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康德关于能思存在之本性的论点基于表象“”的具体本性。他认为,经验自我属于一个有思想的肉体实有,其内感官被心灵自己的状态激动,因此和外感官一样牵涉被动性。这样的心灵或理性只具有相对自发性,是没有归因能力的它(物)或精神自动机,从而不是完全自主的。不过,如果有一个内在于实践理性的目的,那么它可能会是完全自主的。康德认为这个目的是道德律,我们选择的行动方式只有被其蕴涵(而非出于偏好)才表达真正的自由。

  • 标签: 我思 统觉 目的 道德律
  • 简介:本文是作者将要出版的《哲学深渊:马克思与德国哲学家的对话》的导论部分。文章回顾了作者结合马克思与德国哲学家的关系来阅读马克思著作的历程,例如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与胡塞尔现象学的"生活世界"理论的异同,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类"概念的发展,马克思的"主体"与黑格尔的"人格"的内在联系,马克思的存在观与康德、黑格尔和海德格尔存在观的比较,另外还涉及维特根斯坦和分析哲学、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和黑格尔的形而上学传统等等,都是作者所关注的话题,展示了马克思哲学的多方面的理论处境。

  • 标签: 马克思 德国哲学家 关系 比较
  • 简介:恩斯特·布洛赫(ErnstBloch,1885-197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对马克思主义传统做出创新的人物。布洛赫的独特魅力在于,他既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又是一位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布洛赫一生都在写作,晚年92岁高龄的他仍在坚持工作,直到1977年全集问世,它成就了他的一生,他的著作先后被译成包括斯拉夫文、波斯文、阿拉伯文、日文和韩文在内的多种文字。布洛赫于1977年8月4日逝世,这是他生前所接受的最后一次重要访谈,是对自身学术思想和政治活动的总结性回顾,内容涉及面很广,几乎涵盖他的所有学术活动和政治活动:20世纪20年代求学时期、30年代自由作家时期、40年代美国流亡时期、50年代莱比锡大学执教时期、60~70年代图宾根大学执教时期等等,堪称20世纪一部内容丰富的哲学史、思想史文献。

  • 标签: 恩斯特·布洛赫 青年时代 流亡 莱比锡岁月 图宾根岁月
  • 简介:新康德主义杰出代表人物恩斯特·卡西尔沿着康德所开创的先验主义思想路径,生发出自己独特的符号形式哲学,以关系逻辑取代物的逻辑,以符号取代物,将哲学观照世界的中心从实体转移到意义之上。这一具有颠覆性的观念受到同时代哲学家的非难,究其缘由,应归结于符号形式哲学的形而上学根基未能得到充分阐发这一事实。本文认为,虽然卡西尔的符号形式哲学确属"一项未完成的事业",但他在诸多著作中已对符号形式哲学的形而上学问题做了较充分的分析和阐述,其中关键性的概念就是"世界理解"。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分析来阐明卡西尔对符号形式哲学的合法性之建构。

  • 标签: 符号形式哲学 世界理解 现象学 符号世界 精神
  • 简介:在哈贝马斯庞大的思想体系中,关于世界共同体的思想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当代人类日益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的新情况下特别值得整理、发掘和弘扬的。他从民族国家形成、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深刻揭示了构建世界共同体的必然性和紧迫性,并提供了如何构建世界共同体的方案。哈贝马斯的世界共同体思想是与自古以来思想家和政治家的各种"世界大同"思想一脉相承的,是当代人类和世界各国政府必须认真对待的使世界走向永久和平和人类走出生存危机的最具现实性的可供选择的理论和方案。

  • 标签: 哈贝马斯 世界共同体 民族国家 后民族国家 后民族民主
  • 简介:本文以海德格尔的早期哲学为例探讨了海德格尔的世界理论,这种世界理论不同于传统形而上学的世界理论。传统形而上学在存在的顺序上认为世界先于人的认识和人的语言,由于它在世界向人发生之前就预设了世界的存在并把它作为最为原始的研究对象,所以,它在陷入独断论的情况下先后经历了从本体论向认识论再到语言学退守的命运。海德格尔则相反,他在发生的顺序上认为在人的生存活动中向人发生的世界是最为原始的世界,人则在世界发生的过程中成其为人。在此过程中,既有着生存论的认识(视),也有着生存论的语言(话语),它们都是人之生存以及人和世界在生存活动中发生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他看来,传统形而上学的世界以及认识论和语言学,都不过是发生意义上的世界以及视和话语的派生物。因此,传统形而上学从古代的本体论开始就走入了误区,他的世界理论不过是一种纠错性的理论。我们认为,世界只能是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对人来说,发生意义上的世界才是最原始的世界,所以海德格尔的世界理论意味着哲学思维的进步。

  • 标签: 世界 本体论 认识论 语言学 存在 发生
  • 简介:作为思维的一个先验主体的“”是一个伴随着一切概念的意识,它只能和意识到它的作为内感官的经验性意识一同“出现”,这是康德对“”的最为基础性的认识。在实践哲学里没有出自感性的病理学的的地位,尽管也考虑到了肉体性的“”的有限性,但理性自己就已独立地规定了意志。理论化的“”也探入到情感领域,情感得依赖一种朝向知识的可传达性。所以康德理论化的“”伴随着其写作,其风格是先验哲学无风格的风格。但理论化的“”在康德那里是无疑具有情感侧面的,如对道德律的敬重始终是这一理性原理的最为紧密的伴随物。另外,康德字面上并不出现的理性的“”即使是理论化地隐匿地加以表达,还是必然具有其参与世俗生活的社交性。

  • 标签: 康德 写作 风格
  • 简介:20世纪30年代中期到40年代初,海德格尔有两本书专注"存在史叙事":《哲学论稿》是"纯粹存在史叙事";《黑皮书》仅涉及"具体存在史叙事"。《黑皮书》当然也主要是"存在史叙事",但因某部分引申到或联想到"犹太人"或"犹太族"可资例证而变成专论的具体叙事。今天人们太过追讨海德格尔的"反犹太主义",而可能根本忽略了其中真正意义上的"预言性质的不安"。否则,海德格尔不会保留下来放到最后出版。稍后,我会随着"读记"的伸展将何谓"预言性质的不安"揭示出来。

  • 标签: 具体存在史叙事 反犹太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