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晚清以降,基督教和佛教的相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不但有助于东西文化的交流,对基督教、佛教各自在华发展也不无裨益.早期新教来华传教士大多并未对佛教引起足够重视,李提摩太则不然.他在中国传统佛教研究上用力甚勤,而他对佛教的研究也影响了一批来华传教士和本土基督徒学者.

  • 标签: 中心基督教 传教策略 传教士李提摩太
  • 简介:曹云祥(1881~1937)曾任清华校长,是民国时期出色的外交官、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巴哈伊信仰在华最主要的传播者和翻译者。学界对曹氏的研究大都集中于其外交活动、教育思想和社会活动。近期的一些研究开始关注其宗教译介活动,不过有待具体深入。本文通过搜集、核对大量中英文文献,厘清了曹氏的译述范围,再现了其译述经过,并初步探讨了其翻译策略

  • 标签: 曹云祥 翻译 宗教 巴哈伊
  • 简介:在彝族宗教丧祭仪式中,彝族人的灵魂有三,其宗教丧祭仪式主要是对这三个灵魂的一系列“处置”。彝族人的“三灵”以及“三灵”的具体灵魂形式,是彝族先民在由游牧逐步走向农耕这一过程中的产物,彝族宗教“三灵”观念以及一系列的仪式,是形成今天中国彝族民族性的基本结构性要素。“三灵”的出现“铸构”了今天的彝民族,也可以说“三灵”是彝族人之所以为彝族的基本表现。

  • 标签: 三灵 彝族宗教 彝族丧祭仪式 彝民族性
  • 简介:戒律东传是唐朝佛教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菩萨戒不仅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还经海上丝绸之路流传至韩国、日本。中日两国僧侣在菩萨戒传入日本的过程中作出重要贡献,鉴真东渡缘于弘扬戒律,不仅成功创建日本律宗,成为律宗初祖,还广授菩萨戒,将菩萨戒正式传入日本。最澄入唐求法,回国后创建日本天台宗,一生致力于弘扬菩萨戒,不仅促成大乘戒坛的建立,还明确提出大乘律宗概念,设计出天台宗菩萨戒的师资传承谱系,使菩萨戒在日本得以兴盛,进而改变了日本的戒律传统和佛教发展方向,意义深远。

  • 标签: 菩萨戒 鉴真 最澄 日本
  • 简介:本文从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Nord)提出的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的角度,对美籍华人学者余国藩(AnthonyC.Yu)和英国汉学家詹纳尔(W.J.F.Jenner)两个《西游记》译本中佛教用语的翻译策略进行了对比分析。余译本为了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让更多的西方读者了解佛教文化,主要采用文献型翻译来传译原文中的佛教用语。与此同时,余译本也考虑到了目标读者的阅读需求,常采用梵文加注释的翻译方法,在传递原文信息的同时,也较好地将原文中佛教文化渗透到读者中,使译文读起来更具异国情调。而詹译本为了更加流畅地传递原文信息,使译文可读性更强,倾向于主要使用工具型翻译,如能在译入语文化基督教中找到类似的意象,多采用直接套用法。尽管两位译者所秉承的翻译理念有所不同,但其译作各有所长,受到东西方学术界的高度赞扬与肯定,以及西方读者的喜爱。本文认为以传播宗教文化、为研究者提供研究资料为目的时,译者宜主要采用文献型翻译;以提高译文在西方普通读者中的可读性为目的时,宜主要采用工具型翻译。

  • 标签: 文献型翻译 工具型翻译 《西游记》 佛教用语 翻译策略
  • 简介:道教文献向来难读,历代注释歧义百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道教思想是建立在隐喻概念之上。这些隐喻概念潜在地制约着道教理论推论的起点和方向。考察道教隐喻的构成理据,对道教隐喻概念的相互关系、定名、内部层次、语义系统进行研究,建设道教隐喻语料库,不仅在道教语言研究、道教词典编纂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开拓道教学新的研究模式和研究方法具有重要价值。论文对国内外的道教隐喻研究、道教隐喻的识别、道教隐喻语料库建设的基本原则及语料库结构、道教隐喻语料库研究的方法等进行了探讨。

  • 标签: 道教 隐喻 语料库
  • 简介:关于瑶族宗教与道教关系的认识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认为瑶族宗教深受汉族道教影响,严重道教化,这种观点肇始于江应樑,获得国内外与不同时期的广泛呼应,成为关于瑶族宗教与道教关系的主流观点,其后的胡起望将瑶族宗教提升到与藏传佛教并列的高度,称为“瑶传道教”,徐祖祥等人沿用此概念并作了系统的研究。第二种观点认为瑶族宗教与道教形似,而实质上并非道教,这一观点得到赵家旺等人的赞同,并进一步论述瑶族宗教与道教是在相同源头下的两种不同性质的宗教。第三种观点认为二者是互化关系,以张有隽、张泽洪等人为代表。对此问题的探讨目前在资料的搜集整理、学术的讨论与争鸣、国际学术交流互动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整体性的宏观研究、媒体(尤其是新媒体)的介入对瑶族宗教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仍有缺憾。

  • 标签: 瑶族 宗教 道教
  • 简介:以五台山为代表,唐代河东地区佛教发展迅速,境内旧存和新建佛寺众多,寺院林立,各州县均有佛寺分布。受自然条件限制,在经济、政治、交通、人口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之下,佛寺分布呈现不同特点,密集程度不一。对于佛寺分布的研究,可以认识唐代河东地区佛教的发展情况。

  • 标签: 唐代 河东佛寺 分布特点 影响因素
  • 简介:戒律为佛法之生命.佛法住世久暂,无不以是否制戒摄僧而定.佛陀制戒之本怀,即在于此.《善见律》明确指出:“毗尼藏者,是佛法寿,毗尼若住,佛法亦住.”戒律之存亡,实为佛教法身慧命之所系.中国佛教千百年来绵延不绝,灯灯续焰,有赖义通大乘、被机最广的《四分律》一系.而《四分》一系之开宗弘化、护法安僧,则全仗历代祖师沥血呕心的辛苦经营.魏晋六朝,律法西来,祖师们摩顶放踵、箪路蓝缕,奠定百代基业.隋唐盛世,道宣律师横空出世,综论百家,逡巡千里,于终南山著书立说、创宗明义,从此南山一脉法海横流,树立万世不拔之基.近代以来,佛法衰微,律事难兴,有弘一大师风华绝代,苦身焦思,难行能行,矢志弘律,使不绝如缕之律学大著僧海,普及四众,近代佛教得以律幢再树,戒学重光.

  • 标签: 佛教戒律 戒律研究 民国佛教
  • 简介:两汉之际,佛教经由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从印度传播到中国,积极主动地与中国社会制度、思想文化、民众生活激荡融合,逐渐形成了丰富璀璨的中国佛教.反思中国佛教的发展,每个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的时代需求,也是佛教“契理契机”精神的具体体现.清末民初,西方文化的传播,国家与民族的危机,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人生佛教”或“人间佛教”应运而起.

  • 标签: 人间佛教 佛教研究 研究论丛
  • 简介:一、标题:标题应简明扼要,反映论文主旨,尽量避免采用副标题。须附录英文标题。二、提要:200字左右,简明记述论文梗概和重要内容。不加评论,不补充解释,不交代写作背景、写作意图、研究方法、前人成果等。

  • 标签: 格式要求 教学研究 稿件 副标题 英文标题 补充解释
  • 简介:佛教与科学是两种不同的知识体系。从美国对佛教和科学关系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两者既有许多根本性的差异,也存在对话的机会和要求。佛教的开放性和批判精神保障了其科学性和正确的发展方向,使其能够就宇宙和人生的本质提出深刻的见解,同时也能够在哲学层面与科学相容。在此基础上,佛教可以与科学在自然环境、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等不同领域互相借鉴,协力解决人类面临的种种问题。

  • 标签: 佛教 科学 兼容 美国
  • 简介:彝族图腾崇拜是远古彝族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的缩影,其种类丰富、内涵独特,一直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在虎崇拜和葫芦崇拜方面,刘尧汉和易谋远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学术论战,这场论战把彝学研究推向高潮;在竹崇拜方面,“彝族图腾分裂和流变”形式的发现和“西南竹崇拜文化圈”概念的提出,使彝族图腾研究上了一个台阶。彝族图腾崇拜研究存在一些问题,也面临新的方法论的挑战,未来的彝族图腾研究任重道远。

  • 标签: 彝族 图腾崇拜 虎图腾 葫芦崇拜 竹图腾
  • 简介:一、下华严寺的历史渊源著名的辽金古刹大同华严寺.原称“大华严寺”,始建于辽,重建于金,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区下寺坡街北段西侧.是一处典型的汉文化和辽金文化相结合的佛教寺院古建筑群,是我国辽、金时期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华严宗的重要寺庙之一,

  • 标签: 佛教寺院 华严寺 大同市 艺术研究 彩塑 历史渊源
  • 简介:马丁·路德当年翻译的《圣经》影响了整个欧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他采取的翻译策略与他的宗教思想有着直接的联系。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马丁·路德宗教思想的两个重要观念——应许恩典和平等解释权,特别是后者带给翻译研究的启示。

  • 标签: 理解 权威理解 解释权 判断权 翻译研究
  • 简介:在当今世界,宗教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更是国际交流无法回避的部分。我国和西方最早的翻译活动皆源于宗教典籍的翻译。宗教翻译属文化翻译之一种,目的性强是其显著特征。宗教经典和典籍作为民族灵性文化和信仰体系的载体,其翻译可谓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中之重。

  • 标签: 典籍翻译 宗教典籍 本原性 意义 有机组成部分 日常生活
  • 简介:中华民国的建立,不只是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体制,同时还把封建体制下凝固的文化传统摆在了新时代的激变与转折之中.新型的民主共和体制,要求国家政权与文化与此相应,旧有的一切适应封建体制的政治结构与文化传统通通需要转变自身.于是,文化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学术界出现了反传统的研究趋势,思想界则有新学与旧学的激烈辩论.打倒孔家店也好,推行白话文也罢,尝试汉语拉丁化,提高俗文化地位,倡导立足国民的新史学,表彰走向民间的新思潮,如此等等,都是此一国家体制转变带出的文化表现.李鸿章所谓“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虽然不是就此做出的感慨,但借用来描述此一时代转变同样十分恰当.作为文化传统中最有影响力之一的佛教及其文化,显然也被逃身无术地裹挟在此一时代转变的大潮之中.

  • 标签: 佛教研究 吴华民国 成都佛教
  • 简介:本文以《四大天王经》为研究对象,利用与其密切相关的多种佛教文献,对比考察本经在古汉语和巴利语中的版本,不仅揭示它在不同佛教传统里呈现出不同的编排结构和行文内容,也对于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作尝试性的推论。作者倾向于认为,现有此经的巴利版本有可能是后期修订的。

  • 标签: 四天王经 佛教文献 八关斋戒 三斋日 帝释天
  • 简介:法显法师不仅是我国古代"创辟荒途"、"忘身求法"的高僧、旅行家、翻译家、佛学家、史地学家,而且是驰名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学者和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他对中国佛教文化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其《佛国记》堪与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和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行记》媲美,是闻名的世界四大旅行记。

  • 标签: 法显法师 高贵德行 忘身求法 译著传律 名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