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4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是笔者参加2008年金陵协和神学院主办的"神学教育与神学思想建设研讨会"提交的论文,文章通过对儒家注重修身养性这个角度入手,剖析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这个根本目的,从而反思中国教会的神学教育。通过分析,笔者主张,神学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对人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对"工人"的培养。因此,神学教育要关注人性与心性,而不是仅仅关注人的思辨能力和牧会技能。

  • 标签: 教育 儒家传统 神学教育
  • 简介:二十一世纪的上海,会有更多、更大的变化。置身于国际性大都市的上海道教,如何符合时代的发展,符合国际大都市的要求,更好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且十分重要的问题。

  • 标签: 符合 道教 相适应 社会主义社会 时代 更新观念
  • 简介:中国古书中讲“道”的地方很多,如《易经》所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运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中庸》),“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

  • 标签: “道” 西方传统文化 《道德经》 《圣经》 三生万物 冲气以为和
  • 简介:实际上,学佛有赵州禅师说的“吃茶去”一句话就够了,吃茶以后就行脚,明白了道理就去实践,把握自己的心。由于是生活禅,我们把它放在生活中去阐述,使它更有生命力与说服力,其实到最后还是一句“吃茶去”。

  • 标签: 学佛 禅师 生活 实践 道理 思维观念
  • 简介:一、“民族”与“众生”现代学术意义上理解的“民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有人种意义上的民族,也可以有地域意义上的民族,也可以有文化意义上的民族.也可以有宗教意义上的民族,其他方式,其他内涵意义上的理解还有不少。

  • 标签: “民族” 佛教观念 学术意义 宗教意义 文化意义 内涵意义
  • 简介:佛教世尊释迦牟尼对古印度种姓制度歧视妇女状况曾经提出严厉的批评,因而在其教义中提出了众生平等的思想,认为女性同样可以证得阿罗汉果乃至成佛。其后延至佛教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在中国缔造了禅宗,仍然倡导男女平等,收有女弟子道迹尼。她分别在少室山、南岳衡山、五台山、洞庭西山建有总持庵,发展禅门女众,故当时尊称她为总持尼,从而成为中国禅宗第一尼。但是在禅寺主动开设尼庵,则首推禅宗六祖慧能。

  • 标签: 禅宗 佛教 菩提达摩 慧能 教义 释迦牟尼
  • 简介:中国大地上各式各样精彩纷呈的民俗礼俗,是中华文化丰富和多元的表现,既表达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证明了民间文化的活力。每一位基督徒,都受惠于中华礼仪文化的滋养。但近些年,一些借助商业和金钱催生出来的不良风俗野蛮生长,影响了社会整体的民情秩序,尤其表现在婚丧嫁娶等事情上。比如为争面子而大操大办婚丧之事,加重了人情负担,扭曲了温良敦厚的人伦关系。更有甚者,本应肃穆的丧葬场合上出现了跳脱衣舞的丑俗陋俗。这些游走在法律和道德边缘的现象,因为其发生在公共空间里,对整个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中国基督徒作为社会各项事业的参与者,既应该也能够在移风易俗方面做出自身积极而独特的贡献。

  • 标签: 文化观念 礼俗 中华文化 美好生活 民间文化 礼仪文化
  • 简介:作为部派佛教的一支,有部承认佛乘(菩萨乘)的存在,并从各个方面对佛、菩萨、波罗蜜道及三乘差别进行了深入详细地阐述与分析,本文所做的只是对相关材料的归纳与梳理。

  • 标签: 佛教文化 大乘观念 波罗蜜道 菩萨
  • 简介:“二谛”观念在佛教的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观念最初的较清晰表述是在部派佛教的一些文献中。中观派是对这一观念极为重视的佛教派别。《中论》等文献中的有关内容是佛教“二谛”观念的代表性表述。小乘部派佛教中的《俱舍论》和《成实论》也提出了有特色的“二谛”理论。佛教不同文献中的“二谛”观念出现差别与有关佛典所属流派的基本理论倾向不同直接相关。“二谛”观念对佛教体系在总体上保持和谐及健康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 标签: 二谛 真谛 俗谛 世间 涅槃
  • 简介:在讨论中唐儒家心性论渊源的时候,学者多采用思想比较的方法。洛阳地区近出铭文中首次出现中唐佛教的'复性'一词。这提供从历史环境的角度讨论儒佛二家心性观念关系的可能。佛教复性观念延续了盛唐时期东山禅法的教学内容和禅修方法。这一禅法与中唐知识人试图重整人伦秩序的理性精神颇为契合。贞元后期,李翱、韩愈定居洛阳,他们的亲知友朋直接接触禅法,不约而同地感知佛教的复性观念。这是儒家知识人提出心性论的知识环境。

  • 标签: 东山禅法 复性观念 中唐儒家 洛阳
  • 简介:早在旧约时代就已经有许多牵扯到宗教与战争的记载与规定,其中许多描述特别强调上帝的"神圣性",许多圣经及宗教学者皆指出旧约确实有"圣战"的观念,可说是后代圣战观念的始祖。本文尝试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探讨旧约中的"圣战"观念.

  • 标签: 旧约 “广义圣战” “狭义圣战”
  • 简介: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和谐”,这个充满温馨、具有亲和力的词语,既是党在新时期重要的执政理念,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的再现。道教,源于华夏,盛于当代,共同创造和谐社会,也是我们当代道教积极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具体体现。

  • 标签: 六届四中全会 “和谐” 执政理念 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 具体体现
  • 简介: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些皇帝并没有使用中国“皇帝”的尊号,而使用“天王”的尊号做皇帝。从表面上看,“天王”的尊号与“皇帝”的尊号似乎相等,但此“天王”的尊号却不见于中国的帝王传统,故此“天王”称号必是外来的称号。譬如,《释氏稽古略》卷二提到:“晋咸和五年,(石)勒称大赵天王,行皇帝事。”又说:“坚乃去皇帝之号,称大秦天王。”“到底“天王”的称号代表着怎样的一种帝王传统,此“天王”尊号始源于何处?这是本文想要探索的主要问题。笔者只就现有的资料将后赵石氏发展“天王”传统的情形做重点式的说明。

  • 标签: 弥勒信仰 “格义” 佛教文献 东南亚 石虎 密教
  • 简介:鬼魂信仰是民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五台山地区,人们对鬼魂的认识表现出典型的地方特色,人们心目中的鬼与魂是两个不同的无形的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的神秘而虚幻的意念.

  • 标签: 五台山地区 民俗 鬼魂
  • 简介:在被掳前的先知那里,很明显的一点是,约很少被提到,阿摩司知道拣选的概念,但是没有提到约的问题。何西阿关注婚姻的主题,他仅有两次提到了违约。《弥迦书》、《那鸿书》、《西番雅书》和《哈巴谷书》根本就没有提到约的事情。

  • 标签: 《耶利米书》 基督教 教义思想 “约”
  • 简介:佛教传人中国后,自魏晋开始,历经唐宋元明清等各朝的志怪、传奇、平话或长短篇小说,不论在表现的思想方面、题材内容方面,或叙事结构写作笔法方面,都呈现出受到佛教影Ⅱ向的痕迹。佛教,丰富了中国小说;而在交流的过程中,中国小说的作者,也以自己中土的文化意识来和印度佛教对话,消融转化成中国佛教的表现形式。本文拟从叙事结构、写作笔法来尝试探讨中国古典小说,在文本中如何安排、呈现出佛教特色。

  • 标签: 中国 古典小说 佛教观念 表现手法 人生哲理 叙事手法
  • 简介:考察《北图拓本汇编》3—8册佛教造像记,结合侯旭东先生相关成果,可知:一、北朝造像冲动,以北朝乱世中兴起的佛菩萨信仰为基本维度,以造像功德说鼓励传教;二、轮回与造像功德观念的流行也是重要维度,既与中华孝道结合而产生“七世父母”与“追福”观念,又给世俗亲情增添了一抹暖色;三、佛教将众生平等理念贯彻到造像中,鼓励为“众生”祈福,起到重建与维护社会信任的作用,为诸多亚社会所效仿,借造像以彰明其存在与意义,亦是不可忽视的维度。

  • 标签: 造像冲动 信仰 观念 社会
  • 简介:佛教以慈悲智慧为本,注重知见德行的教化。所以在批判邪教法轮功的斗争中,本文想着重从“受骗者”的觉醒上,以佛教义理谈几点认识,尽快揭穿李洪志“邪魔妖孽”的本性和“妄说祸福”的勾当。只要广大群众思想认识提高了,也就以根本上清除了这类邪教得以滋生的社会思想根源。

  • 标签: 佛教 “法轮功” 邪教组织 教义 道德观念
  • 简介:湘西苗族"仇滚伽"仪式是湘西苗族人"善终者祭""凶死者恶"灵魂观念的生动展演与直观体现。湘西苗族社会广泛流传着的"三魂说",正是基于"善终者祭"灵魂观念对"滚汝"的进一步细分,与"凶死者恶"灵魂观念无直接联系,也并不适用于对非正常死亡者的"滚伽"的划分。湘西苗族人"善终者祭""凶死者恶"的灵魂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非正常死亡现象带来的个人悲痛与群体焦虑,有助于湘西苗族尊重生命自然生长规律、敬畏生命的民族精神的形成。

  • 标签: 湘西苗族 仇滚伽 灵魂观 三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