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在《乌托邦的精神》(1918/1923)、《希望的原理》(1959)、《哲学论文集》(1969)等著作中,德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聚焦音乐与乌托邦、音乐与语言表达方式、音乐与社会、音乐与家乡等主题,集中探讨了音乐节史学、音乐形式的语义学和旋律语义学等一系列音乐哲学问题。通过比较分析伟大音乐作品的语言表达方式,布洛赫全面阐述了自身关于音乐史和音乐理论的根本见解以及音乐艺术的本质:"音乐是最年轻的艺术"。音乐既是最年轻的艺术,也是最高的艺术,因为音乐把人类永恒的"希望"自身作为其讴歌的内容。音乐既置身于生活之中,又超然于生活之外,正是凭借这种"内在超越性",音乐创作才最直接地表现作为乌托邦显现的"自身相遇"。音乐是乌托邦意识的显现和尚未形成的现实的象征。音乐倾听未来"家乡"的回响,谛听源自人的直观和根源的象征性声音。

  • 标签: 音乐哲学 音乐语言 青春 乌托邦 家乡
  • 简介:文德尔班作为一个价值哲学家,一反黑格尔从逻辑概念来为哲学史上的哲学家定位的做法,强调个人的特殊个性,认为历史是有个人特征的人物的王国,而不是抽象概念和逻辑的王国,不能把哲学史写成概念的发展史。他把康德的先验哲学阐释为"规范的"实践哲学、价值哲学,把个人放在历史文化的环境中并结合心理学来确定每个哲学家在哲学史上对于整个哲学发展的价值贡献,形成了以问题来定向的哲学史描述风格,对现代哲学史观具有重要的开创性的"意义"。

  • 标签: 哲学史 逻辑 价值 个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