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康德的人格(Person)跨此岸和彼岸、跨越现象界和本体界身体和灵魂结合;人格性(Personlichkeit)则是完全属于彼岸世界或“理知世界”。当我们把人性置于人格中来考察时,由于人格本身跨两界性质,人性本身也就被提升到了具有人格性尊严高度,甚至凭借人格性而和上帝意志联结起来了。人格使般人性被提升到人格性本源要素,它使人不仅具有此岸主观目的价值,而且具有彼岸、理知世界中绝对价值;人格使人性提升到人格性中介。目的公式要求我们在把人性当作手段同时记住有个最高限制性条件,就是把人格中的人性当作目的。人性也具有双重性,所谓人“本性”(Natur),指人自然性、自然本能,人性本质,其中包括理性能力,也就是自由地设定目的能力。但人性只是理性设定般目的能力,人格性则是特指理性设定道德目的能力。人性与人格虽然都具有双重性,但人性还属于此岸世界,而人格则通过人格性跨入了彼岸世界。如果没有人格或人格性,人与动物区别仍然只在于人“高级动物”,而不具神圣性和崇高性。目的公式中“人格中的人性”应该指把行动者本体设立道德目的能力考虑在内的人性,种从两界统来看的人性,或者说,种具有完善化可能性的人性。所以有限理性存在者有两类目的,第类目的目的,即主观目的或相对目的;另类目的单凭理性给予目的,即客观目的或绝对目的,又叫作“自在目的本身”,这类目的没有掺杂感性东西,具有绝对价值,所以这样客观目的对所有的理性存在者都有效。人格中的人性方面具有设定道德目的能力,另方面也能够将自�

  • 标签: 人格 人格性 目的公式 自律公式
  • 简介:黑格尔在本文中简明扼要地阐述了他对于上帝存有的本体论证明观点。首先,他表明对启示宗教考察有三个环节,即上帝抽象概念、概念定在,以及概念与定在性。然后,他回顾了上帝存有的三种证明,其中着重回顾了安瑟尔谟式本体论证明以及康德对它批判,并表明该证明虽然由于坚持从概念出发原则而有其合理之处,但其论证过程由于主张对概念知性式理解而无法令人满意。最后,黑格尔从正面阐述了他自己概念观,认为概念并非如传统所认为种单纯主观东西,而是自我区别、建立存在又扬弃这种区别的主客统绝对活动,它自在自为地拥有存在于自身中,而上帝概念正是这样概念,因而上帝存有就以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获得了证明,黑格尔由此以其思辨哲学改造了传统本体论证明,阐发了种新型本体论证明,从而呼应了本文开头。

  • 标签: 上帝存有 本体论证明 概念存在
  • 简介:《实践理性批判》以“理性事实”证明了纯粹理性实践,并赋予了自由理念以客观实在性。本文将通过分析第二批判“对分析论批判阐明”、“结语”和其他文本,证明只有将理性事实看作康德实践理性实验个组成部分,才能使它和第二批判目的和论证思路结合起来:这个实验通过每个人实践理性判断区分了纯粹道德法则和经验性原则,为道德哲学树立了正确前提。本文还将通过和《纯粹理性批判》里理性实验比较,探讨实践领域的哥白尼式革命具体含义和实践理性实验深层次意义。

  • 标签: 理性的事实 理性实验 每个人的理性 哥白尼式的革命 天才的亢奋
  • 简介:马丁·海德格尔《哲学论稿——从本有而来》,通常被视为他第二本奠基性著作,作为其后期思想指导原则这本书受到了越来越多敏感而富有判断力关注。然而,常被忽视,海德格尔对教学问题上种不可教教义根本强调。本文以《哲学论稿》中所呈现教学问题作为切入点,旨在批判性地考察海德格尔思想根基。笔者将论证,海德格尔成问题Paideia[教化、潘迪亚]方式,与奥维德式通过修辞手法彻底改变我们在世界中爱欲取向做法最为相像。由于我们对存在者爱需要被净化并导向存在,系列相关于能动性和真理难题便随之而出,而海德格尔所贡献那种转化实践可行性和可欲性也成了值得探讨问题。最后,笔者探究了《哲学论稿》在政治上结果,揭示了海德格尔对现代性和古典传统,以及对日常在世存在本身挑战激进本质。

  • 标签: 海德格尔 | 科耶夫 柏拉图 | 存在
  • 简介:在康德之后现代哲学中,“时代”(时间)意识不断得到发展和强化,其中最典型代表就是黑格尔“历史哲学”和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黑格尔历史哲学把“时代”理解为“理性”得以聚集和“成型”根本原则,并由此将哲学理解为“被把握在思想中时代”。而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不仅把整个“存在”都“时间化”了,也将“时间”功能“实践化”了。而刘小枫先生不久前发表《如何认识百年共和历史含义》文中对“启蒙”观念批判和对“德政”颂扬之所以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争议,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意识到现代哲学首先应该具备“时代意识”,没有对“当代中国”与“中国传统”和“(后)现代西方”所处“时代”差异做出深刻反思,从而产生了认识百年共和对我们(当代中国人)“历史含义”上局限性。

  • 标签: 历史哲学 时代意识 现代性 后现代
  • 简介:康德道德哲学可以从如下要点来理解:道德哲学目标和方法,善意志、道德价值和义务,义务与对道德法则尊重,绝对命令与假言命令,普遍自然法则公式,人性公式,自主性公式,目的王国公式,诸公式,自主性,德与恶,对康德道德哲学定位。以这些要点为线索,本文简要介绍了当代解读康德道德哲学主流观点,梳理了对各要点理解中存在争议,由此反映了对康德道德哲学前沿研究动态。

  • 标签: 康德 道德哲学 诠释
  • 简介:本文将借助康德认识理论,构造个康德式道德程序理论,它基本观点,道德律管理准则程序,该程序要求准则中关切及其满足方式获得从小群体到大群体再到所有理性行为者共同体逐渐承认。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尤其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中提示了这种理论可能性,但这两本书重点在于描述种批判道德理论与其他独断论道德理论区别,而没有着力阐述批判道德理论如何运用,本文试图弥补这不足,因此虽不是康德明确论述,但依然康德式。第节说明认识程序论,第二节提出道德程序论,第三节将此理论与若干竞争理论对照。

  • 标签: 认识的程序论 道德的程序论 管理准则 承认的外部协助
  • 简介:本文讨论关于《实践理性批判》中“纯粹实践理性动机”三个问题。第个问题核心在于“动机”是否为实践理性批判引入了某种心理学机制从而造成了这项批判致。对此,笔者认为纯粹实践理性“动机”实际上指理性法则规定行动时,有限、感性理性存在者具有的整体状态。我们既不能将其看作道德法则规定行动时依赖心理因素,也不能将其看作理性法则依据因果法则在主体中产生经验心理学后果。第二个问题主要是“道德法则作为动机”与“道德情感或敬重作为动机”这两种说法致性。在整体状态观点下,道德法则和道德情感可以被看作有限理性存在者在理性法则规定意志时不同方面,它们可以在这种意义上获得致性。由此,我们也可以将作为道德情感敬重否定方面和肯定方面纳入到统理解之中。第三个问题处理《实践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以及《道德形而上学》中“动机”含义致性。笔者认为“动机”指意志主观规定根据,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则专指理性法则成为意志主观规定根据时我们作为有限、感性理性存在者所处状态。这些著作在“动机”使用上并没有原则上分歧。

  • 标签: 动机 状态 实践理性 道德情感 敬重
  • 简介:本文核心目标讨论意义问题,但这个探讨是以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工作为前提,在他视野下,意义问题和“语言使用”密切相关,所以本文重心就转向考察“使用”这个基本概念。这个考察首先从分析维特根斯坦提出“使用”概念背景开始:“使用”概念相对于传统语言意义观被提出,它提出为我们描述了另种看待意义问题方式——把意义看作语言使用。这构成了本文第部分论述内容。在第二部分中,笔者接着转向讨论“使用”概念本身所蕴藏东西,这讨论以“理解”和“规则”为两个角度分别阐明它们和“使用”之间关系,通过对这种关系考察来揭示“使用”自身内涵,进而呈现“意义”内涵;通过深入挖掘“使用”概念,我们也进步解释“语言意义”这种现象所蕴含两个基本内容。在本文最后部分,笔者将批判地分析上述两个基本内容,论证它们之间存在种紧张关系,最后尝试予以回应。

  • 标签: 维特根斯坦 使用 意义
  • 简介:文艺复兴后德国直处于欧洲文化边缘,路德宗教改革以后确立了近代德意志民族统语言,但政治上却是松散乃至分裂,思想、文化十分保守。莱布尼茨悄然改变了德国哲学庸俗势头,他继承古希腊以来哲学和美学传统,构建了独特单子论哲学体系应对时代精神危机,并率先开启了对16~17世纪以来欧陆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整合,开辟了德国近代哲学和美学自我觉醒道路。

  • 标签: 莱布尼茨 美学 单子 前定和谐 理性
  • 简介:本文简要分析了反思概念内涵和翻译问题,尤其它与黑格尔逻辑学本质论独特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分别考察了黑格尔对“同”、“差别”和“根据”这三个纯粹反思规定阐明,侧重于揭示它们映现[反思]特性。从中,我们可以详细地看到黑格尔如何借助映现观点对传统形式逻辑思维规律加以批判

  • 标签: 反思(映现) 本质 同一 差别 根据
  • 简介:本文致力于分析《实践理性批判》中“敬重感”和《判断力批判》中“崇高感”,指出它们作为心灵智性情感,在现象学意义上已然揭示出了“理念”在实践范围内显现。进步分析来看,这又涉及想象力综合能力。正是想象力提供了个感性知性二元和解可能路径。因而“情感”和“理性”并不构成真正意义上矛盾,重要在于心灵诸官能和解,而正是通过对心灵智性情感现象捕捉和观察,让我们看到了这实践可能性。

  • 标签: 敬重感 崇高感 想象力 心灵的理念
  • 简介: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所说“目的自身”首要个规范性概念,而不是如奥尼尔-森森在其《康德论入尊严》所宣称个描述性概念。森森正确地论证,尊严不是个表达某种模糊属性之价值概念。但是他不承认,尊严基础在于与我们自己关系,其中,我们作为意志主体规定自己。虽然尊严不是道德律约束我们理由,但是它对我们理解康德责任概念尤其重要。尊严标志着自由和自由法则对自然法则在规范性上优先性。

  • 标签: 目的自身 道德律 定言命令 责任
  • 简介:康德实践理性具有宗教“祛魅”功能。实践理性通过将宗教活动与道德行为结合起来使信仰道德化。为了捍卫宗教道德,实践理性方面反驳不适于道德意图无信仰,诸如唯物论、无神论和自由思想不信;另方面,实践理性又拒斥不合乎理性精神伪信仰,譬如宿命论、狂信和迷信。通过实践理性“祛魅”,康德试图将信仰根基重建于道德之上。

  • 标签: 实践理性 袪魅 信仰 道德 宗教
  • 简介:自然权利学说式国家其政治计划由洛克给定,目标要建立个以所有人都同意为基准“契约国家”;而其经济计划由亚当·斯密给定,其目的要建立个以自由竞争为基础而形成自由经济市场。该国家承诺将实现所有人自由和权利。但是通过黑格尔对自然权利学说“形式自由”批判及对当时英国现实五个问题考察,发现它并未能实现自己承诺,反倒走向了自己反面。

  • 标签: 自然权利学说 契约国家 自由
  • 简介:梁志学先生近著《自由之路——梁志学文选》所收录34篇文章有10篇涉及费希特哲学,梁先生作为费希特哲学最著名翻译者,在翻译和研究之间建立起互动关系,他对费希特“知识学”基本原理有精确阐发,强调对费希特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不能脱离其世界主义和世界公民思想来理解,学者使命在于立足于全人类高度贯彻自由理念和阐明永恒真理,充当社会和历史良心,这些思想对于中国当代哲学提供了重要启示。

  • 标签: 梁志学 费希特 自由 世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