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欧阳修《易童子》认为,《易》之“十翼”各有瑕疵,其中纵有孔子之言,但非孔子之文章。本文认为,此论并非无可嘉许之处。但亦不免言过其实,而致疑于其所不应疑者。本文通过对“十翼”的逐一分析,得出结论:《序卦传》与《杂卦传》确如欧阳修所言。既不具微言大义,也与孔子无关。《说卦传》与《周易》关系渺茫,以《说卦传》为孔子之所作。更属无稽之谈。大小《象传》之内容,则不离乎秦汉时代、以功名利禄为人生目的的俗儒之胸襟。亦可能为邹衍一派阴阳家言。而《彖传》乃《周易》哲学精义之所在,其中若干部分必在孔子之前已经集结。惟《文言传》与《系辞传》中所录孔子之言,必皆出于孔子及门弟子之手。欧阳修呼《系辞传》为“僭妄之书”,且具有“害经惑世”之罪愆,未免有褊狭愚昧之失。文章还对欧阳修所指《系辞传》中三种成卦之法的不相容进行了辨析,指出,究实此三者所指不同,可以并存而不害。

  • 标签: 欧阳修 易传 孔子
  • 简介:<正>卫灵公陈(同阵)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刘宝楠《正义》引《新序》五曰:“昔卫灵公陈,孔子言俎豆,贱兵而重礼也。”按以孔子“贱兵”,不答卫灵公军旅之,非也。考军旅之事,儒家所重,《尚书·洪范》:“八政,八曰师。”盖戎为国之大事,有国者必重之。《春秋》谷梁襄二十五年传:“古者,虽有文事,必有武备。”为人臣者,必文、武兼擅,诗人所以褒讚尹吉甫“有文有武”(《诗经·小雅·六月》)者,惟孔子以“文”为首而己。他于军旅,一是子

  • 标签: 孔子 儒家 诗经 洪范 文事 史记
  • 简介:"精白"一词罕见于先秦传世典籍,但在帛书《二三子》中却集中出现,并作为一个政治话语上的用词被明确提出来。在单字词"精""白"的内涵里,均有德性修养的一面,且上升到君主和大臣治国的高度,此与复合词"精白"的两重内涵是一致的。孔子对此内涵进行了提升,"精白"即是在性与天道相贯通的基础之上,进行内心道德的修养,此即内圣的工夫。内圣必然兼含外王,圣人行王者之道,以治国平天下,此即外王的工夫。事实上,这是一种儒家工夫论。

  • 标签: 《二三子问》 精白 儒家工夫论
  • 简介:本刊主编答香港中通社社长郭招金先生不久前,刘大钧教授到香港访问,香港中国通讯社社长兼总编辑郭招金先生就有关大陆《周易》研究中的一些问题,专访了本刊主编刘大钧教授,现据采访记录,整理发表如下。:人们经常谈论,中国近十年来出现一股《周易》热,您是否认...

  • 标签: 《周易》 《周易》研究 周易研究 《易》学 易学研究 易学史
  • 简介:汉唐典籍如《说文》《初学记》等征引《逸论语》五则,自王应麟、朱彝尊以来,皆以其为《齐论语》之《玉》篇,"王"为"玉"之误,已成定论。因其内容、体制与二十篇不同,为张禹所删。《齐论》自班固之后未见典籍称引;现有文献皆无其进入东汉以后传承情况之记录;郑玄校定《张侯论》,参考《古文论语》,并未参考《齐论》,学术史上"考之《齐》《古》"之说有误。考虑到著录《齐论》的《汉书·艺文志》实出于刘歆《七略》,而许慎引《齐论·玉》时已称之为《逸论语》,可以判断《齐论》的亡佚时间当在刘歆之后、许慎之前。许慎编纂《说文》,采用《逸论语》,并未全部注明出处,这有助于我们对《说文》编纂与内容来源的认识。

  • 标签: 《逸论语》 《齐论语》 《问玉》 《说文》 学术史
  • 简介:子夏与孔子关于《诗经》文句、内容和价值的讨论引入注目,二者就文质、本末、仁礼等关系的论述代表了先秦儒家道德哲学由仪式伦理向情感伦理的转化。孔子及弟子、时人所提出的“质先文后”、“质本文末”、“重质弃文”、“文质一体”、“文质彬彬”等思想代表了先秦儒家早期文质观的主要观点。思孟和荀子在继承孔子文质思想的同时,又从不同侧面分别强化了质与文的思想价值。由对文质及其关系的理解出发,思孟重“质”轻“文”,更加注重“义”的内在性,甚至把“礼”也纳入了内在性的范围;而荀子主张“情文俱尽”,赋予“义”以内外两重性,把“礼”视作实践“义”的根本途径。伴随着文质观的演化,先秦儒家道德哲学的建构蕴含了由外而内,又由内而外的否定之否定的价值转向,《论语》中所见文质观正是理解这一价值转向和思想逻辑的重要途径。

  • 标签: 子夏 诗经 文质观 原始儒家 道德哲学