党内民主 托洛茨基 党内斗争 争论 斯大林 俄共
  • 简介:摘要:由于“一把手”职位高,权力大,极易成为权力腐蚀的对象,因此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尤其重要。目前“一把手”监督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就监督客体而言,存在自我监督意识淡薄、不愿接受监督的问题;就监督主体而言,存在不重视监督、不愿监督、不敢监督和无法监督的问题;就监督过程而言,存在监督不到位的问题;就监督机制而言,存在无力监督的问题。造成“一把手”权力缺乏监督制约的原因主要包括。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影响,“一把手”权力过于集中,党内监督机构的领导体制不顺,党内监督制度不健全,党员民主权利未得到充分保障。因此,必须强化党内监督意识,增强监督主体的独立性,规范“一把手”的权力运行,完善对“一把手”的监督网络,加快相关制度建设。

  • 标签: “一把手” 权力监督 党内民主
  • 简介:摘要: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转型,必然影响以党内民主建设为重点的执政党建设,能否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准确选择党内民主建设的着力点,直接影响党的执政基础与经济社会转型目标的实现效度。当前中国社会转型与执政党自身建设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必须以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将党内民主建设的着力点聚焦于制度创新、党员主体意识培养、主体能力提升、组织结构优化以及组织肌体健康维护等重要方面,为促进政治发展、经济繁荣与社会和谐提供制度保障。

  • 标签: 社会转型 党内民主 着力点 效度
  • 简介:2004年2月6日,施罗德突然宣布辞去德国社民党主席的职务,并提议由现任社民党联邦议会党团主席弗兰茨·明特费林(FranzMüntefering)担任这一职务.与施罗德一起辞职的还有社民党总书记奥拉夫·朔尔茨(OlafScholz),其继任者将是社民党联邦议会党团的经济专家克劳斯·乌韦·本内特(KlausUweBenneter).这一人事变动在社民党于3月21日开的特别党代会上得到确认.

  • 标签: 德国 社会民主党 施罗德 辞职原因 政党政治 人事变动
  • 简介:提高党内监督的效率是搞好党内监督工作的重要话题.面对监督效率低的诸多现象,必须努力提高监督效率.要确立监督效率的目标,分析和利用好监督资源,做好监督效率测评、监督成本效益分析等工作,使党内监督工作扎实、高效率地进行,为党的执政提供有力支持.

  • 标签: 党内监督 成本 效率
  • 简介:中国共产党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瑞金时期就开始了民主监督实践的不断探索,“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及“窑洞对”是民主监督思想的具体体现.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是我国政党之间通过提意见、作批评的方式,以政党组织行为为特征的一种政治监督,在性质上体现出鲜明的民主性、合作性和表达性.全面从严治党对新时期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主监督既可以在政党之间直接进行,也可以通过人民政协来广泛开展.

  • 标签: 民主监督 多党合作 政治监督 人民政协
  • 简介:我们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推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有助于营造健康的政治生态,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应增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立足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红色基因,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完善能够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党内政治文化。

  • 标签: 政治文化 中国共产党 政治生态
  • 简介:由于社会变化,西欧民主出现了以政党政治和代议制功能弱化为特征的危机,出现了大众传媒和非政府组织等新中介替代性发展并导向直接民主民主转型,出现了直接民主演绎变质成为'极权民主'的危险.

  • 标签: 西欧民主 政党政治 现状评估
  • 简介:1918年考茨基和列宁关于民主问题的争论,对后来社会主义的发展,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历史上,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考茨基认为,列宁和布尔什维克背叛民主,而列宁则认为考茨基歪曲民主的实质。在考茨基和列宁争论的背后,隐含着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即社会主义民主是阶级民主和程序民主的有机统一。认识这一点,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思想史的研究和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 标签: 考茨基 列宁 阶级民主 程序民主
  • 简介:英国亨德里希教授论等级民主和人民民主英国知名政治哲学家,伦敦大学哲学系主任特德·亨德里希教授在1994年第204期《新左派评论》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等级民主”的长篇文章。亨德里希在该文中详细评述了目前西方流行的三种民主观,着重论述了等级民主和人民民主。...

  • 标签: 民主观 平等原则 人民民主 利益团体 平等主义 政治权力
  • 简介:这个世界从不缺乏当权者为了巩固权力而不择手段、争来斗去的故事。因此,不丹王室主动放弃“绝对权力”的民主之旅,在世俗政治的背景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 标签: 民主 王室 不丹 绝对权力 当权者
  • 简介:<正>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洲社会民主党中流行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政治民主多少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实现,目前主要的奋斗目标应是经济民主。社会党国际法兰克福宣言把经济民主说成是一切经济目标的本质,其主要内容是指生产者对生产活动过程产生影响,与资方共享决定权。当然,共决制思想并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下子冒出来的,它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无论是从这一思想的提出、发展变化还是从其在实践中的

  • 标签: 德国社会民主党 共决制 民主社会主义 经济民主 第二次世界大战 德国社民党
  • 简介:蒂利以政府行为与公民要求之间的一致性定义民主,把"将信任网络整合于公共政治之中、实现类型不平等与公共政治的分离以及削减自治权力群体的自治能力"三个方面规定为民主化的关键社会基础。他认为,当且仅当这三个方面交互发生的时候,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才能达至广泛的、平等的、有保护的和相互协商的要求,有效的、持久的民主才会出现。

  • 标签: 民主化 信任 不平等 权力
  • 简介:自20世纪80年代末,富裕的后工业消费型社会都先后经历了一场由现代化引起的价值观和文化转型。这场转型改变了原先生态共识和生态政治惯例的规范基础,实质上在一定范围内妨碍了生态价值观的实施,破坏了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这便是后生态政治理论的核心理论假设:后生态转型与不可持续发展型的政治治理。

  • 标签: 民主转型 生态政治 生态道德 不可持续发展 持续性 消费型社会
  • 简介:理性是民主的前提之一,选举民主基于个体理性的要求,认为要实现民主,就首先要规范选举,但基于个体理性的选举民主很难达到完整意义上的民主。协商民主强调公共理性。试图弥补选举民主所留下的漏洞,但它自己也并非尽善尽美。当代民主的发展与完善还有赖于个体理性与公共理性的融会贯通。

  • 标签: 个体理性 公共理性 选举民主 协商民主
  • 简介: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前,工党党内关于欧洲问题的争论并不激烈,战后欧洲联合运动并未成为工党政策的中心。工党优先关注在国内实现经济恢复和社会改革,在国际上承担一种全球责任,因此其内政的重点就是实行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和工党的“社会主义”政策,在外交上则以维护西欧安全为原则,积极推动美国插手欧洲事务,带头响应

  • 标签: 英国工党 党内 内政 外交 社会主义 欧洲联合
  • 简介:在国内学术界,民主社会主义虽谈不上是理论热点问题,但有关于它的讨论却不时泛起涟漪。然而,民主社会主义自身所信奉的多元化价值观、西欧各国社会民主党在纲领上的不同侧重以及实践中形成的不同模式,使相关理论概念异常庞杂混乱,国内对其讨论中也常常出现某些似是而非的论点。认真研究和讨论民主社会主义,前提在于对其理论和概念的系统把握,而日前由重庆出版社出版的《民主社会主义理论概念》一书对此所作的阐明,至少为我们研究和讨论德国版的民主社会主义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理论概念基础。该书是一本专业性的理论词典,之所以说它体现了德国社会民主党人眼中的民主社会主义,是因为其编者和词条的撰写者绝大多数是德国社民党的学者、理论家或政治家:主编托马斯·迈尔长期担任德国社民党基本价值委员会副主席、艾伯特基金会政治教育学院院长,在民主社会主义理论方面著述颇丰;卡尔一海因茨·克莱尔担任过社民党理事会政策、研究和计划部主任和欧盟地区委员会社民党党团主席,同时对第二国际史颇有研究;苏珊·米勒曾任社民党理事会历史委员会主席,她与书中“工会一概念”等词条的撰写者、另一位社民党学者海因里希·波特霍夫合著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史》一版再版,公认是德国社民党历史的官方权威读本。词条的撰写者更不乏大名鼎鼎的社民党政治家:长期担任该党主席和联邦德国总理的勃兰特撰写“民主社会主义”词条,《哥德斯堡纲领》经济部分的撰稿人、曾任德国联邦经济合作部部长的艾哈德·埃普勒撰写“增长的极限”、“生活质量”,时任德国社民党理事会环境委员会委员的约·莱内恩撰写“环境政策”,担任过慕尼黑和柏林市长、后来接替勃兰特担任德国社民党主席�

  • 标签: 德国 社会民主党 民主社会主义 第三条道路 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