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戊戌六君子"中为人熟知的旭,其诗歌在清末光宣诗坛的"闽派"中占中坚位置。政变后其稿多散失,后经李宣龚等的搜集,才恢复其面貌。《晚翠轩集》以李宣龚民国二十五年丙子(1936)刻本为最全,以此本为主简要介绍各本的情况。

  • 标签: 《晚翠轩集》 林旭 陈衍 李宣龚
  • 简介:杜甫存世诗作有一千四百多首,其中直接涉及绘画的诗作有二十首。题画诗虽不首创于杜甫,但因为杜甫的每一首诗歌均以全力赴之,所以较之他人,其题画诗作尤为精彩。杜甫《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和《丹青引》诗中的骏马是其人格理想的象征,尽管时运不佳,终身坎壕,但诗人渴望大济苍生、致君尧舜上的报负终不泯灭,激昂高亢的理想化为深沉悲愤的叹息,写马亦即写人,叹将军亦是叹自己。

  • 标签: 杜诗 《丹青引》 人格理想 致君尧舜 题画诗 杜甫
  • 简介:以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为指导,分析美国现代诗人西奥多·特克的名诗《在黑暗的时刻》中意象的认知结构,我们能更深刻体会到诗人在绝望和孤独中为寻找真正的自我,追求光明的苦难历程。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可使英语诗歌的解读更富体验性,更加全面、深入。

  • 标签: 意象图式理论 英语诗歌 解读 认知语言学理论 现代诗人 认知结构
  • 简介:夕是香港当代流行词坛的领军人物,他国粤双语的歌词创作深刻揭示了香港回归前后人们生存状态和社会心理的嬗变,是当代香港文化的心灵镜像,具有显著的香港性特征。以夕及其从“小眉目处写人生”的歌词创作为线索,从夕歌词与香港社会、与香港文学的关系以及夕歌词情感的港式表达等不同角度来对文本进行分析研究,以较为深入、全面地探析夕歌词的港式特征。

  • 标签: 林夕 歌词 香港文学 港式情结 情感抒写
  • 简介:美国人类学家、社会学家阿尔君·阿帕莱(ArjunAppadurai)在其((消散的现代性全球化的文化维度》一书中指出:文化互动成为当今世界文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崭新的全球文化、经济应被视为一种复杂的、相互交叠的、散裂的秩序。阿帕菜提出了一个初步的框架来探索这些散裂,从全球文化流动的五个维度——族群景观(ethnoscapes)、媒体景观(mediascapes)、技术景观(technoscapes)、金融景观(financescapes)和意识形态景观(ideoscapes)入手,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认为这五个维度构成了其所谓的“想象世界”的基石。全球文化流动发生的条件,即全球文化流动发生在族群景观、技术景观、媒体景观以及意识形态景观之间日益扩大的散裂中,同时也通过这些散裂而进行。

  • 标签: 文化流动 文化维度 案例分析 鄂尔多斯 意识形态 人类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