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6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分析和梳理2006~2015年发表的档案学核心论文,本文从一般价值指标、主体价值指标、区域价值指标三个层面,勾勒出当前国内档案开放研究的价值坐标体系。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是:核心作者群表现出较强的务实性价值选择偏向;高校和档案局(馆)作为国内档案开放研究的主力军,在档案研究的价值体系构建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主流引导角色;学术人及学术机构以研究成果为中介或目标,在组织科学研发的过程中与多方发生联系,在彼此的交错互动中形成了复杂的伦理规范;区域研究力是档案学术研究实力的集中体现,也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反映地区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 标签: 档案研究 价值坐标 学术伦理 区域研究力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传播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媒介伦理学的研究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学者们重点研究了传媒伦理的基本理论、实践中的问题与冲突、以及提高传媒伦理建设水平的措施等问题,也有少数学者就媒介伦理的功能、媒介伦理与和谐社会建构、媒介伦理的研究历史作了尝试性的探讨。但也应该看到较之医学伦理等其他分支伦理学的研究,媒介伦理学的研究依然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诸多的研究空白。

  • 标签: 媒介伦理 道德 研究
  • 简介:改革开放后乡村家庭伦理研究是在传统乡村家庭伦理改造未完成、新型家庭伦理建设具有局限、当前乡村家庭伦理处于困境的情况下蓬勃兴起的。改革开放打破乡村固有的组织结构和惯习,乡村家庭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承受巨大压力以致伦理规则的规范力量被严重削弱,乡村家庭伦理面临现代转型的诸多问题。围绕不断出现的问题,乡村家庭伦理研究内容不断丰富,研究视角不断拓展,研究深度不断增加,但是与乡村社会的整体转型对乡村家庭伦理的要求而言,研究还需要在整体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对策性上进一步增强。

  • 标签: 改革开放 乡村家庭伦理 背景 视域 方向
  • 简介:2015年11月初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对于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的开放发展,全会强调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

  • 标签: 经济治理 互利共赢 文化走向 行为方式 洋节 泱泱中华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发生了深刻变迁,主要表现为从一元价值观向多元价值观、从整体价值观向个体价值观、从理想价值观向世俗价值观、从精神价值观向物质价值观的转变,这种转变同时反映了价值观解构与建构的辩证运动。可以将改革开放以来价值观的演变轨迹分为三个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价值观的反思与博弈;20世纪90年代价值观的多元化、个体化、世俗化和物质化的深刻嬗变;新世纪以来价值观嬗变的延续与新的发展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的重构。

  • 标签: 改革开放 价值观 演变轨迹
  • 简介: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道德代价: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腐败成风、诚信危机、底线伦理防线失守、社会潜规则横行、社会逆反心理严重、双重道德人格泛起、婚姻家庭道德困扰。其发生的社会根源一是市场经济的本性及其双重效应,二是改革开放中我们走过一段弯路,三是我们主观认识上的形而上学严重。要让道德代价的付出降低到最小程度,必须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将道德建设放到其应有的位置;必须要使道德建设适应、引导和超越市场经济;必须坚持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必须加强执政党领导干部道德建设。

  • 标签: 改革开放 道德代价
  • 简介: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价值观变迁中,社会的核心价值发生着解构与建构的双重运动。某些主要在改革开放以前形成的原有核心价值被解构,而新的核心价值被建构,这些新的核心价值既包括改革开放以前形成、改革开放以后被重构的核心价值,也包括主要在改革开放以后形成和新生的核心价值。改革开放以来核心价值的解构与建构具有如下特点:核心价值的解构与建构以社会转型和价值观变迁为基础;核心价值的解构与建构是相反相成的辩证过程;核心价值的解构有不彻底之处;核心价值的建构有不成熟之处。

  • 标签: 改革开放 核心价值 解构 建构 评析
  • 简介:池田大作从哲学的高度深刻认识幸福,把幸福区分为“相对的幸福”与“绝对的幸福”,而只有人类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绝对的幸福.并指出唯有通过教育,完成人的自我建设,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于是,他用最大的力量发展创价教育事业,从幼稚园到大学研究教育实践其人本教育思想,经过四十载的发展,构建起人本教育的思想体系,丰富了教育思想的宝库.具体来说,一是他揭示了教育的使命是为了民众的幸福与和平;二是指出教育的任务是要培养学生谋求人类幸福的人格;三是探索了一系列促进人类幸福的人本教育方法.

  • 标签: 池田大作教育思想 人类幸福 人本教育 终极指向
  • 简介:通过讨论和分析大学生情感教育的作用和实现路径,可以看到,大学生情感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情感教育应该得到足够重视。本文对大学生情感教育路径的探讨主要从家庭教育、学校培养、社会熏陶和自然陶冶四个方面入手。

  • 标签: 大学生 情感教育 路径
  • 简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宗教伦理学研究从无到有、从不重视到重视、从自发到自觉,逐步开展,取得了重要成就。宗教伦理学研究兴起的主导原因是:中国社会宗教信仰广泛存在的客观性和复杂性、良好的民族宗教政策环境、现代宗教对社会道德和信仰的挑战,以及宗教与道德之间关系的内在一体性。在不断整理和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我国伦理学研究者做出了开拓性探索,使宗教伦理学逐步系统化、学科化。宗教伦理学研究发展趋向体现为:学术视阈不断拓展,基本理论研究走向深化;比较研究持续推进,理论、应用层面多元发展;客观理性的学术态度逐步确立,科学方法论体系日渐形成;针对现实问题的应用研究成为主流,理论建构显示活力。

  • 标签: 改革开放 中国 宗教伦理学
  • 简介:道德健康重要性的凸显,使得道德健康教育应运而生。道德健康教育研究是一项理论课题,也是一项社会实践课题,同时也是德育谋求学科发展、应对现实挑战,促进人自身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一个重点、难点问题。文章对道德健康教育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对如何进一步进行道德健康教育研究提出几点建议。

  • 标签: 道德健康 教育 研究 综述
  • 简介:习近平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他强调,必须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要不断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他提出,军队的思想政治建设是根本性建设,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他认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他指出,国家文化软实力,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对党建、军强、民富、国兴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的论述,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 标签: 习近平 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论
  • 简介:<正>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提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道德学说为主干的伦理型文化。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中国劳动人民和各阶层中先进代表人物的立志勤学、爱国爱民、惩恶扬善、褒勤贬懒、精忠报国、孝亲尊师、诚实守信、谦虚礼貌等方面的道德故事一代传一代,百世流传。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人生哲学;“发愤忘食”的持生规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立

  • 标签: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传统美德教育 教育研究 德目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 爱国爱民
  • 简介:“改革开放三十年伦理学创新与发展”学术交流研讨会议于2008年7月22日-24日在山东威海市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培训中心举行,会议由山东省伦理学与精神文明建设研究基地(机构挂靠山东省委党校哲学部)和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联合主办。此次会议得到了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和许多省、市级党校的众多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共有70余人参会,并收到了大量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 标签: 改革开放 学术交流 伦理学 研讨会综述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湖南师范大学
  • 简介:“改革开放三十年伦理学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7月22目至24日在山东威海市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举行。会议由山东省伦理学与精神文明建设研究基地(机构挂靠山东省委党校哲学部)和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联合主办。来自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和部分省市党校的专家学者70多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伦理学各领域的创新与发展和某些前沿、热点、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体现了会议主题和伦理学工作者的责任取向。

  • 标签: 学术研讨会 改革开放 伦理学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湖南师范大学 精神文明建设
  • 简介:当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把爱国主义教育和时代特点、社会变化、民众生活及思想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方式的不断完善和创新,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 标签: 爱国主义教育 民族精神 创新性
  • 简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价值基础》这部著作,不仅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奠定了价值基础,而且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使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问题研究上升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高度,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的历史性跨越。这部著作理论研究有深度、有新意,在实践研究方面有比较强的针对性。

  • 标签: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价值基础
  • 简介:<正>“对学生进行数学教育是不是道德基础和道德原则教育?”起初我回答说,数学内容本身,数学的逻辑精确性趋向以及概念和结论的确定性,无疑会激起正直与诚实的内在要求。其次,教师本身酷爱课题,会使他去积极培养学生类似的感情,同时也向他们指明了认识的乐趣,以及掌握了认识定量法的人类理智的能力。教师这种积极性在道德上是深刻的,以致于我们不由得参与到形成学生道德基础的过程中去了。我的老师A·R·辛欣曾讲:钻研数学科学必然会在青年人身上循序渐进地培养出许多道德色彩明显,并进而能够成为其主要品德因素的特点。在数学教育所形成的特征中,辛欣指出了真诚、正直、坚韧和勇敢四点。人们都明白,数学教师是不可能搞欺骗的,任何自高自大和

  • 标签: 数学教育 数学教师 数学科学 学生道德 培养学生 道德基础
  • 简介:西方国家的宗教教育非常活跃,并行使某种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西方国家的宗教教育在对国民进行道德熏陶和政治控制,培养公民的民族精神和社会信仰,调和阶级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以及解决公民日常的思想问题和精神困惑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借鉴意义。

  • 标签: 西方 宗教 宗教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作用
  • 简介: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分别以培养好人和好公民为目标,二者在学术传统、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和教育时段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然而,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之间的差异并不能切断二者之间“天然的联系”。在现代社会,必须同时推行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而不是以一者取代另一者。“替代论”的问题在于未能全面把握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之间的差异与共生关系。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之间的差异根源于二者理论基础的转向而导致的道德基础的差异。这一差异使得二者对于德性尤其是对于公民德性的理解产生分歧。解决的路径在于证成二者道德基础的同源性,从而使道德教育成为公民教育的基础,使公民教育成为道德教育的保障。由此,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将在差异中实现共生,共同引导个体以其理性去批判和反思何谓美好生活以及如何追寻美好生活。

  • 标签: 道德教育 公民教育 好人 好公民 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