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精神分析是从神经症和精神病的治疗实践中发展出来的一个非学院的心理学派,它强调用临床观察法研究人的病态行为,探索无意识、情欲、动机等人的深层心理,并以此对人的心理和人格做出解释。弗洛伊德、弗洛姆和埃里克森等精神分析大师,通过人的病态心理,探讨了宗教与人的心理的密切关系,从而得出宗教对人心理建设的重要性的结论。

  • 标签: 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 弗洛姆埃里克森
  • 简介:本文从宗教和精神性定义的历史出发,梳理了两个概念的形成、发展,指出了定义两者的困难和挑战,从不同维度论述了如何定义两个概念,论述了两者的相互关系,并且指出要关注两个概念的社会维度以及文化影响,最后提出定义两个概念的三种方法,并且指出近年来逐渐出现的一些相关的研究问题。

  • 标签: 宗教 精神性 社会维度 文化
  • 简介: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国内外对宗教性这一概念的心理学研究进展,根据侧重的角度列举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概念,将容易与宗教性这一概念混淆的精神性和精神信仰进行了区分。并在分析常用的宗教性测量工具基础上,总结出了影响宗教性的因素,提出了对宗教性研究的新方向。

  • 标签: 宗教 宗教性 精神性 心理测量
  • 简介:文化心理学独立成为一门学科已有30余年,但其研究成果对理解信仰改变体验的贡献却非常有限。在本文中我们提出“宗教的文化心理学模型”,并以这一全新的理论框架对LewisRambo和CharlesFarhadian的著作《牛津宗教皈依手册》进行分析。该手册所汇集的论文以个体或/及其社群的重大信仰转变为主题,并对之做了广泛、多视角的讨论。本文对《手册》中与文化心理学理论相符或相悖的案例加以分析,并着重探讨了自我、社群和宗教的本土化理解,以及如何应用本土化的视角去解读宗教信仰的改变。在宗教的文化心理学视角下,文化、心理和宗教现象是相互交织、彼此影响的关系结构。因而无论微妙细致或极端激进,从一种文化/心理世界向另一种文化/心理世界的转化都是一次重大的转变。我们将引用《手册》中三个灵性信仰改变的事例(分别来自穆斯林、基督新教和传统犹太教)以及其他一些宗教的文化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对前述观点加以剖析。

  • 标签: 文化心理学 宗教 皈依 灵性信仰转变 改变
  • 简介:Y模型的运演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系统内部各结构之间存在着不同力的作用。在个体力比多驱动下,个体自我和群体领袖之间的投射与认同的互动过程,造就了人类群体的全部活动。就投射来说,在Y模型中个体力比多驱动潜意识中的本能和各种情结的欲望,在快乐原则的引导下打破意识阈限的防御机制,力比多通过群体领袖进入无意识的群体场域形成联系各成员的感情纽带;就认同而言,在Y模型中群体领袖将自己的意志置于群体理想之中,并向个体理想渗透,在无意识的群体理想向个体无意识的超我植入领袖意志的同时,需要通过催眠、暗示、模仿等手段来打破群体与个体之间的意识阈限,最终使得同一客体世界置于个体相同的超我位置,以达到对群体领袖的认同和个体间的彼此认同。宗教教会是人为形成的群体,它的有效运行需要Y模型中各种要素力量配合,并防止其结构的改变和解体。本文试图构建弗洛伊德群体宗教心理思想的Y模型及其运演法则,以期对中国宗教心理学学科构建有所帮助。

  • 标签: 弗洛伊德 群体宗教心理思想 力比多纽带 Y模型
  • 简介:宗教心理测量是宗教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基石,它在英美宗教心理学研究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英美传统中这样的宗教测量其背后有着研究者无意识的前提假设,有英美对理性、逻辑和科学性的追求。本文是对英美各类宗教心理测量方式和理论的尝试性归类,以每一种测量理论形成的思路为起点,进行探讨和分析。即每一种理论的思维逻辑是什么。本文提出,在我们应用和研究这些理论时,能够意识到这些理论建立时预先所含的假设,能够更好地把握它们的应用范围。

  • 标签: 宗教测量 实证研究工具 量表编制
  • 简介:宗教对于美国国内和国际关系的影响已经被世界上曾经发生的大量暴力和战争行为所印证。本文将专门探讨宗教在美国国内和国际冲突与解决进程中作为一种意义系统的独特角色。首先,简要探讨宗教作为单一或综合意义系统的概念;其次,分析作为意义来源的宗教影响美国国内和国际关系的不同渠道与途径;再次,剖析作为意义来源的宗教促成暴力或和平的具体过程;最后,探讨宗教研究本身和相关的政策启示。

  • 标签: 宗教 恐怖主义 意义 和平 心理
  • 简介:在世界性宗教(如基督教和佛教)传入中国少数民族群体以前,几乎中国所有少数民族都拥有形态各异的原生性传统与灵性观念。彝族约占我国总人口的0.6%,大多居住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彝族的原生性宗教可称为毕摩宗教,它由祭司毕摩创建与传承、通过经文和仪式传播,以祖先崇拜和仪式实践为主要内容,反映了彝族独有的哲学观念和疾病治疗方式。本研究基于四川省凉山州的关姑县的预调查田野数据,共访谈了2名毕摩祭司和5名信徒。根据苦难的认知、情感表达和求助行为等类别,我们对根据被访者的访谈稿进行了编码和分类。我们发现,彝族毕摩信众的苦难经历大多集中在财务困境和家庭压力上,他们更多地寻求外在参照点(externalreference)来表达苦难相关的情感,更倾向于将苦难归因于超自然(supernatural)的力量,并更多地寻求强关系(strong-ties)的帮助。未来的研究应检验本土化苦难理论在彝族民众中的有效性。

  • 标签: 少数民族 中国 民间宗教 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