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孟郊的送别主要的送别对象有亲人、同道、道士和僧侣.孟郊的人生多舛,使其送别格调低沉,内容伤感,反映了处于社会边缘诗人的心态.孟郊的送别也可以看到唐代社会下层的诗人思想变化的历程.

  • 标签: 孟郊 送别诗 心态 思想感情 亲人 同道
  • 简介:镜论》是藏族作家,主要是贵族僧侣作家奉为创作指南的一部谈文学理论和诗歌修辞技巧的书。这部书藏文叫作《》一般译为《鉴》或《镜论》,全译则为《修辞论诗镜》。实际上藏语“”(汉音译为宁俄)一词,是“美妙文雅的言辞”的意思,相当于汉语“文章”一词的含义。汉语“文章”一词,本也是“富有文采,斐然成章”的意思。同时“”这一命名,包括有、文和诗文合体三种文体在内,不仅仅指诗歌一种文体而言。因此这部书汉名译作《修辞论文镜》,或简译作《文镜论》,似乎较为合适些。

  • 标签: 诗镜论 文镜 汉音 文学理论 六义 脚韵
  • 简介:近年来学者对藏族羌姆仪式做了详细的研究和讨论,笔者在两年内,对宁玛派新龙古寺的'次九'羌姆仪式做了一些田野调查工作,将其历史、仪式流程、仪式含义以及其宗教意义等做了一些描述.其中也对金刚舞的起源,同原始宗教舞蹈与祭祀舞蹈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 标签: 古鲁寺 金刚舞 原始宗教祭祀舞蹈 田野调查
  • 简介:内蒙古根河市敖古雅乡的鄂温克猎民始终从事游猎生产,号称“使鹿部落”,他们以其独特的驯鹿文化和优良的生态习俗,践行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时代主题。敖古雅鄂温克族善待自然的民族心理告诉人们,人类和自然是统一的,绿色文明才是人类追求的真正文明。

  • 标签: 敖鲁古雅鄂温克 驯鹿文化 人与自然 绿色文明
  • 简介:以川藏公路和朗社区为例,基于田野调查以探讨旅游语境中道路与社区的互动关系,分析道路变迁对沿线地方社区产生的影响,以及边缘地区如何借助道路变迁卷入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借此寻找偏远社区去边缘化的基本逻辑。认为旅游发展背景下川藏公路实现了意义转变和功能重构,道路与社区的关系因而引申为景观空间乃至发展中的共生关系,社区被纳入道路旅游空间,实现旅游联结,推动社区从被动卷入向主动参与、从单向发展向多元现代化的转变。朗社区也依托重要道路而进入国家政策话语中并构建政治联结,边缘社区借助川藏公路而实现'旅游中心化'及去边缘化。

  • 标签: 道路人类学 川藏公路 鲁朗 旅游中心化
  • 简介:评徐治平的《散文美学论》朱慧珍散文是散文和诗的结合体。尽管在我国古代已经出现过类似散文的作品,但理论家、作家们不是将它归入散文,就是归之于。因为中国古代还没有“散文”的提法,散文也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散文”一词是舶来品,它于1...

  • 标签: 中国古典散文诗 诗美学 纪游散文 中国现代散文诗 审美特征 美学特征
  • 简介:本文从《中兴间气集》所评中唐大历诗人所处的时代与魏晋南北朝有着惊人的相似入手,探讨了大历诗歌向齐梁诗风回归的现象,着重论述了《中兴间气集》和《诗品》在审美趣味、创作方法、评宗旨上的共鸣问题,从而证明了《诗品》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 标签: 中唐 齐梁 诗歌 回归 共鸣 审美趣味
  • 简介:本文所要探讨的是藏族文学中的一种独具风格的文学体裁,藏语称“勒谐”()或“丹居”(),汉语称为格言。它以七言四句为固定形式,运用比兴手法概括出深邃的生活哲理,因而,又称哲理

  • 标签: 格言诗 比兴手法 哲理诗 文学体裁 生活哲理 七言
  • 简介:古来研究孟浩然的学者,虽已注意到其的自然特征,但多采取印象感悟的方式,或拈花微笑,难以言喻;或含混笼统,不够精确。我们认为:自然,是孟浩然山水田园的最大特征,它在孟诗中有以下三个层次的理论涵义;(1)风物天然——作为观赏对象和描写题材;(2)风格自然——作为艺术技巧饱和成熟、创作个性鲜明稳定的结晶;(3)返归自然——作为追求理想人格、高扬个性精神的归宿与极境。下面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讨论。

  • 标签: 山水田园诗 孟浩 创作个性 拈花微笑 难以言喻 艺术技巧
  • 简介:印度尼西亚马古群岛的二元社会结构与聚落模式是荷兰结构主义以及欧美文化生态人类学的研究重点。然而,本质主义以及忽视历史过程的研究视角使得马古二元社会结构与聚落模式的形成过程没有被妥善地梳理。在综合前人调查的民族志与口述历史之后,认为北方和中央-东南方马古群岛的二元社会结构分别有不同的形成过程与文化含义,北方的二元结构是当地社会复杂化的结果,而中央-东南方的二元结构是移民与土著的冲突所造成的。这两个地区不同的历史过程会导致相异的聚落模式,从北方以及中央-东南方的考古调查分析来看,其结果显示两个地区的聚落模式确实不同,符合各自的历史发展过程。

  • 标签: 二元结构 结构主义 聚落模式 民族考古 香料群岛
  • 简介:广西民族大学校长办公楼,绿意葱茏,花语鸟唱。三楼西北隅袁鼎生教授的办公室,风景尤好。窗外芳草新树,一池绿波,清风相逐,阳光明媚;室内人伴书香,散雅韵,文竹与野草相亲相长,一切都呈现出和谐整生的景象。袁教授在其间修养心性,处理公务,探索生态美学的奥秘,生发学术人生,可谓境与人谐。生于广西全州湘山湘水之间的袁教授,与大画家石涛同乡,集诗性、理性与哲性于一身。野趣横生、淘气调皮的童年生活,养成了他纯真天放的赤子心性和诗人情怀。早年在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工作期间,早登叠彩捧日出,夜赏漓江毛毛月,既能浅吟低唱出“天欲晓,最早醒来漓江鸟”的清明美好,也能挥毫出“端起天坑当酒杯”,“银河流觞唱兰亭”的气干霄云,还能飘逸出“一头老牛走来,侧听绿丝轻吐”的天态野趣。20世纪八九十年代,像郭靖转益多师一样,他吸纳诸位恩师的学术思想与学术方法,特别是导师周来祥先生的辩证方法,生发了生态辩证方法和整生范式。他潜心实践,将学术方法化成了超循环的概念运动理路。凡此种种,合塑了他的学术素质,成就了他的生态美学研究。袁教授是当代生态美学研究领域的大家之一。他的生态美学理论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创立了一整套以审美场为核心的话语体系,以整生为基座的...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