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6 个结果
  • 简介:中国是个崇尚诗的国度,一部中国文学史,便一半是诗歌创作的历史。先秦的《诗经》《楚辞》,两汉魏晋南北朝的乐府、古体诗,唐后的近体诗和宋后的称为诗余的词,包括元后的近于词而较为口语化的散曲,都是不断发展的因时代不同而略呈差异的诗歌。若欲考察道家思想之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似首先或主要地应从其对中国诗歌创作的影响入手。

  • 标签: 诗歌创作 道家思想 古典 中国文学史 魏晋南北朝 《楚辞》
  • 简介:什么东西叫佛性?我们先看印顺老的评价。若依印公的研究,从中观学角度看“空就是佛性”,“一切凡圣众生以空为其本”;若依唯识论者,《大涅盘经》说如来藏名为佛性,佛性就是真我。依印老自己的研究,释尊出在人间,所以是即人成佛的,是净化人性而达到正觉解脱的。释尊是人,

  • 标签: 古典文学 佛性 《庐山远公话》 《红楼梦》
  • 简介:通过比较波斯古典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揭示出波斯古典诗歌以宗教信仰为主旨的根本特征.而中国古典诗歌的蕴藉则更多地折射出诗人对自身命运和情感的关注,带有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

  • 标签: 宗教 波斯古典诗歌 中国古典诗歌
  • 简介:在道教发展史上,经宋元到明代,是一个很重要的时期。北宋真宗时,编成了道教的传世宝典《云笈七签》,尔后。明代自永乐到正统年间,完成了集道教经典之大成的《道藏》的编撰。在这一前一后之间,又有王重阳,丘处机师徒,于金元之交创建了重要的道派全真道。所谓“全真”,虽取《抱朴子·明本篇》“全大宗之朴,守真正之源”达于性若婴儿,自适自得的意思,而王重阳之创立全真教派,主要是提倡儒、释、道三教合一,因而信众甚多、影响很大。

  • 标签: 道教文化 古典戏曲 中国文学 民间文学 道教题材
  • 简介:19世纪西方德国古典哲学的一个中心问题,就是探讨了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德国古典哲学的先驱康德,在这个问题上走入了二元论的不可知论。继康德之后,费希特、谢林、黑格尔都用正、反、合的辩证思维方式,论证了思维与存在之间能够达到一致或符合,证明人有能力认识这个世界。在东方6世纪智(538-597)创立天台宗,就提出了关于“思维与存在同一”的“一念三千”命题,并用空、假、中的辩证思维方式,论证了心、物之间,能够达到圆融,证明人有能力把握绝对真理。两者所不同的,只是德国古典哲学用清晰、明了的哲学语言来表达,而天台宗则用含混、简约的佛学语言来表达而已。

  • 标签: 德国古典哲学 思维与存在 天台宗 黑格尔 图式理论 费希特
  • 简介:佛教传人中国后,自魏晋开始,历经唐宋元明清等各朝的志怪、传奇、平话或长短篇小说,不论在表现的思想方面、题材内容方面,或叙事结构写作笔法方面,都呈现出受到佛教影Ⅱ向的痕迹。佛教,丰富了中国小说;而在交流的过程中,中国小说的作者,也以自己中土的文化意识来和印度佛教对话,消融转化成中国佛教的表现形式。本文拟从叙事结构、写作笔法来尝试探讨中国古典小说,在文本中如何安排、呈现出佛教特色。

  • 标签: 中国 古典小说 佛教观念 表现手法 人生哲理 叙事手法
  • 简介:《一千零一夜》是著名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高尔基称其为“世界民间文学创作中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一千零一夜》内容丰富、情节跌宕起伏,充满美妙的幻想,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宗教特色,描述了阿拉伯色彩斑斓的风土人情,反映了阿拉伯人的生活、风尚、习俗和宗教信仰。蕴含其间的丰富美学思想,是人们打开通往伊斯兰文化宝库的钥匙。

  • 标签: 《一千零一夜》 伊斯兰文化 阿拉伯人 古典名著 民间故事集 生活气息
  • 简介:《信心铭》创作于6世纪后期,最迟不过7世纪初。其时佛教经过数百年的传入和弘化,已在华夏大地全面铺开。一方面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另一方面,佛教内部的各种思想流派也因机摄化,互撷精义,渐渐跳出印度传统思想的局囿,转入了一个新的建设性时代,至唐代臻于大成。观察早期禅宗思想的流变,《信心铭》则鲜明地体现了上述的时代色彩。它既摄般若(三论)思想,又受到南方玄学的一定影响,文约作简,却牵涉甚广。

  • 标签: 如来藏 自性清净 达摩禅 魏晋南北朝 《景德传灯录》 印顺法师
  • 简介:赵逵夫在2007年第4期《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发表文章《论老子重生思想的源流与道教思想的孕育》。作者认为,《老子》一书中的重生思想上承容成子,而下开杨朱、秦失、南郭子綦一派。据考杨朱、秦失等本是秦人。春秋战国之时中原一带长期处于战乱之中,秦地相对稳定,故一些避世之士向秦地流徙。这当中也反映出一部分知识分子和旧贵族对西周时代相对安定社会的憧憬。《汉书·地理志》中对秦地的评说,着实反映了秦汉以前人的普遍看法。

  • 标签: 《老子》 道教思想 源流 社会科学 大学学报 春秋战国
  • 简介:罗布林卡,意为“宝贝园林”,位于拉萨西郊约三公里处的拉萨河畔,始建于1755年。全园面积约366万平方米。这里树木葱郁,花卉繁多,景色秀丽,是历史上达赖喇嘛专用的园林

  • 标签: 园林 达赖喇嘛 拉萨河
  • 简介:出世间是佛教的终极追求,它不是指离开人生社会躲入深山古寺的空间意义,而是透彻地把握世间的实际性质,去除杂染增长清净而至于圆满境地,即世间本身而获得出世间的意义,其具体过程即进入、改革、进善、发达、觉悟人生社会的过程。

  • 标签: 世间 因缘 出世 入世
  • 简介:本文概述了"神学思想建设"自1998年发起至今十余年以来的历史过程,总结了神学思想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和对中国教会的积极作用,并对神学思想建设今后的努力方向提出了指导性建议。

  • 标签: 神学思想建设
  • 简介:僧肇佛学主观上承绪罗什般若学的思辨传统,以学术研究的态度和方法,展开对世界“真实”的追索以及人生“意义”的探求。在对中观“三论”的阐释中,僧肇力图以求真求实的精神,反映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的本来面貌。但是,由于受特定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他并没有坚持罗什之学的批判原则,逐步放弃龙树中观系统的“破斥”精神,转而对《维摩诘经》“不二法门”盎然兴趣。在“不二”思维原则的指导下,僧肇佛学体系内部存在着许多不协调的因素,致使他所阐述的般若学精神难以纯粹。因般若之性空思想难以落实,故僧肇提倡以涅榘至极之果为修行的最终目的,是为《肇论》的宗旨。

  • 标签: 僧肇 思想述评 《维摩诘经》 思辨传统 学术研究 “意义”
  • 简介:道教素有重视孝道的传统,其早期经典《太平经》中明确提出孝的重要性:“天下之事,孝为上第一”,并且认为孝与寿并为天下最急迫的事情。“天地与圣明所务,当推行而大得者,寿孝为急。”众所周知,追求长生久视是道教最鲜明的特色和最重要的事情,将孝寿并言,可见道教对孝的重视程度。

  • 标签: 孝道思想 道教 《太平经》 天地
  • 简介:《阴符经》思想浅析曾召南《阴符经》是一部在历史上受到社会各界重视并产生过深远影响的道教著作;但其思想主旨是什么?却有各种不同的理解。本文认为,它是一部有较多道家色彩的哲理书,其主旨是以老庄的天道无为、道法自然为基点,着重阐发天道(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和...

  • 标签: 《阴符经》 自然规律 自然之道 客观规律 主观能动作用 黄帝阴符经
  • 简介:张宇初(1359-1410),字子璇,别号耆山,江西贵溪人。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的第43代传人,也是明代道教正一派第四十三代天师。他是明以后最杰出的道门领袖.他道学造诣高深。是一位博学多才的道教学者.做了大量的道教文献整理和撰写道教经书的工作。他承传老庄。穷究天人。对道教正一教教义做了系统总结;他著书立说,博采众家之术,编藏修志。促进了道教文化的建设;他加强教内规戒,

  • 标签: 张宇初 学习思想 道教经书 文献整理 著书立说 道教文化
  • 简介:神秀北宗的禅法思想在禅宗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其禅法与慧能禅法有一定的内在相通之处,但他坚持主张染净各别的二元论,因而无论是在心性本体论、修行方法还是终极境界论上都与慧能南宗彻底地坚持性空不二的般苦直现不同,从而表现出宗教理性主义的色彩。神秀与慧能是属于两种不同的思想类型,神秀禅法对后世仍有一定的的影响。

  • 标签: 本觉冷心 观心看净 净念顿超
  • 简介:本书全方位地综合研究唐代佛教思想家圭峰宗密的哲学思想,即依十种史料对宗密的事迹、著述等进行分析和评价;以史学的观点叙述宗密所处中唐时代的思想背景及其与士大夫交往的情况;以翔实的学术资料阐述宗密哲学思想中“三教会通”和“教禅一致”两大组成部分;

  • 标签: 宗密 哲学思想 思想背景 三教会通 学术资料 思想家
  • 简介:学术界一般的看法,认为道教、道家是两回事。确实,老庄之学中没有神仙世界,没有长生不死之道。大约是我国第一部道教史的作者傅勤家先生在《中国道教史》(1937年)中说:“盖道家之言,足以清心寡欲,有益修养。”“道教独欲长生不老,变化飞升。”就持这种观点。从现代学术眼光来看,道家为先秦诸子百家之一,是哲学派别;道教有信仰教义,通神仪轨,是宗教派别。

  • 标签: 道家思想 异同 1937年 神仙世界 长生不死 学术眼光
  • 简介:心性思想是印度佛教最具特点的学说之一。作者认为,原始佛教有“心识说”,没有鲜明的心性论思想;部派佛教有“心相说”和“心性说”二部分内容,各部派讨论的重点在心的本性是否染净,由此推出心性本净和性本不净的二种不同判断;大来佛教将部派佛教的“心性说”发展为“如来藏——佛性”说,以后又与阿赖耶识相调合。由此可知,印度佛教心性思想是因人的解脱要求而产生的,其主流是心性清净说

  • 标签: 如来藏 《大正藏》 阿赖耶识 部派佛教 印度大乘佛教 印度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