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法学上的价值判断是指评价或判断立法规则设计或司法判决是否符合一定的价值准则的活动。侵权法的价值判断存在伦理主义和工具主义两种基本进路,前者将法律与道德密切联系在一起,后者视法律为实现特定社会目标的工具,二者各有短长,因此妥当的选择是采取一种混合主义的价值判断进路。我国《侵权责任法》以实现救济受害人之功能为主旨,采纳的是工具主义进路,这一忽视法律的道德维度的立场应予以修正。

  • 标签: 价值 价值判断 侵权法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将党的作风建设作为治国理政的突破口和重中之重。习近平在领导全党狠抓作风建设的过程中,从六个方面展示了其颇具特色的战略进路,即:从小切口着手,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全局;坚持"老虎"和"苍蝇"一起打,形成作风建设高压态势;用好民主生活会、批评和自我批评等传统党建法宝,助推当前作风建设;坚持以上率下,推动全体党员干部树立良好作风;完善制度体系,使党员干部始终保持良好作风;坚持常抓不懈,确保作风建设久久为功。

  • 标签: 习近平 作风建设 战略进路
  • 简介:在人类社会不同的历史阶段中,社会治理的工具与模式都是不一样的.工业社会是一个竞争与协作的社会,社会治理工具主要由法律和政策构成,并基于此建立起法治的治理模式;而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法律的路径遇到了困难.高度复杂性与高度不确定性的社会条件要求灵活性、具体化的治理,要求通过合作行动而不是制度来应对高度不确定的社会问题,这自然就走向了道德的路径.德治不是一种虚妄,德治最终实现的是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结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 标签: 社会治理 法治 德治 合作 后工业社会
  • 简介:社会学意义上的城市化主要指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结果是城市人口密度增加、在总人口中比重加大。从人群向城市聚集的角度来理解,城市化涉及到的主要问题是人口集中过程中群体心理转型、新群体关系的建立、社会管理方式的变化。以及以文明转型为基础的新生活方式的确立。城市化过程的难点是保证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实现权利和机会平等基础上的包容性发展。城市化目标在于随着以城市为基础的新社会结构的确立,形成城乡人群合理的社会分配结构,确保城乡协调发展。

  • 标签: 城市化 包容性 再分配
  • 简介:从理论层面看,安徽崛起必须由可能走向现实。就可能性而言,安徽的崛起是在"中国崛起"与"长三角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展开的,而且,这一社会背景既给安徽崛起带来了机遇,也给安徽崛起带来了挑战。而可能性不能转变为现实性,是因为存在着主观与客观两方面的制约因素。从现实性角度看,当我们改变了这些制约因素,使其向积极的方向转变时,安徽崛起的现实性就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展开。

  • 标签: 安徽崛起 可能性 现实性 关键因素
  • 简介:随着科技的发达和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产生了一系列生态问题与生态危机,其实质是文明的危机,根源是传统工业文明世界观的无限物化,而生态文明理念恰合人类实践需要而产生。生态文明是具体的、历史的,该理念的产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本文立于对人类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基础上。从发展社会学的角度证成生态文明理念产生的必然性。

  • 标签: 生态危机 工业文明 生态文明
  • 简介:公务员培训对提高政府绩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介绍西方各国公务员培训的种种新举措。在西方,公务员培训被视作一项系统工程,经过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课程设计、组织实施培训计划、效果评估等多个环节。作者从政府绩效管理的视角来审视这一过程,指出西方公务员培训凸显了绩效导向的特征。

  • 标签: 公务员 培训 绩效
  • 简介:我国在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管理、财政监督等方面的财税立法命途多桀,检视剖析建国以来财政立法的生成与演进的轨迹,检讨总结成败得失所包涵的经验,分析财政立法从基本形成到走向完善、从注重数量到提高质量、从行政主导到立法主导、从闭门造车到开门立法、从国家财政到公共财政,进而探寻财税立法的发展趋向,应由试验主义向法律主义转变、由工具主义向人文主义转变、由建构主义向本质主义转变、由渐进主义向理性主义转变。

  • 标签: 财税法 立法 立法主导
  • 简介:依靠法治保障人权是法治建设与人权保障从分离、结合到高度融合的历史发展结果。法治是人权保障的重要环节,法治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权,人权是衡量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尺。法治奠定了保障人权的理论基础。从法治各环节来看,立法是法定人权,执法是落实人权,司法是救济人权,守法是维护人权。

  • 标签: 法治 人权 人权保障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主题。反腐倡廉永远是党的建设问题的重要议题,目前我国党内反腐工作之所以没取得根本性的胜利,关键就在于没有从社会整体的高度来探寻解决腐败问题的根本办法。导致党内腐败根除难的困境不同,治理腐败的方法也就各不相同。总的来说,创建良好的竞争机制,疏通个人权益实现的合法渠道,加强民众法制意识教育,净化社会环境,监督惩处行贿行为,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满足公权力所有者合理的物质需求,提高公权力所有者思想素质水平是促进党的建设、实现国家发展的可行之路。

  • 标签: 党的建设 腐败之因 反腐困境 反腐出路
  • 简介:公共科技政策分析是一个颇具多样性的领域.新古典经济学、演化经济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政策科学4种理论进路各有特点.新古典经济学的政策分析非常清晰,可提供直接的政策工具;演化经济学给予科技发展一种系统的理解,可得到科技发展的结构性制度安排;STS以宽阔的视野,在政策导向、科技行为的规范、政策对科技的建构等方面具有丰富的思想和措施含义;政策科学的分析关注政策系统,为改进政策过程提供认识基础.基于对4种理论进路共性与差异的比较,提出了一个公共科技政策分析的整合的概念框架.

  • 标签: 公共科技政策 新古典经济学 演化经济学 科学技术与社会 政策科学
  • 简介: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提出,开启了政商关系发展的新进程。政府与商会的关系是新型政商关系的重要内容,因此,理解政府与商会关系的政策演变及其内在逻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政府与商会的关系实质是国家治理方式的缩影,是政治经济关系,是国家社会关系的中国叙事。通过目前关于政府和商会关系的研究的总结,发现政府与商会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商会发展合法性研究、政府与商会边界问题研究、政府与商会互动形态研究三个层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出台的有关商会发展的政策文件的梳理,认为我国政府与商会关系发展和政策演化经历了以"限制管控-规范管理-指导监管-互动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四个阶段。

  • 标签: 政府与商会关系 理论进路 政策演化
  • 简介:没有成熟的市场主体,就没有成熟的市场机制。当前我国债券市场主体架构虽已初步形成,但仍然存在投资者风险意识不足、债券特性未彰、市场监管杂乱和实质功能偏离等问题,亟须予以体系化的培育。从应然目标看,整体结构应更为健全,微观类别应充分竞争,市场主体能动态联通。从整体进路看,要注重培育与规范并重的理念内核,推进市场与监管的共同调适。从具体法制变革看,应围绕直接交易主体、监管主体及中介类主体采取适应不同类别主体定位的实质举措。

  • 标签: 债券市场 主体培育 体系架构 动态联通
  • 简介:民生问题是政府行政决策中的重点与难点,公众参与是对传统民生决策的厘革与重塑,是消解改革带来的诸多利益矛盾、冲突,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路径之一.但在此过程中也存在公众参与主体不明确、信息不对称、政府垄断公众参与启动权与反馈机制缺失等问题.基于此,在兼顾重大民生决策程序中的多元价值取向,以审慎制度构建为不断推进路径的视角下,应明确重大民生决策公众参与主体权利、推动决策信息公开与公众意见采集、完善公众参与启动与退出程序、建立健全政府反馈机制.

  • 标签: 行政决策 公众参与 民生决策中图分类号 D621
  • 简介:知情权是一项公民的基本人权,是一个国家宪政的必然要求,是现代法治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项公民基本权利,我国在知情权保护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备,公权力机关侵犯、漠视公民知情权的事件时有发生。英国和美国知情权保护的相关制度有许多值得我国借鉴的方面,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知情权保护的现状,提出一些完善我国公民知情权保障的具体建议,以求我国公民知情权得到有效保护。

  • 标签: 公民知情权 政府信息 公开 保障
  • 简介:融合民主是指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最终目标,把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这两个各自独立运行的子系统进行有机对接和跨系统融合进而构建一个新的系统,实现二者在有机结合中发挥各自特有的作用。融合民主的发展对有效建构现代国家制度、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社会善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融合民主建设的广度与深度不够、制度化程度不足与常态化缺失、发展蕴含风险是其面临的现实问题。加强理论研究与顶层设计,逐步提升融合民主的广度与深度;建立健全制度平台与保障机制,逐步推进融合民主的制度化;多举并行,规避与化解融合民主的现实风险,应成为我国融合民主建设的基本思路与发展路径。

  • 标签: 民主政治建设 “融合民主” 党内民主 人民民主 民主执政
  • 简介:在当前党中央把"四个全面"作为基本治国方略的政治新常态下,深化党代会常任制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价值。尽管常任制的两轮试点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体来看,试点地区仍比较有限,党内权力关系仍然没有完全理顺。因此,进一步深化常任制改革,重点需要解决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包括明确常任制改革的总体规划,合理配置党代会、全委会、常委会的权力;理顺党代会、党委会、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之间的关系。

  • 标签: 党代会 常任制 价值 路径
  • 简介:在权力制约和权利保障视野下解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既能为制度的长远发展提供价值基准,也能拓宽制度研究的视野和维度。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试图并且能够规范政府经济行为、制约政府经济权力,这可以从多个角度得以印证。在权利本位观念映照下,公平竞争审查的根本目的是对权利的保障;如何通过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达到权力制约之目的,关键是在肯定“自我审查”现实合理性的基础上,通过多主体的联动监督促使制度有效落实。对利害关系人、消费者及社会公众知情权的保障和外部监督的实现,第三方评估的有序展开,竞争文化的培育和强化,能够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对权利的保障,进而以权利制约权力。

  • 标签: 公平竞争审查制度 权力制约 权利保障 自我审查 权利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