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3 个结果
  • 简介:跨期选择需要决策者对未来不同时间点损益之间做出权衡与取舍,涉及对未来时间长度知觉。本研究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用周期把一段连续时间分割成不同部分时(比如把未来时间划分成本周和下周),他们对未来时间长度知觉就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跨期选择。实验1控制配对跨期选项客观间隔时间不变,发现相对于两个奖励选项在同一周期条件(比如同周),选项分布于不同周期时(比如跨周)被试更愿意选择结果小而早选项(smallerandsooner,SS)而非结果大而迟选项(1aterandlarger,LL)。实验2结果则显示,跨时间周期现象是由于周期分割点存在,引起被试对选项间时间间隔知觉变长,进而选择SS所致。

  • 标签: 跨期选择 跨时间周期效应 时间间隔
  • 简介:旨在探讨颜色属性对基于时间图形预览搜索影响及其机制。实验采用视觉标记实验范式变式考察三种颜色图形刺激预览收益。结果发现:搜索与旧干扰物相同颜色靶子和搜索新异颜色刺激并未出现反应时差异,而且,两者都快于搜索与新干扰物颜色相同靶子。这说明,在图形刺激预览搜索中,观察者没有主动抑制旧干扰物颜色,而是主动加工新出现刺激。还探讨了基于颜色标记抑制机制和主动非抑制机制。

  • 标签: 预览搜索 预览收益 颜色 视觉标记
  • 简介:采用中性抽象名词探测在再认测试和自由回忆条件下自我选择权效应。实验一采用选择与迫选方式考察抽象名词在再认条件下自我选择权效应;实验二进一步验证被试在我选择和他选择条件下对抽象名词自由回忆差异。结果表明:无论在再认测试还是自由回忆测试,被试对自我选择抽象名词记忆数量都显著高于迫选和他人选择条件下抽象名词记忆数量,中性抽象名词表现出了自我选择权效应,拓展了前人使用假词时在自由回忆条件下未表现出自我选择权效应。因此,自我选择权效应在自由回忆条件下可以存在于抽象名词水平上。

  • 标签: 自我 选择权 自我选择权效应 记忆 抽象名词
  • 简介:本文阐述了运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对一名大学生学习分心问题进行干预,分析其心理机制,并运用放松训练替换该来访者原有不正确程序,以达到理想学习状态。同时强化来访者已有的控制情绪方法,减少情绪对对学习,生活影响。

  • 标签: 学习分心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 放松训练
  • 简介:本文主要论述了一名大学生恋爱心理问题临床技术干预。运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对该大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在暗示学习条件下给予来访者正确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使其能够运用正确知识进行思维,自觉调节自身情绪,以积极、理性态度面对恋爱中所遇到各种问题,调节恋爱问题与正常学习、生活之间关系。在正确引导之下,恋爱关系可以成为促进大学生进步动力。

  • 标签: 恋爱 元认知干预技术 暗示学习
  • 简介:本文运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对一名存在人际问题大学生进行了诊断和干预,揭示了来访者人际问题形成过程,并且经过七次干预,来访者已经能够正常和同学进行交往,并且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体验到积极情绪。

  • 标签: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 人际问题 焦虑情绪
  • 简介:后悔是一种基于认知高级复杂社会性消极情绪。文章根据张洁海(1999)对事件类型划分,在kahneman关于后悔做/不做效应(1982)和标准理论(1986)基础上,结合以往研究证据,认为一类事件后悔表现为“做效应”,二类事件后悔表现为“不做效应”。

  • 标签: 后悔 做/不做 事件类型
  • 简介:为考察儿童对说服行为理解及其与自身作出说服行为之间关系,以及心理理论在其中发挥作用,研究采用情境故事法,考察72名3-6岁儿童(M=4岁10个月,SD=9.72月)对说服行为理解、自身做出选择性简单说服行为、互动性复杂说服行为和心理理论(包括错误信念理解、情绪心理理论等)。在控制了年龄、性别和言语能力后,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只有心理理论能直接预测儿童简单说服行为;而说服理解对儿童复杂说服中采用正面说服策略次数影响则受到了心理理论调节。结果表明,儿童对说服行为理解和心理理论能力共同决定了其主动作出说服行为。

  • 标签: 学龄前儿童 说服 说服行为 说服理解 心理理论
  • 简介:通过个案跟踪和控制实验探讨了词汇飞跃本质。研究结果表明命名洞察力具有现实性,且词汇飞跃与命名洞察力出现紧密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儿童词汇量快速增长原因。命名洞察力获得促进了词汇快速增长,标志着儿童建立起词汇与指称之间匹配关系。词汇飞跃之后,儿童很快建立起词语间符号关系,并最终促进了儿童语法发展。基于此实证结果,本研究还建构了诠释词汇飞跃本质理论模型。

  • 标签: 词汇飞跃 命名洞察力 实证研究 理论模型
  • 简介:研究以独裁者博弈任务为载体,考查了小学儿童分享行为发展趋势,并探讨了不同来源正向反馈信息对于儿童分享行为促进效应。研究随机选取了小学二、四、六年级学生共386名,每个年级三个实验组在自然分享条件后分别接受来自权威、同伴和自我正向反馈信息,继而完成后续任务。结果表明:(1)在自然分享情况下,六年级儿童分享数量显著多于二、四年级儿童分享数量;随着年级升高,儿童从倾向于利己分享逐渐转为以平分为主;(2)来自同伴和权威正向反馈可以提高二、四年级儿童分享数量;自我评价正向反馈明显提高四、六年级儿童分享数量。结论:小学儿童分享数量和进行平分的人数比例都随年级升高而增加,来自同伴、权威和自我正向反馈分别适用于特定年龄阶段儿童分享行为促进。

  • 标签: 小学儿童 分享行为 正向反馈 反馈来源
  • 简介:心灵健康指情绪、心智、心理和身体健康。中医认为这些能量之间存在着微妙相互联系,而人通过宗教行为实践则使他们彼此补充,达到自性认知,从而在建立精神和心理健康上发挥了重大支持作用。治疗过程是从深度心理学角度讨论,并提出如何运用宗教促进心灵重新平衡以恢复健康。本研究同时也结合对孩子健康幸福有重要影响家庭关系探讨。本文核心部分展示了一系列个案研究,来阐释对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研究工作应用。这些案例体现了荣格思想,即心灵健康和个体对完整性追求相关。一旦追求受阻或遭破坏,人就会出现症状,从而寻求治疗,或转向宗教或参与其他文化习俗来寻求医治。人们通过冥想、祷告、诵经、音乐、密宗艺术、密宗礼佛、圣餐礼和朝圣宗教习俗让一些非理性事物进入他们精神领域,促成内心再平衡以恢复健康。荣格强调研究深层无意识(他称之为“灵魂”或“自性”)中非理性,他认识到实现健康需要平衡心灵中对立成分,特别是有意识与无意识。应用建立在道教太极图之上平衡和转化循环不息原则,本文讨论了四个家庭治疗过程。中国宗教与它古代文化相互交织而不可分离,在这一终极平衡原则根基上,中国宗教和宗教组织处在一片理想土壤中,对治疗过程和完整性平衡过程发展具有帮助。

  • 标签: 荣格 心灵健康 平衡 完整性
  • 简介:选取大学生被试,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实验设计考察不同评估反馈类型(个体反馈,任务反馈,社会反馈,无反馈)对大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影响。结果发现:(1)随着时间推移,4组成绩均升高,任务反馈对学习成绩有积极影响,其余三组无显著差别,评估反馈与动机水平交互作用不显著;(2)任务反馈能够提高大学生学习动机,其余三组降低学习动机。

  • 标签: 评估反馈 学习动机 学习成绩 干预
  • 简介:文章以“集体主义—个体主义”这一基本文化差异维度为基础,围绕文化、基因和大脑之间关系,介绍了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研究显示当人类执行各种文化任务时,那些为人类生存提供有力帮助基因会被选择和保留下来;在自我表征,注意和知觉,决策、情绪和意向推断等心理状态或过程上“集体主义—个体主义”文化差异都可追溯到脑功能差异。研究者先后提出社会脑假设、文化—基因协同进化论、神经—文化交互作用模型等理论来解释基因、文化与大脑交互作用现象。文章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问题,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 标签: 文化差异 集体主义-个体主义 基因 大脑
  • 简介:采用Most(2000)持续动态实验范式,以圆圈、抽象面孔和真实面孔为非期望刺激,研究其生态意义信息对无意视盲影响。研究发现:(1)相对于正性面孔和中性面孔,被试对负性面孔作为非期望刺激时觉察率更高;而对正性面孔和中性面孔作为非期望刺激时觉察率无显著性差异;(2)相对于圆圈,抽象面孔和真实面孔作为非期望刺激觉察率更高,而抽象面孔与真实面孔作为非期望刺激时觉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负性、精细非期望刺激无意视盲率更低,即生态意义信息强非期望刺激更易捕获注意。

  • 标签: 无意视盲 非期望刺激 生态意义信息 注意捕获
  • 简介:本研究使用儿童一般性信任信念量表和卡特尔十四种人格因素测验,考察8-12岁小学儿童信任倾向年龄特点,以及人格特征对其信任倾向影响。结果显示:(1)三个年龄组儿童之间在信任倾向发展上存在显著年龄差异,即随着年龄增长,信任倾向水平越来越高,并且女生信任倾向要显著高于男生。(2)人格特征各维度与信任倾向之间偏相关(控制性别)在不同年龄是不同。随着年龄增长,与信任倾向有显著相关维度越来越多。即在8岁组中,只有聪慧性与信任倾向有显著相关。在10岁组中,人格特征中自律性和紧张性与信任倾向有显著相关。而在12岁组中,除了自律性和紧张性与信任倾向相关与10岁组相似外,乐群性、稳定性、兴奋性、轻松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都与信任倾向有显著相关。(3)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发现,8岁组中只有聪慧性对儿童信任倾向有显著预测作用,10岁组中只有自律性对信任倾向有显著预测作用,而12岁组除了自律性仍有显著作用外,还增加轻松性这一人格特征。

  • 标签: 信任倾向 人格特征 小学儿童
  • 简介:婚姻承诺和婚姻质量关系近年来是婚姻研究领域关注重要课题。承诺是保持婚姻意愿,会导致婚姻中牺牲行为产生。然而,承诺和牺牲对婚姻质量影响至今并没有得到一致结论。那么,承诺对婚姻质量影响不一致是否是因为牺牲所起作用不一致导致?以往研究并没有得到探讨。为此,从北京选取389对夫妻,采用夫妻独立作答方式,对他们婚姻承诺,牺牲行为和婚姻质量进行测查,以探讨婚姻承诺、牺牲与婚姻质量关系,以及牺牲在婚姻承诺和婚姻质量关系间作用。结果发现:(1)丈夫对婚姻承诺和婚姻质量感知显著高于妻子;并且丈夫比妻子报告有更多“行动服务”上牺牲行为。(2)夫妻婚姻承诺对自身牺牲频率和婚姻质量均有显著预测作用,同时妻子婚姻承诺还对丈夫婚姻质量有显著预测作用。(3)丈夫牺牲频率在丈夫婚姻承诺对自身婚姻质量影响中起着完全中介作用。同时,丈夫牺牲频率也能显著预测妻子感知到婚姻质量,而妻子牺牲频率在本身对双方婚姻质量均无直接或间接预测作用。说明丈夫牺牲行为对婚姻关系有非常重要作用。

  • 标签: 婚姻承诺 牺牲行为 婚姻质量 夫妻
  • 简介:在北京社区方便取样,共招募有效被试599名,平均年龄为67.50±5.1岁,平均婚龄为41.9±6.5年。要求被试完成限时5分钟自传体记忆快速提取访谈和《老年人夫妻依恋问卷》。从时间分布、情绪效价和依恋风格影响几个方面考察了老年人婚姻相关自传体记忆数量特征。研究结果发现:(1)老年人提取积极婚姻自传体记忆事件时间分布曲线近似U型,存在新婚效应和近期效应;消极事件分布则不存在近期效应;(2)被试回忆总积极事件数显著大于消极事件数,从新婚期到空巢期各婚姻阶段积极事件数也都显著大于消极事件数,即在婚姻自传体记忆提取中,老年人对积极事件存在偏好;(3)依恋风格不同个体在婚姻自传体记忆数量上存在差异:依恋风格为安全型、专注型和冷漠型个体回忆积极事件均显著多于消极事件,恐惧型个体则无显著差异。

  • 标签: 自传体记忆 老年人 婚姻 时间分布 情绪效价 依恋风格
  • 简介:目的:为了发现当代初中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关系,为了给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共发放162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55份,采用spssl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1)初中生自我同一性水平在“过去危机”、“现在自我投入”、“将来自我投入愿望”这三个维度上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存在年级差异。在“现在自我投入”这一因子得分差异不显著,在“过去危机”这一因子上得分七年级与九年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在“将来自我投入愿望”这一因子上得分差异显著。(2)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性别和年级上差异。(3)初中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相关。

  • 标签: 初中生 自我同一性 心理健康
  • 简介:从内隐和外显两种角度探讨负面评价恐惧性别差异。采用简式内隐联系测验(BIAT)和简明负面评价恐惧量表(BFNES)两种测量方法,实验共72名被试,每名被试先进行简式内隐联系测验,再完成简明负面评价恐惧量表,并借鉴不同方法对两种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被试内隐负面评价恐惧与外显负面评价恐惧不存在显著相关,结果产生实验性分离;(2)负面评价恐惧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3)但有趣是,不同性别被试内隐和外显负面评价恐惧分离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男性外显负面评价恐惧低于内隐负面评价恐惧,而女性结果刚好相反,其外显负面评价恐惧高于内隐负面评价恐惧。这些结果表明被试内隐和外显负面评价恐惧虽然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但不同性别被试内隐负面评价恐惧和外显负面评价恐惧内部存在不同组合状况。

  • 标签: 负面评价恐惧 性别差异 内隐测量 外显测量 FEAR of
  • 简介:以1030名12~21岁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青少年外部问题行为与媒介不良接触、道德推脱、移情之间关系。结果显示:(1)青少年外部问题行为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且在青春中期和晚期显著高于青春早期;男女生外部问题行为在青春早期没有明显差异,但在青春中期和晚期,男生外部问题行为明显高于女生。(2)道德推脱在媒介不良接触与青少年外部问题行为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这一中介作用过程又受到移情水平负向调节,因此道德推脱对青少年外部问题行为影响是有调节中介效应。

  • 标签: 青少年 媒介不良接触 道德推脱 移情 外部问题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