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在我国三江源区的生态系统中,最脆弱的生态环节就是冻土层,而覆盖其上的腐殖质层和泥炭层又是保护脆弱环境的命根子。因此,在三江源区的人类活动只要不去干扰这种环节,其生态系统就是安全的;如果人类的活动冲击到了这种脆弱的生态环节,就会出现生态灾变。藏族传统生计方式的"不动土的农牧混合经营"、"转场浅牧"与"多畜并牧"以及对野生动物的保护等,正与三江源生态系统相耦合,使其稳定延续了上千年。可见,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是一个文化的概念,其实质是特定文化对特定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

  • 标签: 藏族 三江源区 游牧生计 冻土层
  • 简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源性哲学范畴之一,它与人类审美意识集中表现的艺术,耦合共生出作为艺术本体的“”。由场到气象、气韵的“”之律动过程,与艺术的生态路径耦合关联。场生发出艺术生境,气象生成艺术意境,气韵生动造就艺术审美精神。由此,艺术的生发规程,与“”的运生路径耦合共进,共促艺术的经典化与生态化。

  • 标签: 艺术 耦合 整生
  • 简介:历代《诗品》研究者大都认为宋以前《诗品》并未受到诗家的普遍关注与接受,在诗学研究上没有多大影响,本文欲从重要的唐诗选集《中兴间集》的选评用语、品评体式以及高仲武诗学思想的理论倾向与品评标准等方面入手,通过具体的比较、归纳,认为钟嵘《诗品》是高氏选评《间集》时全面借鉴的具体范本,这是《诗品》并非晦于宋以前的一个明证。

  • 标签: 品评标准 品评体式 诗学思想 理论倾向
  • 简介:曹丕在其著名的《典论·论文》中,第一个以命题性的方式确立了“”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至此,“”作为核心概念之一,便时隐时现地贯穿着整个中国古代文艺学理论,并被广泛地用来阐释和说明文艺创作与欣赏诸问题,甚至被古代艺术家们理解为文艺活动的原始动力,以及文艺作品的艺术生命之所在。然而,这种在曹丕看来是作家所不可或缺之“”,究竟是什么呢?或者说,站在现代文艺美学的高度来透视,这种“”的基本含义、基本性质以及特殊功能是什么呢?

  • 标签: 曹丕 《典论·论文》 文艺创作 文艺活动 文学创作活动 文艺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