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正义一直被看作是一个规范伦理学的概念。玛莎·努斯鲍姆是美国当代伦理学家的杰出代表。在对当代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功利主义正义观批判的基础上,努斯鲍姆引入了"诗性正义"和"能力正义"两个概念。文章分析了努斯鲍姆"诗性正义"和"能力正义"提出的背景及其思想历程,指出努斯鲍姆的目的在于超越功利主义对正义的狭隘理解,重拾亚里士多德正义中的人的目的维度,从诗性正义走向能力正义

  • 标签: 功利主义 诗性正义 能力正义
  • 简介:康德的社会伦理思想,以分配正义为根本内容。他的"人应从自然状态走入法权状态"的理论,突出了分配的正义,并将其作为持有的正义的基础和根本保证。他的以权力的分配为中心、以人民对人民的义务为特征的正义理论,是对亚里士多德、霍布斯、孟德斯鸠、洛克、卢梭等人的理论以及新教小宗派思想加以吸收融合后形成的,对当代哲学家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 标签: 自然状态 法权状态 分配正义
  • 简介:完善的分配正义应该是充分的分配正义,它包含了以经济标准来进行分配的经济的分配正义和以社会标准来进行分配的社会的分配正义。充分的分配正义包含的两种分配标准及其相应的两种分配正义之间存在着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的内在冲突,这种内在冲突不仅进一步证明了完善的分配正义只能是把“做蛋糕”和“分蛋糕”有机结合起来的充分的分配正义,也给充分的分配正义的实现设置了巨大的困难。我们认为,把伦理学和经济学结合起来,采用一种建立在“历史原则”之上的动态的“伦理妥协”的方式应该是实现充分的分配正义的有效路径。

  • 标签: 经济的分配正义 社会的分配正义 充分的分配正义 实现
  • 简介:布坎南打通经济正义与政治正义壁垒的依据是政治过程的个人主义理论,具体来说就是:人性的同一性规定、协商正义的博弈论与“不确定性之幕”的伦理价值。文章在围绕这一问题探讨的过程中,对该理论进行简要评论。

  • 标签: 个人主义 伦理 路径
  • 简介:分配正义的旨趣是在社会成员的相互交往中,建立一种权利、义务和责任的合理配置机制,以实现公平和公正的经济秩序,从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实现程序上来看,分配正义主要包括"事前"和"事后"两个维度:在经济活动之前,每个人对资源的使用机会是平等的;在经济活动之后,每个人分享的收益和承担的责任是公平的。然而,现代经济已被金融所统摄,金融颠覆了分配领域中的"责、权、利"配置原则,使分配正义面临新的困境。金融在资源配置上存在"马太效应",难以保证经济活动之初的平等;在经济活动之后,来自金融领域的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成本的社会共担,存在收益与责任分担的不公平。

  • 标签: 金融化 分配正义 经济哲学追问
  • 简介:正确理解原初状态中立约人的特征对于理解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理论体系至关重要。判定正义原则与利己主义之间关系的关键在于作为公平的正义理论是否将自利原则视为其理论体系的首要价值,我们不能因为该理论承认立约人的理性选择的自利考虑而判定其是利己主义。任何企图从立约人合理性选择推出理性选择的思考进路,都是对原初状态的误解。

  • 标签: 罗尔斯 公平的正义 利己主义 理性选择
  • 简介:公平正义是一个具有多维度价值目标的概念。但在实践领域中,人们对公平正义的关注往往集中于财富分配。人力资本失灵作为一种不公平的社会经济现象,突出表现为个人收入与其运用自身人力资本创造的经济价值的严重偏离。处于转型发展的中国,由于分配制度不完善及权力寻租,在部分劳动者特别是在弱势群体中,存在普遍的人力资本失灵现象,它影响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加剧并促使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影响政治正义与党执政的合法性、制约经济公平和增长及发展转型。与此同时,失灵强化了弱势群体对社会不公的感受,正在放大并挑战当下我国的社会稳定。

  • 标签: 公平正义 人力资本失灵 贫富差距 社会稳定
  • 简介:正义"是古希腊伦理学和政治学的重要概念。经历了苏格拉底之死,柏拉图需要面对智者的新正义观,即《理想国》第一卷中色拉叙马霍斯的"正义是强者的利益"。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不断追问,并从中发现了色拉叙马霍斯的内在矛盾:正义的人总吃亏。这种矛盾不仅是雅典现实,更是新、旧伦理观之间的冲突:"正义"究竟能否为人带来幸福?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成为《理想国》之后的正义城邦与灵魂学说的先声。

  • 标签: 正义 理想国 苏格拉底 色拉叙马霍斯
  • 简介:《21世纪资本论》提出用“全球累进资本税”这一工具来解决资本主义长期悬而未决的分配正义问题,本文基于资本逻辑推动现代性发育这一视角,梳理资本成长和扩张的世界历史进程,对资本的本性、权力等进行哲学追问,探讨这一工具短时间内不能实施的缘由、中国如何应对公平问题及其未来解决方案。

  • 标签: 资本逻辑 经济正义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