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在《乌托邦的精神》(1918/1923)、《希望的原理》(1959)、《哲学论文集》(1969)等著作中,德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聚焦音乐与乌托邦、音乐与语言表达方式、音乐与社会、音乐与家乡等主题,集中探讨了音乐节史学、音乐形式的语义学和旋律语义学等一系列音乐哲学问题。通过比较分析伟大音乐作品的语言表达方式,布洛赫全面阐述了自身关于音乐史和音乐理论的根本见解以及音乐艺术的本质:"音乐是最年轻的艺术"。音乐既是最年轻的艺术,也是最高的艺术,因为音乐把人类永恒的"希望"自身作为其讴歌的内容。音乐既置身于生活之中,又超然于生活之外,正是凭借这种"内在超越性",音乐创作才最直接地表现作为乌托邦显现的"自身相遇"。音乐是乌托邦意识的显现和尚未形成的现实的象征。音乐倾听未来"家乡"的回响,谛听源自人的直观和根源的象征性声音。

  • 标签: 音乐哲学 音乐语言 青春 乌托邦 家乡
  • 简介:新康德主义杰出代表人物恩斯特·卡西尔沿着康德所开创的先验主义思想路径,生发出自己独特的符号形式哲学,以关系逻辑取代物的逻辑,以符号取代物,将哲学观照世界的中心从实体转移到意义之上。这一具有颠覆性的观念受到同时代哲学家的非难,究其缘由,应归结于符号形式哲学的形而上学根基未能得到充分阐发这一事实。本文认为,虽然卡西尔的符号形式哲学确属"一项未完成的事业",但他在诸多著作中已对符号形式哲学的形而上学问题做了较充分的分析和阐述,其中关键性的概念就是"世界理解"。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分析来阐明卡西尔对符号形式哲学的合法性之建构。

  • 标签: 符号形式哲学 世界理解 现象学 符号世界 精神
  • 简介:在哈贝马斯庞大的思想体系中,关于世界共同体的思想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当代人类日益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的新情况下特别值得整理、发掘和弘扬的。他从民族国家形成、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深刻揭示了构建世界共同体的必然性和紧迫性,并提供了如何构建世界共同体的方案。哈贝马斯的世界共同体思想是与自古以来思想家和政治家的各种"世界大同"思想一脉相承的,是当代人类和世界各国政府必须认真对待的使世界走向永久和平和人类走出生存危机的最具现实性的可供选择的理论和方案。

  • 标签: 哈贝马斯 世界共同体 民族国家 后民族国家 后民族民主
  • 简介:20世纪30年代中期到40年代初,海德格尔有两本书专注"存在史叙事":《哲学论稿》是"纯粹存在史叙事";《黑皮书》仅涉及"具体存在史叙事"。《黑皮书》当然也主要是"存在史叙事",但因某部分引申到或联想到"犹太人"或"犹太族"可资例证而变成专论的具体叙事。今天人们太过追讨海德格尔的"反犹太主义",而可能根本忽略了其中真正意义上的"预言性质的不安"。否则,海德格尔不会保留下来放到最后出版。稍后,我会随着"读记"的伸展将何谓"预言性质的不安"揭示出来。

  • 标签: 具体存在史叙事 反犹太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