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正>1.朝鲜独立同盟的成立1937年“七·七”事变前后,在武汉有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朝鲜青年前卫同盟”,有受中国共产党影响的“朝鲜民族解放同盟”和“朝鲜民族革命党”等各种政治团体。当时在武汉的周恩来同志提出各种抗日的朝鲜人政治团体虽然政治倾向有所不同,但要在抗日的旗帜下联合起来开展反法西斯斗争的建议,在周恩来同志的引导下,1938年10月,四个抗

  • 标签: 朝鲜独立同盟 共产党 周恩来 政治倾向 民族解放 革命党
  • 简介:基于坦桑尼亚一家剑麻农场的田野调查发现,中资企业外派非洲员工呈现显著的代际差异。不同年代的人群之所以结缘非洲,经历了从国家层面的政治主导、集体层面的职业选择,再到个人层面的海外锻炼的演变过程;在适应非洲方面,则表现出个人的融入、企业的本土化、整体不适应的显著不同。代际差异的背后是中国对非政策不断调整,国家与个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不断转型。为此,中资企业应该建立现代化的跨国人才选拔机制、完善外派员工的服务保障体系、推进企业本土化和远程办公。

  • 标签: 外派员工 代际差异 非洲 中资企业
  • 简介:以坦桑尼亚R乡内农场为例,对海外中资国企的治理及权力机制进行深描解析。研究表明案例农场的空间治理是围绕差序凝视为机制展开的:治理是围绕“中国人的办公室”对厂区的“凝视”进行的;被凝视的空间存在着“物钱优先”的差等次序;空间的差等次序形塑建构了空间及人的表征。差序凝视不但改变了正式的组织科层,而且还在关系文化中再生。同时,其在主体语境、视域的限度、权力在场性三个方面与全景敞视存在不同,而这也构成了空间治理的中国性的三维度。

  • 标签: 海外中资国企 空间治理 差序格局 凝视
  • 简介:目前关于中国在非投资的研究呈现为西方中心主义、以中国为中心、全球体系三类视角的叙事格局,而有关非洲本土历史的视角较少。为此,本文基于坦桑尼亚一家中资企业及所在剑麻产业的发展历史,深入分析了该公司的运作逻辑中受到的当地剑麻发展历史的影响。本文认为,中国资本"走出去"的过程也是嵌入东道国当地历史的过程,中国资本延续了坦桑尼亚剑麻产业百年来形成的基本范式,体现在生产经营方式的选择、劳动力短缺的应对和资本的积累方式三个维度。虽然中国资本带来了一些新的元素,但没有结构性改变,因为坦桑尼亚剑麻产业基本范式的背后是始于殖民时期并一直持续的西方国家主导下的"中心—外围"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

  • 标签: 中国资本 走出去 运作逻辑 嵌入 非洲历史
  • 简介:中国汉族的村落、宗族与民间信仰的仪式和象征历来为汉学人类学家所关注。文章选取华北地区一个典型的汉族村落——村,基于春节期间的祭祖仪式对该村落祖先崇拜的信仰和仪式以及村落的宗族组织进行了考察,探究了祖先崇拜的原因及重要的象征体系——“家堂”,并分析了“院”的形态和作用,认为民间信仰和仪式对家族整合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村落 祭祀 家族 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