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在金代“三教合一”的思想背景下,儒士与全真高道之间的交往较为频繁且融洽。迨至“贞祐南渡”后,赵秉文等人掀起了一场旨在重估儒学价值的思潮,辟佛老以维护儒学“吾道”的意识开始出现。金亡后,全真教达到全盛状态,这更加激起了元好问等金源遗士的不满。入元后,面对异质文化的压力,儒学与全真教的关系又有所调整。元门弟子群体在与全真教的交往中,虽然还在标举金末儒学重估思潮留给他们的儒学“吾道”观念,但乃师对全真教的那种怨怼情绪则已然是消解不见。

  • 标签: 三教合一 贞祐南渡 赵秉文 元好问 元门弟子群体
  • 简介: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就面临着如何与中国道教、儒学调适的问题。同时,道教与儒学也面临一个如何回应佛教挑战的问题。随着三者之间的互动,最终达成了三教合一的社会局面。

  • 标签: “三教合一”思潮 《自知录》 中国 道教 佛教 儒学
  • 简介:“圣乐创作”作为教会音乐事工之一,是《圣经》提出的侍奉要求,是教会建设的自身需要,也是今日中国教会所提倡的神学思想建设成果转化的很好方式之一。本文主要从当前圣诗创作现状问题的角度分析圣诗创作的方向,希望能对中国教会圣诗创作的走向有所启发与推进。

  • 标签: 圣诗创作现状问题 圣诗创作方向
  • 简介:有时我固执地认为,熬茶也是解读青海的密码。几百年中,熬茶浸透了整个青海大地,平川谷地、深山低壑、村头巷尾、田间地头,都有熬茶的影子。民族的发展史、民族的交流史、民族的交通史,甚至整个青海的近代史都与熬茶有关。善舞的藏族、好客的回族、英俊的撒拉族、忠厚的土族们都与熬茶相伴一生,熬茶的味道深深渗进各民族的骨头里。

  • 标签: 创作 各民族 青海 发展史 交流史
  • 简介:隋唐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佛教中国化的完成阶段。经过慧风东扇后数百年的酝酿,中国化佛教流派各立宗门,繁枝竞秀,所谓“佛法演至隋唐,宗派大兴”。“智者破斥南北之后,百余年间,学佛之士莫不自谡双弘定慧,圆照一乘。……而唐以来,传衣钵者起于庾岭,谈法界,阐名相者盛于长安”回。这段话简短概括了智、慧能、法藏、玄奘等佛学家相继提出各自思想体系的历程。但由于上述各人思维的视域和源流的不同,各宗之间的分歧也愈来愈突出:“讲华严者唯尊我佛,读唯识者不许他经,至于教外别传,但任胸臆。

  • 标签: 唐代 “禅教一致”思潮 深层结构 佛教 佛学 般若学
  • 简介:在道教发展史上,经宋元到明代,是一个很重要的时期。北宋真宗时,编成了道教的传世宝典《云笈七签》,尔后。明代自永乐到正统年间,完成了集道教经典之大成的《道藏》的编撰。在这一前一后之间,又有王重阳,丘处机师徒,于金元之交创建了重要的道派全真道。所谓“全真”,虽取《抱朴子·明本篇》“全大宗之朴,守真正之源”达于性若婴儿,自适自得的意思,而王重阳之创立全真教派,主要是提倡儒、释、道三教合一,因而信众甚多、影响很大。

  • 标签: 道教文化 古典戏曲 中国文学 民间文学 道教题材
  • 简介: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中国的基督教开始面对一个全新的处境,如何在全新处境中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督教艺术,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此,笔者想从基督教艺术的创作谈起。一、基督教艺术的创作层面目前我们所接触到的基督教艺术品来自不同的社会层面:一部分探索当代民族精神的思想家、艺术家,在探索处在今日世界文化大视野中如何弘扬民族文化时涉足于基督教文化,创作出一些思想活跃、感情奔放、功底厚实的基督教题材作品,引起了人们的惊奇与兴奋,这些创作与基督教有关,但不一定是基督教艺术,不一定反映基督教的世界观。他们之中一部分人在

  • 标签: 基督教艺术 基督教世界 艺术创作 世界观 作品 本色化
  • 简介:三、禅书探秘及其它说到禅书,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禅宗及艺术中的禅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禅宗的“禅”字,从字面上看原来是止观和静虑的意思,而止观和静虑的方法,实际上早在汉朝末期已随佛教典籍传入中国了。而禅宗直到公元6世纪初天竺僧人达摩来中国面壁打坐九年,方才创立。至于禅宗的畅兴宏扬,则又是在历慧可、僧璨、道信和弘忍等数辈之后的事了。在弘忍的弟子中,神秀谨守规模,“特奉楞伽、递为心

  • 标签: 弘忍 止观 佛教典籍 静虑 僧璨 道信
  • 简介:《玄奘大传》是一部长篇传记小说。本书的写作、酝酿、准备于本世纪之初,2004年正式开篇,随后辗转写作于西安、沪上、海南岛五指山仙鹤云居,至2014年底汗简,现已正式出版。我也因此有时间来谈谈此书写作的有关问题。

  • 标签: 传记小说 创作心路 玄奘 长篇 写作 五指山
  • 简介: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多年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佛教不仅影响了历代文人的思想观念,而且对他们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便是受佛教影响很深的一位诗人。从他的诗文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王维写了许多阐释佛教经论和佛教典故的诗歌。他把佛教题材引入诗中拓宽了其诗歌的表现内容,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 标签: 佛教 诗歌创作 王维 中国 传统文化 思想观念
  • 简介:中国是个崇尚诗的国度,一部中国文学史,便一半是诗歌创作的历史。先秦的《诗经》《楚辞》,两汉魏晋南北朝的乐府、古体诗,唐后的近体诗和宋后的称为诗余的词,包括元后的近于词而较为口语化的散曲,都是不断发展的因时代不同而略呈差异的诗歌。若欲考察道家思想之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似首先或主要地应从其对中国诗歌创作的影响入手。

  • 标签: 诗歌创作 道家思想 古典 中国文学史 魏晋南北朝 《楚辞》
  • 简介:一、人生经历陶菲格·哈基姆是埃及和整个阿拉伯世界现当代文坛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曾留学法国,获法学博士学位,被地中海国家文化中心授予“地中海国家最佳思想家、文学家”称号,被誉为“阿拉伯戏剧之父”。1898年,陶菲格·哈基姆出生于埃及亚历山大市,自幼就表现出对音乐、戏剧艺术的热爱。1919年,埃及掀起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爱国运动,青年一代受到极大的教育与鼓舞,纷纷投入到这一爱国主义运动之中。

  • 标签: 陶菲格 哈基姆 法学博士学位 英国殖民统治 文学创作 文化中心
  • 简介:北宋时期,禅风炽盛,许多士大夫皆有参禅学佛的爱好。禅悦法喜,给他们带来了心灵上的解脱,在诗词创作上,禅宗典籍和语录也给他们带来了遣辞的丰富与造意的突破。

  • 标签: 诗词创作 参禅 黄庭坚 北宋时期 禅宗典籍 士大夫
  • 简介:现代作家施蛰存的佛教小说《黄心大师》,其灵感源自白玉蟾在诗中提到黄心大师的出家机缘:“底事到头鸾凤侣,不如亸脱鸳鸯社”,施氏小说误录为“惊凤侣”,两字的繁体比较接近:鸾(鬻),惊(鬻).这一字之差的疏忽背离白玉蟾词中原意,引发施氏的“揣测”与想象,创作《黄心大师》.释震华信以为真,据此写入其撰述的佛教传记《续比丘尼传》,以信史流传至今.梳理《黄心大师》的创作前后,可对“黄心”传奇正本清源,重新认识白玉蟾、施蛰存、释震华的相关著作.

  • 标签: 施蛰存 佛教 《黄心大师》 白玉蟾 释震华
  • 简介:在对张资平创作的评论中,有不少论者谈及张资平创作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钱杏村认为:"张资平先生不但对于恋爱问题没有确切的见解,就是对于基督教问题也没有一致的意见……张资平先生在某些地方固然反对基督教很厉害,有些地方所表现的自己的思想却完全是基督教的思想。就大体讲,如果他写作时有他的确定的主见的话,那我可以说,张资

  • 标签: 张资平 基督教文化 教会学校 小说创作 牧师 作品
  • 简介:本文主要从汪维藩教授的圣诗创作角度,记述他追随基督的生命历程及其基督教中国化方面所做出的尝试和努力。

  • 标签: 汪维藩教授 圣诗创作
  • 简介:伏牛山自在禅师系唐代著名禅师马祖道一(709-788)法嗣,也是河南佛教圣地伏牛山的实际开创者,亦是将洪州禅法自南方传入京洛的重要人物,然而传世文献对其记载并不多.最早收录伏牛自在禅师的资料是编于南唐时的《祖堂集》,可惜记载不详;《景德传灯录》、《宋高僧传》、《鉴诫录》及《云岩寺记》碑文,对伏牛自在禅师也略有提及.通过以上文献大体可勾勒出自在禅师的生平事迹及禅法.

  • 标签: 自在禅师 伏牛山 云岩寺
  • 简介:王重阳诗词在整个道教文学史中都有很高的地位。他以诗作鉴,“自鉴”、“鉴人”,磨炼道心,寄托道情,广传道意,寓庄于谐,题材多样,用典生动、贴切,语言看似随意,实乃炉火纯青、举重若轻的大家风范。王诗的道教史、文学史价值,均应得到充分肯定和研究

  • 标签: 王重阳 诗词创作 活死人 黑格尔 诗词作品 道藏
  • 简介:“唯有全心依赖,才会创作出激情进发的诗歌。”对于这句话,非常适用于当代天主教福传诗歌创作。当代天主教福传诗歌虽然从表面上看,是诗人把个体的经验融入到福传诗歌之中,让诗歌通过个体的表现,通达整个福传事业,给予读者一个激荡心灵的冲击,领悟到信仰的真谛。但从诗歌本质及福传需要角度来看,这种个体的介入,还远远达不到心灵渗透的目的,因为还存在一些被忽略的根本因素。

  • 标签: 诗歌创作 福传事业 天主教 当代 心灵 歌唱
  • 简介:新时期以降的回族文化史上,李佩伦显然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存在。回族同辈乃至更晚一辈的文人群体中似乎再难找到这样的个案:以言创作,他是颇负盛名的散文家和剧作家;以言教学,他是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培育了众多各民族人才;以言研究,他专攻元代文学与戏剧理论,著述频出,是业界知名的文化学者。

  • 标签: 创作 民族人才 研究生导师 文人群体 大学教授 戏剧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