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7 个结果
  • 简介:纳雍作为一个多民族散杂居的县份,解放以前,统治者历来“都以这片地区鸾远,鞭长莫及,治理困难”为由,常采取羁糜管理,根本谈不上促进地方建设与发展。

  • 标签: 民族地方 现状 解放以前 地方建设 多民族 统治者
  • 简介:佛教自唐朝初期传人贵州,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现代贵州佛教主要有禅宗、净土宗、密宗、唯识宗、天台宗、华严宗等派别。据统计,截止2002年,全省共有佛教徒20万人,僧尼850人,信教群众约280万人,重点分布在贵阳市、遵义市、安顺市等地、市。全省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开放的佛教寺庙353处,

  • 标签: 贵州 佛教寺庙 宗教工作 管理体制 爱国主义精神
  • 简介:以SAT、CBETA为主的汉译"大藏经"等电子佛典数据库的逐渐公开,不仅为利用者提供了便利,更改变了佛学研究的方法。但另一方面,大藏经以外的各种佛教丛书,以及各国寺院、研究机构所藏的大量文献中,也包含了为数不少的重要佛教文献。但在数据的电子化方面则非常滞后,处于没有进展的窘况。因此,本文主要从"既存电子佛典数据库的现状与完善""各佛教文献数据库间的数据整合与协作""既存佛教关联数据库间的互通与连接"三个方面,来讨论汉语佛教文献电子化的现状与未来的展望

  • 标签: SAT CBETA 大藏经 佛教文库 电子佛典数据库
  • 简介:在我国佛教名山中,以五台山历史最悠久,一直占据着显赫地位而独名鼎盛.其不仅以光辉的佛教文化、美丽的自然风光而著称,而且由于境内海拔高差悬殊、气候多变、土壤类型复杂,呈现出森林植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 标签: 五台山 植物保护 生态环境 植物资源
  • 简介:为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国家民委和教育部对贵州民族语文工作的指示,进一步掌握目前全省双语教学的现状,省民语办派员赴全省各地进行工作调研。今年6月下旬,前往毕节地区的金沙、大方、纳雍、毕节四县(市)进行调研。

  • 标签: 毕节地区 教学现状 双语教学 贵州 民族语文工作 民族工作
  • 简介: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宗教发展的纵向比较。旧中国,天主教、基督教曾一度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佛教、道教、伊斯兰教也曾被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利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大力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天主教、基督教中开展了反帝爱国运动,使之彻底摆脱了外国势力的控制,走上了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道路。在佛教、道教、伊斯兰教中,进行了宗教制度的重大改革,废除了宗教内部的封建压迫剥削制度,使之成为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相适应的信教群众自办的宗教事业。50年代后期开始。受“左”的指导思想影响。

  • 标签: 宗教发展 基督教 伊斯兰教 道教 天主教 佛教
  • 简介:21世纪深入展开的全球范围内的科学技术革命,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生产领域,同时也引起了教育领域一系列的深刻变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必然导致学校教育发生变革。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是培养人才的未来蓝图,也是学生通向社会的桥梁。如何绘制这张蓝图,怎样设计桥梁,关系到学校体育的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体育课程能否发挥其完整的教育功能。

  • 标签: 学校教育 体育现状 农村地区 少数民族 贵州 学生身心健康
  • 简介:本文主要研究高雄清真寺外籍穆斯林群体在台湾的多元发展,特别是在宗教文化差异与融合上进行探讨。台湾是一个多元宗教与文化融合的社会,1989年台湾开放聘雇外籍劳工,其中尤以印尼外籍劳工占大多数,其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因此使得台湾伊斯兰教文化逐渐多元化,此一现象特点成为台湾独特的伊斯兰教文化。本研究透过考察高雄清真寺后发现,台籍和外籍的穆斯林群体之间的互动与文化结合,不因地域或文化的差异而产生距离,反而基于共同的宗教信仰而缩短了彼此距离,进而更快地增进双方的融合适应。期盼解读研究这些现象背后的成因过程,能提供学界一份对台湾伊斯兰教的微观研究,有助于更加全面地了解伊斯兰教在台湾社会的发展。

  • 标签: 伊斯兰教 高雄清真寺 穆斯林 多元宗教文化
  • 简介:去寺院,正好赶上做消灾法事,看着诸位师父和众居士认真虔诚的样子,突然想起了刚从书上看到的经忏佛事的弊端和许多师父对经忏佛事的反感。有的师父甚至发誓说,宁可饿死,一辈子决不从事经忏佛事。其实,从民国以来,对经忏佛事的批判,何曾一天停止过,而经忏佛事又何曾一天停止过。想到这些,感慨万千。深入思索,发现经忏佛事也有其合理性啊,毕竟,任何事情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如果克服弊端,如法举行,有问题的经忏佛事完全可以变成合理的经忏佛事。

  • 标签: 佛事 历史 两面性 寺院 法事 虔诚
  • 简介:湖北省东南角的黄梅县索有“小天竺”的美誉。“佛教大事问黄梅”更体现了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历史上,黄梅是一个佛教国,在方圆不大的地界内,禅宗四祖道信大师设道场于双峰山(又称西山),五祖弘忍大师接受四祖衣钵后设道场于东山,其后,六祖慧能与神秀竞偈于东山寺,得传五祖衣钵。1994年11月,首届禅宗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黄梅召开,与会专家学者们提出了“禅宗应初创于道信,形成于弘忍,发展于慧能”的观点。照此观点,黄梅无疑成为最重要的禅宗胜地。

  • 标签: 禅宗 慧能 中国佛教 大师 国际学术研讨会 渊源
  • 简介:正当全国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之际,《上海道教》杂志迎来了它十五岁的生日,这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15年来,《上海道教》得到了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们的关心和支持,15年的耕耘,凝聚了诸多专家学者的汗水和智慧,15年的成绩,是道教界和学术界团结合作的结果,更是专

  • 标签: 《上海道教》 学术期刊 道教文化 人才培养 传统文化
  • 简介:“千里莺啼绿映红”。又是一年灿烂春光,催动中华大地的勃勃生机。本刊的主办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成立于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本所及本刊经历的岁月,就中华民族的命运而言,正是古老民族返老还童的又一春;我们与全国人民一道见证了春天的故事。

  • 标签: 《当代宗教研究》 学术期刊 宗教学理论 宗教工作 宗教信仰
  • 简介:福建佛学院是1983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由福建省佛教协会主办的一所地方中级佛学院。从开办迄今,来院就读的青年僧、尼共1250人。今年春季在校的是第九届大专班和初、中级佛学培训班,三年制,僧130人,尼80人,共210人。福建佛学院自开办以来,就在福建省民族宗教厅的领导下,重视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切实落实国家宗教事务局的有关通知要求,

  • 标签: 佛学院 工作回顾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福建省人民政府 展望 高校德育工作
  • 简介:本文从学术史的角度考察了二十世纪以来明清之际“逃禅”现象的研究状况。根据研究进程的发展特点,可以大致分成三个阶段,1900--1949年,为起步与拓荒阶段;1950-1978年,为缓慢进展阶段;1979年至今为深化与展开阶段。在起步与拓荒阶段,由于中华民族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明清之际“逃禅”现象具有了借古喻今的现实意义。以陈垣为代表的历史研究,本身就是在书写历史。在第二阶段,虽然进展缓慢,尚能不绝如缕。在第三阶段,“逃禅”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具有了资料详实、视野开阔、方法多元的特点,在明清佛教乃至中国文化的研究中都占据一席之地。在本部分,笔者从文献、历史和哲学三个层面梳理了一些基础性和代表性研究成果,在必要的情况下,给予了一定的评析,尤其是在哲学和文化研究方面提出了可以继续讨论和研究的议题。明清之际“逃禅”现象,是特殊时期的历史产物,然而却有着超越时空的精神价值,有必要确立其独立的学术意义,希望本文的回顾与展望,能够为学界同仁提供绵薄的帮助。

  • 标签: 二十世纪以来 明清之际 逃禅 遗民僧
  • 简介:一、历史的佛教与当代的佛教今天,我想和在座的各位分享中国佛教在21世纪以来的发展现状和探索成果,希望有助于更多人了解到一个真实、全面而富有活力的中国佛教。首先,我想把21世纪的中国佛教放置于更深远的历史时空中。因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中国佛教现状,实际上是中国佛教漫长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它来自于过去,预示着未来,并非一个孤立的片段。

  • 标签: 中国佛教 佛教教育 中国佛教界 佛学研究 汉传佛教 人间佛教
  • 简介:1998年是中国佛教二千年。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向中国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这是目前见诸正史明确记载的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记录。(原文见《三国志》裴松注所引鱼豢的《魏略·西戎传》)其后60余年,汉明帝“永平求法”,将...

  • 标签: 中国佛教 “三教合一” 戊戌变法 社会主义 封建时代 中国特色
  • 简介:佛教传入中国,历经了二千多年沧桑变化,为我国人文、历史、艺术等不同领域积淀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佛教造像艺术更是历史的再现和时代的延续。从魏晋南北朝的瘦骨清像,到隋唐时期的雍荣华贵、宋代的朴素内敛、明清时代的浮华繁复诸相,在不同时期的佛教造像中,都能追寻到一定的历史印记,无不反映出不同时期的意识形态和社会风尚。

  • 标签: 佛教造像 佛教文化 魏晋南北朝 代的延续 隋唐时期 佛教传入
  • 简介:佛教传入中国历经数千年沧桑演变,为我国人文、历史、艺术等不同领域积淀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佛教造像艺术更是历史的再现和时代的延续。从魏晋南北朝的瘦骨清像、隋唐时期的雍荣华贵、宋的朴素内敛,到清时期的浮华繁躁,在不同时期的佛教造像中,都能追寻到一定的历史印记。无不反映出不同时期的意识形态和社会风尚。

  • 标签: 佛教造像 国人 浮华 印记 魏晋南北朝 隋唐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