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本文论述了粤语方言的产生及造字方法,并就粤语方言存在的问题及规范化进行了探讨

  • 标签: 粤语方言字 问题 规范化
  • 简介:记号是现代汉字中的一种构字符号,多由传统的象形、指事而来。记号由记号构成,包括独体记号、合体记号、半音符半记号和半意符半记号。独体记号用其音义充当意符、声符。记号、记号对现代汉字教学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标签: 独体 合体 记号 记号字 汉字教学 类推律
  • 简介:对“焉”进行综合的考察研究,从而得出结论:“焉”是个多功能的词,可作指示代词、疑问代词、连词、副词、助词和语气词等;在句中可充当宾语、补语和状语。

  • 标签: 兼词说 代词说
  • 简介:李朝,男,汉族,陕西西安人。1987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现任青海民族大学教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传媒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文学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青海分会主任,青海吐谷浑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及秘书长等社会职务

  • 标签: 民族大学 青海 教研室主任 文学人类学 新闻传播学院 四川大学
  • 简介:阔民歌就是赫哲族民歌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嫁阔民歌依托其独特的民族地域文化,形成了其原生态、一曲多用、即兴演唱等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从音乐特征、调式节拍、曲式音阶、旋律节奏、歌词衬词等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本文的研究就是通过对嫁阔艺术特色的分析,充分挖掘出更多的民族的、古老而有价值的音乐内涵,并从中吸取少数民族音乐精髓,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赫哲族民歌嫁阔的独特魅力。

  • 标签: 赫哲族 嫁令阔 民歌 艺术特色
  • 简介:《二十六史》中的青海史料介评米海平正史《二十六史》皇皇巨册里,有一些完整的传记,如实记载了生息在青海高原上的古代民族和历史人物。将这些史料辑录出来,是一部具有很高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并且反映青海两三千年来历史发展的原始资料。本文仅将《二十六史》中关于...

  • 标签: 吐谷浑人 史料 《北史》 青海 《隋书》 额鲁特蒙古
  • 简介:《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通假注释商榷──兼评《辞海》《辞源》对某些的处置黎曙光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①是目前高等院校《古代文学》课首选的教材,其发行量居同类教材的首位,为了使这套深受广大师生普遍欢迎的教材日臻完善,本文拟就教材中的某...

  • 标签: 通假字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古今字 注释商榷 《辞源》 同源字
  • 简介:五胡十六国时期,以太行山区为基本根据地的丁零翟氏曾建立魏国,翟魏政权存在时间虽然短暂,但丁零民族活动的时间较长,与当时北方的后赵、冉魏、前燕、后燕、北魏等政权均有密切的联系,是当时影响北方政局的一支重要力量。丁零之众以勇悍著称,在当时北方政权的博弈中,起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丁零的归附与叛变往往决定着某一政权的强弱,深刻地影响了当时北方的政局。

  • 标签: 丁零 北方 十六国时期 影响
  • 简介:欧盟通过98/27/EC和2009/22/EC指令建立了以保护消费者“集体利益”为目的、阻止和预防侵害消费者集体利益行为的禁制制度。该制度在实践中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反映出原告承担财务风险、申请程序耗时过长、不同性质的程序相互交织、裁判的效力不明及执行力不足等一系列困难。中国在消费者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中可借鉴欧盟经验,明确消费者保护领域的“公共利益”范围,适度开放原告资格并对其公益诉权予以规制,通过诉讼机制确保申请程序便捷高效,通过判决效力的有限扩张协调团体诉讼与消费者个体诉讼的关系,并通过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适用,促进消费者群体纠纷解决与权利救济价值的统一。

  • 标签: 欧盟 消费者保护 禁制令
  • 简介:数字化的支持模糊了文字与图像间的界限,数字化应用正呈现出更新的人类学的表现形式,这种方式不仅是技术的更新,更是田野表现方式的创新,也是人类学必须接受的新的实践形式。在中法和国际数字、影视人类学的开放性交流中,需要在各自的传统文化脉络和快速的世界信息交流中思考"原创的思想叙述"。

  • 标签: 数字人类学 数字化 民族志影片 不浪费的人类学
  • 简介:在《老子》《庄子》里,有不少颇似成语的两相对立的四结构。这种结构从字面上看起来前后自相矛盾,但实际上似非而实在非非,似矛盾而非矛盾,似荒谬但又蕴蓄着深刻的哲理。它是老庄哲学著作里的一种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形式。

  • 标签: 四字格 老庄哲学 上德 至仁无亲 言语反义词 谓词性
  • 简介:<正>《孟子·许行》一篇中,有“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一句。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课本注:“或,句中语气词。”对“或”的词义不作任何解释,因此,把“莫之或欺”解为:“等于说没有人骗他。”《古代汉语》对“或”的解释可能根据清代王引之的《经传释词》和近人杨树达的《词诠》。《释词》:“或,语助也。《诗·天保》曰:‘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言无尔承也。或,语助耳。笺言:‘或之言有也。’

  • 标签: 古代汉语 王引之 语气词 词义 先行词 经传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