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2 个结果
  • 简介:机械"和"有机",它们目的论批判所借助一种重要思考媒介,参照目的原因性"远距离类比"。目的原因性倚赖目的论判断力这一认识机能,归根到底不考虑任何经验性自然规律而只通过理性才可能。由于整个现象界都可通过机械作用而生成出来可能性不能排除,康德只有假定或引入物自体并配以智性直观可能世界,才能给有机体和目的因果性提供彻底可能性。合目的性原则作为一种理性批判原则,对于辨别合目的性或者目的论滥用和弃用形态仍然有借鉴意义;但康德把自然最终目的定位于人主观性状形式方面,可能也错过了以感性为出发点一种目的论方向。

  • 标签: 康德 目的论批判 有机物 机械 合目的性
  • 简介:诉诸直观自身艺术所传达人在自然、历史和人类密码中所解读东西。在人于密码解读超越存在并基于完美性而使纯然沉思得以持存之处,便出现了作为介质领域艺术。只有在形而上思考中,人才会通过反省意识洞察到艺术密码严肃解读,进而使人精神始终向其生存根源开放。正是在人能够触及生存根源之处,生存与天赋才终于合二为一而成其为天才。在艺术,密码要么作为超验直观而达至其直观性,要么作为内在超越而在现实本身变成可见,迄今为止,那些最伟大艺术家总是想方设法把上述两种可能性结合起来。在艺术这个大家庭,由于音乐、建筑、雕塑、绘画、诗等门类表现密码方式各不相同,艺术便呈现出多种多样面相来。

  • 标签: 艺术 密码 生存 超越存在
  • 简介:在《乌托邦精神》(1918/1923)、《希望原理》(1959)、《哲学论文集》(1969)等著作,德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聚焦音乐与乌托邦、音乐与语言表达方式、音乐与社会、音乐与家乡等主题,集中探讨了音乐节史学、音乐形式语义学和旋律语义学等一系列音乐哲学问题。通过比较分析伟大音乐作品语言表达方式,布洛赫全面阐述了自身关于音乐史和音乐理论根本见解以及音乐艺术本质:"音乐最年轻艺术"。音乐既是最年轻艺术,也是最高艺术,因为音乐把人类永恒"希望"自身作为其讴歌内容。音乐既置身于生活之中,又超然于生活之外,正是凭借这种"内在超越性",音乐创作才最直接地表现作为乌托邦显现"自身相遇"。音乐乌托邦意识显现和尚未形成现实象征。音乐倾听未来"家乡"回响,谛听源自人直观和根源象征性声音。

  • 标签: 音乐哲学 音乐语言 青春 乌托邦 家乡
  • 简介:"什么哲学"提问方式本身,就已经在用传统方式回答了哲学是什么。但是,海德格尔扭转了这个提问方式,即哲学不是任何意义上已经被准备好了前提现成东西。他把"什么"或者"提问方式,变成了关于这种提问方式如何出场问题研究,将存在的话题转化为时间的话题,用时间问题引导空间问题,从此改变了哲学研究方向。

  • 标签: 哲学 存在 时间
  • 简介:文德尔班作为一个价值哲学家,一反黑格尔从逻辑概念来为哲学史上哲学家定位做法,强调个人特殊个性,认为历史有个人特征的人物王国,而不是抽象概念和逻辑王国,不能把哲学史写成概念发展史。他把康德先验哲学阐释为"规范"实践哲学、价值哲学,把个人放在历史文化环境并结合心理学来确定每个哲学家在哲学史上对于整个哲学发展价值贡献,形成了以问题来定向哲学史描述风格,现代哲学史观具有重要开创性"意义"。

  • 标签: 哲学史 逻辑 价值 个人特征
  • 简介:在雅斯贝尔斯哲学,存在大全。在大全思维,雅斯贝尔斯构思了一幅存在图像。在思维,不可避免地发生这幅图像,因为这个非对象性东西本身当作思维被想象对象。在这幅图像,同时编入个别单词图像。就此而言,这是来自图像和无图像一种图像,但是,这不可能来自隐喻和其他标志一种聚集体,相反,这是存在一种构成性改写。在自身改写,存在球形地、飘忽不定地显现出来;它是动态地,然而严格地被整理过,它成梯级形状并编织状地联系在一起,按类别归类并相互交错地联合起来。它被分离并相互统摄着,它可以一览无遗,但它不是封闭、突破和联合。不过,它总是轻微、透明,就像在某种巨大三维丝网里一样,到处都被截获在自身关系之中。

  • 标签: 哲学逻辑学 存在 存在图像 大全 大全样式
  • 简介:康德关于能思存在之本性论点基于表象“我”具体本性。他认为,经验自我属于一个有思想肉体实有,其内感官被心灵自己状态激动,因此和外感官一样牵涉被动性。这样心灵或理性只具有相对自发性,没有归因能力它(物)或精神自动机,从而不是完全自主。不过,如果有一个内在于实践理性目的,那么它可能会是完全自主。康德认为这个目的道德律,我们选择行动方式只有被其蕴涵(而非出于偏好)才表达真正自由。

  • 标签: 我思 统觉 目的 道德律
  • 简介:在人尊严这一研究领域,一方面学者们康德推崇备至,另一方面许多学者康德引证乃至研究都充斥着误解。本文首先简述了学术界关于康德尊严观两种对立诠释:一种观点认为,在康德看来,尊严就是内在价值,它是尊重基础,每个人都有尊严,所以人人都应该被尊重,因此人尊严也是人权基础。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在康德那里,根本没有作为形而上学属性内在价值概念,人尊严也不可能尊重基础,尊重义务出自理性绝对命令;康德尊严观基本上属于传统范式,康德用尊严一词只是表达了一物比另一物高关系,其中并不包含平等含义,因此尊严也不可能人权基础。本文结合康德文本,康德关于尊严和价值、尊严和尊重、尊严和平等这三重关系做了阐释,分析了以上这两种对立诠释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第一,康德所谓人尊严,首先是指有理性的人自在目的,而不是工具,这表达了人格高于物品思想。康德所谓内在价值或绝对价值,不是指一种形而上学属性,而是指自在目的。如此理解内在价值,则以上两种解释之间对立就能得以部分消除。第二,康德谈论人尊严,其重点强调道德目的王国由理想变成现实关键,也就是说,道德让人配享尊严。第三,康德而言,人尊严有两个层次:因具有理性而有道德能力从而具有尊严,和履行了道德义务而配享尊严。与此相对应,尊重也有两个层面:自我尊重和相互尊重义务和因履行了道德义务从而配享尊重。第四,康德尊严观在人有尊严而不同于物这一基本层面上包含平等含义,但在其重视人因道德而配享尊严这一层面上则是不平等。比起他谈尊严文本来,康德其他文本也许能对当代捍卫人权理论提供更大支撑。

  • 标签: 康德 尊严 价值 尊重 人权
  • 简介:康德直观理论由感性直观、想象力和智性直观三个层次构成。直观在第一批判和第三批判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实践理性批判》和其他道德哲学著作,康德明确拒斥了直观作用,这种拒斥集中体现在《实践理性批判》分析。然而直观在康德道德哲学仍然以一种间接方式发挥着作用,即康德借助于类比和象征,用可直观之物来表现不可直观之物。从象征角度也可以理解康德提出"德性义务图型"这一看似自相矛盾概念。

  • 标签: 直观 道德 图型 类比 象征
  • 简介:如果想了解技术本质,那么不能从机器时代技术开始,更不能从这一会让人误入歧途观念——技术目的就是机器和工具制作——开始。对于动物自由移动生命而言,只有奋斗才是它生存策略,才是它面对"其他生命"优势或劣势,这一点决定这一生命类型历史,决定它命运屈从于他者历史,还是成为它们自己历史。故而技术生命策略。技术这一策略内在形式,争斗过程这一策略外在表现。

  • 标签: 斯宾格勒 生命 策略 技术
  • 简介:在康德之后现代哲学,“时代”(时间)意识不断得到发展和强化,其中最典型代表就是黑格尔“历史哲学”和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黑格尔历史哲学把“时代”理解为“理性”得以聚集和“成型”根本原则,并由此将哲学理解为“被把握在思想时代”。而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不仅把整个“存在”都“时间化”了,也将“时间”功能“实践化”了。而刘小枫先生不久前发表《如何认识百年共和历史含义》一文“启蒙”观念批判和“德政”颂扬之所以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争议,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意识到现代哲学首先应该具备“时代意识”,没有“当代中国”与“中国传统”和“(后)现代西方”所处“时代”差异做出深刻反思,从而产生了认识百年共和我们(当代中国人)“历史含义”上局限性。

  • 标签: 历史哲学 时代意识 现代性 后现代
  • 简介:《法哲学原理》所回应近代政治哲学一个根本问题:自由概念如何成为现实?它同时也是在追问如何在理论上创造一种启蒙时代公共生活方式(它体现为一种政治生活和制度安排)。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考察了近代以来两种权利学说(自然权利学说、道德权利学说)这个问题回答,最后提出了自己伦理国家理论。

  • 标签: 自由 自然权利学说 道德权利学说
  • 简介:自然权利学说式国家其政治计划由洛克给定,目标要建立一个以所有人都同意为基准“契约国家”;而其经济计划由亚当·斯密给定,其目的要建立一个以自由竞争为基础而形成自由经济市场。该国家承诺将实现所有人自由和权利。但是通过黑格尔自然权利学说“形式自由”批判及当时英国现实五个问题考察,发现它并未能实现自己承诺,反倒走向了自己反面。

  • 标签: 自然权利学说 契约国家 自由
  • 简介:本文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笛卡尔哲学开端分析出发,梳理出二者笛卡尔前提批判观点,并试图证明二者批判实则将笛卡尔开端“我思”理解为独立奠定表象世界秩序反思性实体。面对误解,笛卡尔文本足以为自己辩护。“我思故我在”一个有限且不完满开端,文章通过论证这一开端有限性,“我在”和由此构建表象世界真实性,试图说明笛卡尔自我发现及这一发现意义,并就笛卡尔所建构表象世界真实性海德格尔批评做出回应。

  • 标签: 我思 我在 对象实在性 形式实在性表象世界
  • 简介:本文通过《精神现象学》相关内容分析与解读,具体展现出信仰本质结构、启蒙对信仰批判、启蒙肯定命题以及启蒙如何走向绝对自由、如何由于自己局限性而走向自己否定。绝对自由最大局限在于没有自己限度,没有建立起自己自律,而只是停留在自由任意性之中,从而最终走向绝对恐怖。只有克服这些局限性,才可能建立起一个能够保障所有人最大自由社会。可以借鉴信仰里面某些积极因素,即信仰层面那种富有张力矛盾对立结构,通过设立一个超越于现实世界之上理想目标来扬弃启蒙精神有限性,从而导致精神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 标签: 信仰 启蒙 绝对自由 《精神现象学》
  • 简介: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所说“目的自身”首要一个规范性概念,而不是如奥尼尔-森森在其《康德论入尊严》所宣称一个描述性概念。森森正确地论证,尊严不是一个表达某种模糊属性之价值概念。但是他不承认,尊严基础在于与我们自己一种关系,其中,我们作为意志主体规定自己。虽然尊严不是道德律约束我们理由,但是它对我们理解康德责任概念尤其重要。尊严标志着自由和自由法则自然法则在规范性上优先性。

  • 标签: 目的自身 道德律 定言命令 责任
  • 简介:现象学作为认识论,在对象问题上不同于近代认识论对象。近代认识论对象都是不言而喻自然对象或自然客体。胡塞尔现象学认识论对象是构造意识对象,意识体验中被给予东西,内在现象,或者说是内在意识和纯粹意识。现象学认识论对象初阶构造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最为基本意识构造,另一部分时间意识构造。意识自身构造共分为四个层级,分别是体验、意向性、执态或行为、注意或统觉。时间意识构造主要包括滞留、原印象和前摄三部分。

  • 标签: 现象学认识论 对象 初阶构造
  • 简介:先验客体概念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由于一方面其意义精微且有层次递进,另一方面又与若干概念意义相近,所以有些许模糊难懂。本文首先先验客体概念进行梳理,概括出其作为统一性本身、统一性规则与客观性之保障这三重含义。在此基础上阐明它与物自体所体现先验与超验、认识论与存在论区别。最后考察其与先验主体关联,进一步指出先验客体先验主体统一性对象化。通过这一系列考察厘清先验客体概念在康德哲学作用。

  • 标签: 先验客体 表象 物自体 先验主体
  • 简介:情感问题康德道德哲学中一个既重要又常常被忽略问题,本文致力于康德道德哲学情感进行一个全面的挖掘、整理和阐释,并为情感在康德道德哲学角色给出一个合理定位。基于康德道德哲学发展内在逻辑,康德道德哲学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道德形而上学酝酿阶段、奠基阶段、完成阶段和“应用及扩展”阶段。在酝酿阶段,康德道德哲学尚未成熟,哈奇森和卢梭先后康德产生了巨大影响。后面三个阶段都属于成熟阶段,在其中每一个阶段里,康德道德哲学目标各不相同,与此相应,每个阶段都有一种主要类型情感被突出出来,服务于该阶段目标。与此相应,成熟时期康德道德哲学中有三类情感,即作为动机道德情感、支持性道德情感和道德目的论下非道德情感。作为动机道德情感主要是敬重感;支持性道德情感包含良知、爱、同情和友谊;而道德目的论下非道德情感又包含三类:其一为本身与道德情感相类似的非道德情感,比如审美情感和宗教上虔敬;其二为本身具有两面性非道德情感,比如荣誉感;其三本身在道德上为负面的非道德情感,比如权力欲和激情。

  • 标签: 理性 情感 动机 有限理性者 道德目的论
  • 简介:通过质疑语言和规则之间存在强力联系假定,该文认为我们从维特根斯坦关于遵守规则讨论并不能得出标准解读观点,即认为私人语言不可能。该文从区分语言和规则以及私人规则和公共规则之间不同角度,为私人语言和私自遵守规则行为存在作了辩护。该文指出,我们并不是通过遵守规则而理解语言,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202节说个体间公共规则不可能私自地遵守或许是,但是如果存在私人规则的话,那么这些规则当然可以被人们私自地遵守。我们推理过程和实际生活存在这样私人规则。该文得出结论认为,私人规则遵守不是不可能,只不过不同于公共规则遵守而已。维特根斯坦需要在一种特殊限定公共意义上来使用"规则"。

  • 标签: 维特根斯坦 遵守规则 私人语言 私自地 公共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